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賺人錢天經地義,台灣人卻會不好意思?從「一杯飲料」看港台文化差異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賺人錢天經地義,台灣人卻會不好意思?從「一杯飲料」看港台文化差異

賺人錢天經地義,台灣人卻會不好意思?從「一杯飲料」看港台文化差異
在香港大部分的店家裡,同樣的茶飲,冷的就是比熱的貴。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國際之男
精選書摘 2024.03.13
摘要
  1. 台灣人到香港後,第一個文化衝擊是,同樣的茶飲,冷的比熱的貴。除了少數高級飯店及連鎖餐廳,多數餐館都是如此。
  2. 由於茶煮完是熱的,若要做成冷飲需要加冰塊、成本增加,店家認為多收錢是天經地義。
  3. 作者在香港看見香港人直接了當、明算帳的文化,相較之下台灣人性格迂迴,有時候反而會讓效率降低。

我開啟了香港的創業之路後,第一件事是什麼?不是設立公司,也不是銀行開戶,而是吃飯!

頂著大太陽穿梭在這個潮濕悶熱的港都,走進餐館後,除了點吃的餐,當然是要來一杯沁人心脾的飲料。很快的,我發現菜單上一個「非常不對勁」的地方。

「欸!為什麼同樣的茶飲,凍(冰)的就比熱的貴0.5塊錢啊!」我問旁邊跟我同行的台灣同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怎麼可能,你熱昏頭喔⋯⋯」同事一把搶過我手上的菜單,「靠邀啊!還真的咧!」

其他同事開始七嘴八舌加入討論,「是不是凍的跟熱的是用不同的杯子裝,然後凍的比較大杯啊?」、「還是老闆不喜歡做冰的,所以故意賣比較貴?」

結果不知道哪裡冒出一句,「是不是因為冰塊要錢,所以賣比較貴?」

結果立刻引來眾人的吐槽:「哪有人算這麼精的啦!」、「啊冰塊要錢、瓦斯不用錢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疑慮難消,我跟最初搶我菜單的同事,決定各點一杯奶茶,一杯熱的、一杯凍的,看看到底有什麼不同。

送上來後,看了半天⋯⋯嗯,好像還真是沒什麼不同!

「我喝看看你的,」顧不上衛生習慣,我抓了那位同事的熱奶茶小啜一口,喝起來也無甚區別,內心的疑惑卻又更深。

此後,我就對「凍熱不同價」這件事留上了心,後續只要走進餐廳,我第一件事就是先看店家的菜單上,茶類凍飲跟熱飲的價格是否一樣。

就這樣不精準市場調查了應該有上百家大大小小餐館後,我發現,除了少數高級飯店及連鎖餐廳,多數的餐館真的都是凍飲比熱飲貴;越是家庭式獨立經營的餐館,凍飲略貴一些的比例越高。

「凍飲為何比熱飲貴?」問題一直懸在心中⋯謎底在一間小餐館揭曉

後來,有很多跟香港金融同業吃飯的機會,但通常會因為當天的商務主題忘了這件事。即便有時閃過這個問題,也擔心問出來會不會不得體、被誤會連這點小錢都要計較,這個問題也就一直沉澱在我心裡。

直到創業大概一年多後,某次剛好跟一個來香港玩的台灣朋友約了吃飯,我為了盡地主之誼,早早就訂了當地有名的「鏞記」燒鵝。

沒想到,這位朋友竟然不領情!「欸,大餐廳我已經吃了很多了,帶我去吃一些當地小吃嘛!」這位仁兄的要求,算是相當親民!

「其實鏞記也不算什麼大餐廳啦,要像⋯⋯」我還想解釋,但他老兄即刻打斷我的話,「我想要的是那種香港土生土長當地人會去吃的小吃,不用特別好吃或特別有名沒關係,但是要夠local!」

結果,為了滿足這位老兄的要求,我們特地坐地鐵到一個叫「荔枝角」的地方——大概是旺角還要再往後坐個4、5站,那裡幾乎很少有觀光客來,街景跟人事物也跟尖沙嘴大異其趣。

「怎麼樣!夠『local』了吧!」

「嗯嗯!不錯!這就是我要的local!」

懶得翻他白眼,我很隨機的走進一間看似生意不錯、外觀及裝潢看上去卻全沒花心思的小餐館。走進門後,雙耳所聽到的,除了廣東話以外,再無台灣腔或中國腔的中文。

「喔喔喔喔,這不錯喔!」他老兄更加興奮了,鼻孔一開一闔的,看來是真的很開心。

於是我們點餐,我要了一份滑蛋牛肉,他正打算點一道咖哩雞翼時,忽然間整個人原地彈跳了大概3公分,「欸老闆,為什麼菜單上凍飲跟熱飲的價錢不一樣?」

老闆用很不耐煩的港式中文立刻回嘴:「啊冰塊不用錢的嗎?」

這下換我差點原地彈跳,原來「兇手」真的是冰塊!

「不是啊,那你瓦斯不用錢嗎?」這小白目,竟然幫我把第二個問題也順便問了!

「什麼瓦斯?」老闆一副「洗咧共三小」的臉。

「就是你把飲料煮熱,不是要用Gas(瓦斯)嗎?」

「喔喔你說天然氣嗎?」老闆恍然大悟,但隨即還是翻了個白眼,「所有的茶飲都是煮熱的,你要凍的,再另外加冰塊!」

這次,我跟著朋友齊聲「喔」了出來,順便喔出了這個壓在心裡長達1年以上的疑惑。

港台文化差異:賺人錢天經地義,台灣人卻被道德感綁架

透過這件小事,我也發現了香港與台灣的一個巨大文化差異:對於香港人來說,「明算帳」這件事情是非常自然合理的,甚至不限於「親兄弟」,毫無關係的陌生人也要算得清清楚楚。

但是對於許多台灣人來說,「賺別人錢」帶著一種難以啟齒的道德綁架感,「我可以賺你錢,但我不能明說我要賺你錢」。把這層關係說破,一切就不美了。

在香港道德綁架則意外要低得多:我是保險業務員,賺你錢天經地義,就如同我是賣你涼水的小吃攤老闆,冰塊要額外收錢也是非常合理的。

這樣的文化對台灣人來說可能過於直接,但對於身處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來說,這樣直接快速的交易文化,卻可能有其必要性;反之,過於迂迴的表達方式,反而容易造成交易上的效率降低。

這樣直接了當的「溝通模式」,我在後續香港社會的各個角落中,持續體會到,並持續被衝擊著。

國際之男碎碎念:也許直到台灣社會能發展出「我賺你錢天經地義」的商業文化,才能夠離「亞洲金融中心」更近一點!

*本文摘自聯經出版公司《不是你不可以:從燒臘到雪茄,國際之男的跨國工作日誌

書籍簡介

《不是你不可以:從燒臘到雪茄,國際之男的跨國工作日誌》

作者:國際之男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3/12/21

作者簡介

國際之男

左手散文、右手分析財務報表;左腦檢視併購框架,右腦描繪下個世代的美麗願景。
北京、美國、香港,加起來住了快2000個日子,去了超過50個城市,領悟到唯一不變的是人性中的光明與脆弱。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賺錢 餐館 香港 冰塊 金融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