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市值被超車也不怕!LVMH憑「就是貴」贏得Z世代芳心
- 奢侈品類股對投資人的吸引力正在下滑,全球通膨與中國經濟的疲軟,替相關業者帶來壓力。
- 不過,輕奢品牌也不一定會得利,因為這個價格帶的競爭更加激烈。
- 未來精品品牌的對決的新戰場,在於誰能贏得Z世代與千禧世代消費者的心,他們口味變了,比起傳統的品牌知名度、聲望,他們更在乎永續、多元、透明等新價值。
時機歹歹,日子還是一樣要過。愛美的Z世代女孩們,會存錢買什麼樣的奢侈品牌?
「通貨膨脹已開始影響歐洲的需求!」彭博報導,全球第二大奢侈品集團、擁有卡地亞(Cartier)等品牌的瑞士歷峰(Richemont)董事長魯伯特(Johann Rupert)日前發出警告。
原本過去兩年半來,全球精品龍頭LVMH穩坐歐股市值王,9月1日盤中,卻一度被生產「瘦瘦針」Wegovy而聲名大噪的丹麥藥廠諾和諾德半路超車。而LVMH股價也自今年高點904歐元,下跌至730歐元上下。
再加上貢獻歐洲精品5分之1營收的中國,經濟復甦緩慢,讓業者壓力爆表。而美國的中產買家,手頭不再寬裕,也減少了奢侈品的支出。
難道女孩們不再買精品,還是投奔向價格更親民的輕奢品牌?那可不一定。從數據來看,結果贏家仍是LVMH、Gucci母公司開雲(Kering)、與香奈兒(Chanel)等高奢品牌。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李珍珠(Jinjoo Lee)認為,在奢侈品的世界裡,「買得起的價格(affordability)」,是個很難推銷的賣點。
根據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l)的數據,2017年至2022年間,Coach母公司Tapestry在全球奢華皮革製品市占率,從9.6%降至7.6%;元Michael Kors母公司Capri,則是從8.6%下降到7.2%。同樣定位在輕奢品牌的Tory Burch和Ralph Lauren,市占也雙雙下滑。
因為,中階市場往往廝殺的更為火熱。歐睿國際奢侈品主管羅伯茲(Fflur Roberts)認為,對奢侈品產業影響力越來越大的Z世代消費者來說,尤其與中階品牌相比,他們更喜歡小眾品牌。
其中一項顯而易見的原因是,掌握高端品牌的奢侈品集團,更有能力投入資源,找名人宣傳,在最好的地點開店。
此外,消費者更傾向於「買得少,但買更好」。
羅伯茲表示,疫情期間,資金充沛的消費者,更傾向於將奢侈品視為一種保值工具。加上The RealReal等線上二手銷售平台出現,讓轉售奢侈品變得更便利與安全,這也有利於更能夠保值,甚至增值的奢侈品牌。
另一方面,仍有消費者偏好物美價廉,更願意花錢在「買得起的奢侈品」。這讓品牌商在銷售量與定價之間,難以取得平衡。
但平價實惠的精品的確存在著市場需求。
26歲的行銷內容經理易可婕(Yi Kejie)在接受《路透》採訪時表示,她觀察到許多奢侈品牌推出的手機殼、耳環、髮夾、香水,在同齡層相當受歡迎,因為可以用低門檻的入手價格,輕鬆擁有品牌Logo,這些產品也很百搭,可經常的被使用或穿戴。
Balenciaga、Dior等品牌正在擁抱虛擬世界,提供經濟實惠的方式,讓年輕人在遊戲平台上替虛擬分身打扮。
只需花不到新台幣500元,你就能買下一雙Gucci的虛擬運動鞋;勞力士推出經認證的二手產品計劃;LVMH、Prada開始用區塊鏈技術來追踪產品的生命週期,證明都是負責任製造和採購的正品。
據顧問諮詢企業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與義大利奢侈品協會Altagamma的聯合調查,2019年,千禧一代和Z世代約佔全球奢侈品購物者的44%,預計到2025年,此數字將成長到70%。
創意與品牌設計機構Pearlfisher的合夥人蘇菲·麥克斯韋(Sophie Maxwell)認為,奢侈品牌們正在經歷一場巨變,以適應Z世代不斷增長的消費能力。他們選擇傳統品牌,卻對地位、聲望沒那麼在乎,反而更關心品牌的多元包容性、永續、技術與透明度。
李珍珠認為,當錢越變越薄時,雖然不會威脅到中產階級購買必需品的能力,卻會讓他們對於可自由支配消費支出,變得更加挑剔。
核稿編輯:吳和懋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