國際 | 全球話題
花2萬5千元買「無智慧手機」?Z世代掀數位排毒風潮
- Light Phone是一款功能極簡的「無智慧手機」,價格與iPhone 14 Plus相當,已出道第三代。反映出年輕一代對智慧型手機的不信任,以及對數位排毒的需求。
- 除了極簡手機,卡帶和隨身聽也重新受到Z世代歡迎,《衛報》把這種趨勢稱為「新式復古風潮」。
- Z世代拒絕科技癮的趨勢成形,但受限於數位落差,仍然無法完全脫離智慧型手機。不過,這可能會影響科技巨頭未來的手機設計思維。
一台價格和iPhone 14 Plus相同,但功能更陽春的「無智慧手機」,你會想買嗎?
這台手機是Light Phone III,他雖然具有AMOLED(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霧面螢幕,也能連接藍芽、支援5G網路,但本質上更接近二十多年前的非智慧型手機。
你沒辦法用它滑社群軟體、點外送、玩遊戲,只有「最低限度的智慧」,例如配備降噪麥克風、指紋識別、導航、聽音樂、行動支付,這些幾乎已經是現代人生活必備的功能。它甚至沒辦法透過應用程式商店來擴充功能。《富比世》形容,它和市場上的智慧型手機差距甚遠。
但它的價格卻和iPhone 14 Plus一樣是799美元(約合新台幣2萬5900元),預計明2025年1月開賣,提前預購可享有優惠價499美元,價格並不便宜。
但既然已經上市到第三代,代表它確實受到市場歡迎。
用「極簡手機」遠離網路世界,來一場數位排毒
回溯Light Phone的前2代,功能更簡單。Light Phone I只能打電話、設鬧鐘、儲存10個電話號碼。Light Phone II螢幕是雙色電子墨水顯示器,可以連上WiFi、播放音樂和Podcast,也有日曆、筆記等工具,與一般智慧型手機相比算是極簡。但前2代手機均在上市後不到幾分鐘就售罄,而且消費者中不乏Z世代。
推出這些手機的同名公司,是一家位在紐約布魯克林的新創,有鑒於年輕一代普遍對智慧型手機不信任,也對不斷出現的推播訊息感到厭煩,於是在2017年推出首款商品Light Phone,希望讓人們遠離網路世界,進行「數位排毒」。
它掀起的風潮,也讓其他廠商爭相投入市場。像是在2017年,諾基亞就重新推出被稱為「電池壽命幾乎永不枯竭」的3310,而製造諾基亞手機的HMD也統計,2022到2023年,舊款翻蓋手機銷售翻了一倍,今年還將再創新高。
甚至在網路世界,TikTok出現大量以「帶回翻蓋手機」(Bring back flip phones)為標籤的影片,YouTube也有網紅教導人們怎麼把智慧型手機改造成極簡手機。
不只極簡手機,連卡帶、隨身體也翻紅
《衛報》(The Guardian)把這種趨勢稱為「新式復古風潮」(Newtro),不只是極簡手機重新受到年輕人關注,就連卡帶也是。
《華爾街日報》指出,不少聽Spotify的世代開始購買泰勒絲(Taylor Swift)、瑪西葛萊芙(Kacey Musgraves)等他們心儀歌手的卡帶專輯,從中認識這個1980到1990年代的音樂載體,也讓能播放它的隨身聽再次翻紅。
除了能遠離數位世界,親民價格也是讓Z世代愛上卡帶的原因。一位粉絲以怪奇恰莉(Charli XCX)的新專輯《頑皮鬼》(Brat)舉例,黑膠唱片版本要28美元(約合新台幣907元),但卡帶只要15美元,可省下近半預算。
在不少年輕粉絲支持下,去年全美國賣出43萬捲卡帶,足足是10年前銷量的5倍。曾經營卡帶公司,現任音樂經紀人的隆恩(Jen Long)直指,卡帶是搖錢樹,也是另一個讓歌手衝上排行榜,從粉絲身上賺錢的方式。
然而,「新式復古風潮」帶回的舊型科技產品,終究還是無法成為主流。市場研究公司英敏特(Mintel)表示,蘋果、三星從沒受過極簡手機威脅,90%市場仍屬於智慧型手機。
Z世代拒絕科技癮趨勢成形,或將改變手機設計思維
數位落差是人們無法完全割捨現有生活的原因之一。
《衛報》指出,由一群紐約學童組成,標榜「戒科技癮」的團體盧德俱樂部(Luddite Club)原本在2022年12月宣布放棄iPhone,改用翻蓋手機。但極簡手機品牌Punkt創辦人奈比(Petter Neby)直言,他們仍然需要智慧型手機,原因是學校課程安排、作業大量倚賴線上數位系統。
極簡手機、卡帶再次崛起,反映的是Z世代對現今科技的疑慮與不滿。網路諮詢公司GWI數據顯示,Z世代是2021年以來,唯一社交媒體使用量下滑的一代。全球市場研究諮詢螽斯英敏特(Mintel)調查,有五分之三的Z世代希望減少與數位世界連結。
這股勢力雖不足以立即撼動整個市場,但科技媒體《Fast Company》認為,如果趨勢一直延續下去,必然將改變科技巨頭們設計新手機的思維。
*資料來源:衛報、Fast Company、NPR、華爾街日報、富比士、The Light Phone、The Verge
責任編輯:倪旻勤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