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這個白髮法國男,憑什麼讓馬斯克、佐伯格都又愛又恨?
- 歐盟執委會在9月初公布六家「守門人」。他們將有半年時間適應歐盟更嚴格的數位規範,包括不能阻止用戶刪除預先裝設的軟體或App、給予自家服務特別優待。
- 歐盟能對這些大型科技公司祭出如此強硬手段,和歐盟內部市場委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曾任法國財長、兩家企業執行長,也寫過科幻小說有關。
- 布雷頓的崛起,反映歐盟內部干預主義思維的壯大,與過去放任主義的式微。
9月初,歐盟執委會指名六家「守門人」(Gatekeepers)企業,分別是亞馬遜、Google母公司Alphabet、微軟、蘋果、Meta、和字節跳動——要他們帶頭守住數位市場的規範。
光在歐盟境內,這些公司的每年營收就超過75億歐元(約2576億台幣),或每月擁有4500萬活躍用戶。
這六家企業被點名為守門人之後,現在只剩六個月時間,要率先適應歐盟更嚴格的規範:包括不得阻止用戶刪除任何預先裝設的軟體或App,或是給予自家服務特別優待。
這些規範,都是歐盟議會去年以壓倒性票數通過的《數位市場法案》一環。
「如果這些公司不遵守,我們會開罰全球總營收10%的罰款。如果他們還是不聽勸,那罰款就會增加到20%,」歐盟內部市場委員布雷頓(Thierry Breton)說。
事實上,歐盟能對這些美國科技巨擘祭出如此強硬手腕,最大功臣正是這位布雷頓。
他到底是什麼來歷?憑什麼讓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Meta執行長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等人又愛又恨?
今年68歲的布雷頓,來自法國,有著一頭羽毛似的白髮,不但曾是法國軟體公司Atos、和電信龍頭法國電信執行長,也曾任法國財政部長,甚至還是位科幻小說作家。
這些看似跳tone且衝突的經歷,正說明他如今的處事風格:他既是官方監管者,可以向馬斯克發出警告;卻也曾是產業一方之霸,夠資格跟這些科技巨擘平起平坐,保持友好的關係。
3年多前,他和佐伯格首次見面。但布雷頓提出的所有問題,佐伯格只是靜坐著,要他的首席遊說者克萊格(Nick Clegg)代臉書回答,並說明對政府監管的想法。
但布雷頓堅持,佐伯格不能逃避,必須親自回答,還譴責臉書沒有盡到足夠管理責任。接下來就是典型的布雷頓作風:身為歐盟內部市場委員,卻脫稿演出,要佐伯格對外頭等待的大批記者說明原委,讓佐伯格相當訝異。
而在馬斯克買下推特 (Twitter) 前,布雷頓特別飛到美國德州,讓這位全球首富錄製一段看來相當尷尬的影片,表示他同意歐盟內容審查的想法。
由於馬斯克和布雷頓對半導體、衛星有著共同興趣,他們兩人在過去一年建立了一種融洽關係。而這層關係,也讓馬斯克對歐盟態度和緩,不像和美國監管機構一樣關係緊張。
甚至Google執行長皮采(Sundar Pichai),也對他束手無策。今年春天,兩人在布魯塞爾會面,討論到AI監管時,布雷頓當場要皮采支持他提出的AI協議,讓皮采有些錯愕。
皮采從沒聽過這協議,最後拗不過布雷頓的要求,勉為其難同意。沒想到布雷頓在推特上,直接公開了皮采同意歐盟AI監管一事,皮采才發覺,自己承諾了會履行某種自願義務,已經沒有退路。
在守門人企業被點名之前,歐盟數位執法者的角色,原本一直由丹麥出身的歐盟執委會競爭事務執行委員維斯塔格(Margaret Vestager)扮演。
但眾所周知,她和布雷頓關係不睦,主要是他們在監管手段和個性差異甚大。
維斯塔格經常以帶有威嚴的冷靜,處理她對這些科技巨擘精心設計的訴訟。而繼任者的布雷頓,則比較像是大膽帶點粗魯的企業執行長。
對歐盟總部布魯塞爾官員而言,維斯塔格代表小政府,是典型北歐放任主義價值觀;但布雷頓卻更偏向大政府思維,以法國的干預主義為代表。
維斯塔格擔心歐盟大型企業帶來的好處,只會落在德、法等歐盟的大國身上;但布雷頓卻認為,各國政府都應該助攻歐盟的領導企業,繼續保有國際競爭力。
維斯塔格對補貼措施保持謹慎,但布雷頓卻認為必須採行補貼措施,才能吸引私人投資。
維斯塔格希望可以確保所有公司遵守規則,但布雷頓卻希望制定有利歐洲企業的新規則。當歐盟試圖降低對美國和中國的依賴,布雷頓的想法正在歐盟內部壯大。
這也導致兩人際遇截然不同:維斯塔格上週宣布離開歐盟執委會,而布雷頓正積極為其第二任期佈局。
除了《數位市場法》有關的內容審查外,AI監管可能是布雷頓即將在明年結束的五年第一任任期內,所要解決的另一個重大問題。
歐盟目前對AI的監管,可說遠遠超過美國。雖然美國國會已經成功說服主要科技公司投資網路資安,並和政府分享資訊,但布雷頓卻認為這遠遠不夠。
他敦促歐盟加快制定強制性規範,要求企業審核在高風險情況下的AI使用,如召募人才、執法等,並標示出以深偽技術、或AI生成的內容。
但這樣做的代價是,越來越多科技公司延遲在歐盟推出新品的時程。今年6月,也有150歐洲企業連署,表示太多的AI監管,可能會危及他們的競爭力。
核稿編輯:吳和懋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