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別人在AI、庫克心念AR!如同「用意念控制」的Vision Pro賺的不是錢,是企圖讓蘋果不死

1.蘋果執行長庫克在接任賈伯斯12年後,終於迎來真正屬於自己的「One more thing時刻」,在6日的WWDC上,發表頭戴式裝置產品Vision Pro。
2.6日美股開盤、WWDC前,蘋果股價漲幅一度超過1.4%,但開發者大會後,當天收盤蘋果股價下跌0.76%。
3.據分析,蘋果發表Vison Pro並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為了盡快在VR/AR市場建立穩固的立足點,進而鞏固公司的市場地位,最終推出傳說中的Apple Glasses。
接任賈伯斯(Steve Jobs)12年後,庫克(Tim Cook)終於迎來真正屬於自己的one more thing時刻*,寄望於用MR(混合實境)開啟後iPhone時代。
*過去賈伯斯在發表重點新產品時,常以「but there’s one more thing…」開頭,是許多蘋果迷的回憶。
在台灣時間6月6日凌晨的蘋果開發者大會WWDC上,這款MR設備被正式命名為蘋果Vision Pro,而非先前傳聞中的Reality Pro。售價3499美元(約為新台幣10萬7500元),比傳聞中的3000美元更高,且發售時間延到明年初,並僅局限在美國地區發售,而非爆料的今年秋季即可交付;其他國家或地區,則要等到2024年晚些時候,才擁有購買資格。

在長達逾2個小時的主題演講中,蘋果先後發布了搭載M2晶元的全新15英寸MacBook Air,搭載M2 Max和M2 Ultra晶元的Mac Studio,以及搭載M2 Ultra晶元的Mac Pro等多款硬體。並逐一亮相iOS 17、macOS 14、iPadOS 17、watchOS 10等4大系統功能的更新,這些最新系統正式版本,將在今年秋天推送給所有使用者。
作為今年WWDC的重頭戲,蘋果用了近1小時講解首款MR產品的設計、體驗和技術創新。
在蘋果MR發布的前一天,天風國際證券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發文說,長期而言,蘋果AR/MR頭戴式裝置的成功,關鍵因素在於能否與AI或AIGC(生成式AI)高度整合,但是在輝達(Nvidia)股價飆升的刺激之下,投資者對蘋果何時推出類似ChatGPT服務的關注度,高於頭戴式裝置。
盡管蘋果未曾提及AI大型語言模型的相關動向,但在介紹iOS 17功能更新時,蘋果講述了借助Transformer這一個時下最熱門的預測性模型,升級了鍵盤輸入和語音功能的智慧性。
短短1年,AIGC取代元宇宙成為最新潮流。曾經重金押注元宇宙的Meta,股價一度暴跌超7成,內部進行了2輪的萬人大裁員;字節跳動用數人民幣十億元收購的VR公司PICO,2000人團隊也被爆出15%的裁員計劃;微軟、Google、騰訊、百度等佈局元宇宙的科技公司,也紛紛迎來專案和產品的縮減。
元宇宙寒冬之下,VR/AR產業「全村的希望」,如今都被放在蘋果身上。
儘管庫克高調將Vision Pro與Mac開啟的個人運算時代,和iPhone開啟的行動運算時代對比,喊出「空間運算時代正在來臨」的口號,但面對外觀設計和應用體驗上並未有突破性創新的Vision Pro,資本市場並未被蘋果激發熱情。
美股開盤後、WWDC前,蘋果股價漲幅一度超過1.4%,Vision Pro發布之後,當天收盤蘋果股價下跌0.76%,且盤後繼續下跌0.28%。
蘋果Vision Pro有哪些亮點?
為了與現有VR/AR產品形成區隔,蘋果在Vision Pro上設計了諸多亮點。
最明顯的是,蘋果Vision Pro不配備手把。如同Mac有鼠標,iPhone有觸控,蘋果為Vision Pro開發出一種全新的3D互動界面,使用時無需藉助控制器和額外硬體,而是透過雙眼、雙手和語音的配合,就能完成各種動作。如動動眼睛就能完成導航,捏合手指就能完成選擇,輕拂手掌就能滾動頁面。
照蘋果官方的說法,手和眼的配合,「感覺就像用意念在控制一切。」
想要開啟語音打字,使用者只需看著搜尋欄即可開啟,且Vision Pro還能用Siri支援快速打開和關閉。
為了讓操作更加便捷,蘋果幫Vision Pro配了2個實體按鈕,一個是數位旋鈕,可以藉此調整畫面大小,用以改變使用者在環境中的沉浸程度;另一個按鍵則可以一鍵拍攝照片,或錄製影片等。

在庫克「很少有人會認為被禁錮在某個世界裡是自然的,因為我們都是社會人」的強社交互動理念下,蘋果在Vision Pro上設計了一個名為EyeSight的創新功能。
藉著雙面顯示螢幕,當有人在用戶附近時,Vision Pro會顯示用戶的雙眼,即把螢幕變得透亮;當用戶處於沉浸狀態時,螢幕則會被五色光暈覆蓋,外人無法再看到用戶的眼睛。

此外,為瞭解決VR/AR產品配戴後的暈眩問題,蘋果藉著雙晶片設計,同時搭載M2和全新的R1晶元,以M2確保運轉性能、R1確保消除延遲。
蘋果R1晶片專為應對即時感測器處理任務而生,可以同時處理12個鏡頭、5個感測器和6個麥克風採集的數據。藉助R1幫助,Vision Pro的新影像,在12毫秒內就能傳到顯示器上,是人眨眼速度的8倍。
一向以隱私安全著稱的蘋果,在Vision Pro上也帶來了新的功能,即不同於Face ID的Optic ID,透過具有唯一性的眼球虹膜,使用者註冊Optic ID比對後,便可迅速解鎖Vision Pro。同時,記取Google眼鏡曾被控訴侵犯周邊人群隱私的教訓,蘋果在EyeSight上特意加上了一個視覺指示燈,用以提醒周圍的人,告知使用者正在拍攝空間照片或影片。
和其他主流VR/AR產品一樣,蘋果Vision Pro也支援藍牙連線,可以外接鍵盤,或光學鏡片插片使用,滿足近視人群的佩戴體驗。
但在具體的應用場景上,Vision Pro並未帶來明顯的「殺手級應用」,而是簡單展示了Vision Pro在辦公、居家和娛樂場景下的升級感受。
但蘋果豐富的軟硬體生態,仍有望為它在與其他VR/AR頭戴式裝置生產商相比,帶來競爭優勢,如Vision Pro能夠與Mac、iPhone、iPad保持同步,備忘錄、照片、文字檔案、資訊等,都可以透過iCloud完成不同設備間的自動更新。
中泰證券對此分析指出,蘋果MR的跨設備互通功能,將帶來更高的生態便利性和更豐富的內容體驗,在娛樂、辦公等領域,具備廣闊的應用空間,如3D FaceTime會議就被作為蘋果MR生態內容的主要亮點。
待Vision Pro上市販售時,在iPad和iPhone上的所有App,屆時都可以在Vision Pro上使用。為了進一步完善內容生態,蘋果還邀請迪士尼助陣,Disney+將成為首個入駐Vision Pro的串流平台。
蘋果Vision Pro將面臨哪些挑戰?
但考慮到高達3499美元的售價,蘋果在Vision Pro上的一系列亮眼功能,究竟能否成為吸引普通使用者爭相購買的差異化優勢,現在要打個問號。
Meta Quest Pro的前車之鑒就在眼前。去年10月,該設備以1499美元價格發售,上市後銷量與口碑雙雙敗北,Meta不僅將售價下調至999美元,更被爆出內部已經決定停止Quest Pro二代的研發工作。
阻礙使用者入手的另一大因素還有續航力。作為一款有望替代iPhone的全新運算設備,蘋果Vision Pro不插電情況下,接到外接電池最長只能使用2小時。
據說Vision Pro已經遠遠偏離庫克最初的構想,在庫克原本的規劃中,蘋果首個MR產品應該是一副可以整天戴著,又小巧輕薄的眼鏡。
但在被現實打擊的面前,庫克想像中的MR設備,不得不演變成一個類似滑雪護目鏡的頭戴設備,且需要單獨的電池組。
這樣做的原因之一是,在保證輕薄的情況下,為了避免設備過熱的問題,Vision Pro必須在它性能媲美iPhone的同時,將電量縮減到iPhone的1/10。
蘋果急著推出Vision Pro並非為了賺錢,終極武器其實是⋯
如何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達成平衡,推動MR走向量產,蘋果為此付出了8年的努力。
在被視為「VR元年」的2015年,蘋果剛完成收購德國的新創AR公司Metaio。收購這間公司,原本是為了借助它的AR技術以加強蘋果的自動駕駛系統,但隨著虛擬實境的熱潮湧現,蘋果順勢依靠Metaio組了AR/VR的專案團隊。而後,蘋果每年在這個專案都投入超過10億美元。並建立起數千人的研發團隊。近年來,蘋果陸續收購了十多家與VR/AR技術相關的公司。
根據《The Information》,蘋果VR/AR專案曾引發內部的重大分歧,董事會一度暫停研發,且產品路線也一變再變。
2016年,蘋果董事會曾集中接觸大量的VR/AR設備和原型、demo展示等,一開始在前蘋果設計師Jony Ive堅持下,蘋果曾考慮採用「VR盒子」式設計,透過搭配智慧型手機實現VR功能,但當時的VR/AR專案負責人羅克韋爾(Mike Rockwell)卻希望以一體式的形式推出更為強大的設備。
最終,在庫克協調下,蘋果選擇了折衷的路線——先開發MR形態的產品,再逐步演進到更為輕便小巧且功能強大的AR上。
AR才是庫克一直看好的領域。2017年接受《Indenpendent》採訪時,庫克表示:「AR是一個像智慧型手機一樣偉大的想法。」
在元宇宙概念紅起來之後,2021年12月接受《時代雜誌》採訪時,庫克更是直接說道,「元宇宙和AR顯然是2個不同的詞,我只會稱之為AR。」
內部的分歧,導致蘋果頭戴式裝置對外發表的時間一改再改。據彭博社報導,蘋果頭戴式裝置最初計劃在2019年發布,並於2020年公開販售,隨後調整為2021年公布,並於2022年正式發售。
在VR/AR市場上,遲遲沒有成果的蘋果,也一度品嘗由此帶來的苦果,首當其衝的就是人才流失。
據彭博社報導,在Meta全力押注元宇宙後,2021年下半年從蘋果挖走了約100名工程師。為留住關鍵員工,蘋果甚至不得不向一些晶片設計、硬體、部分軟體及營運的工程師,以股票形式發放巨額獎金。
就在Vision Pro發表前的3個月,蘋果內部甚至還在猶豫要不要再次延遲。據英國金融時報3月份爆料,設計團隊建議耐心等待,直到做到更輕薄AR設備的技術,但這代表著產品上線還需幾年。而營運團隊則希望盡快讓產品上線,即便設備會比較笨重且昂貴。
最終,庫克選擇支持營運團隊,並駁回設計團隊的反對意見,才敲定了Vision Pro在今年WWDC推出的計劃。
倉促上市的代價則是,蘋果公司已經下調首款MR產品的銷售量。從原本的年銷300萬台,一路縮減至90萬台。郭明錤指出,Vision Pro的出貨量預期,甚至僅有20萬~30萬台。
銷量大幅縮減的背後,暗藏蘋果策略的調整。據彭博社科技記者Mark Gurman分析,蘋果第一款MR頭戴式裝置並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為了盡快在VR/AR市場建立穩固的立足點,進而鞏固公司的市場地位。
蘋果真正的目的在於,透過Vision Pro快速獲取使用者和市場的一手回饋,幫助後續產品迭代,將價格一步步降低,並演進到AR眼鏡形態,即傳聞中的Apple Glasses,那才是蘋果收割市場的終極武器。
元宇宙陷入寒冬,VR/AR才是新時代?
將智慧眼鏡視為開啟後iPhone時代鑰匙的,不只有庫克,還包括騰訊創辦人馬化騰、投入元宇宙的佐伯格(Mark Zuckerberg),以及豪擲數十億元收購PICO的張一鳴等。
2020年底騰訊的企業內刊上,馬化騰撰文指出,又一場大洗牌即將開始。「就像行動網路轉型一樣,上不了船的人將逐漸落伍⋯⋯現在,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正在到來,行動網路的十年發展,即將迎來下一波升級,我們稱之為全真網際網路。」
為了落實馬化騰的全真網際網路理念,騰訊不僅傳出收購遊戲手機公司黑鯊科技,並將業務重點從遊戲手機轉向VR設備,更在互動娛樂事業體下正式成立XR(延展實境)部門,交由騰訊高級副總裁、遊戲業務操盤手馬曉軼負責。
字節跳動則直接透過金錢換時間的方式,豪擲人民幣數十億元收購VR廠商PICO,迅速佈局。2021年10月份,佐伯格將Facebook改名為Meta,喊出5年內將Facebook轉型為一間元宇宙公司的宣言。
但隨著AIGC新熱潮來臨,這些佈局元宇宙的科技大廠,紛紛陷入寒冬:今年2月份,騰訊被爆解散XR團隊;PICO進行新一輪人員調整;微軟解散工業元宇宙團隊,HoloLens AR頭戴式裝置再無新動向;Google正式停止銷售AR產品;百度元宇宙產品「希壤」負責人馬傑正式離職,投身AIGC。
在還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頭戴式裝置在可見的未來能成為消費電子產品的下一個明星之前,重燃VR/AR產業熱情的最後希望,或許只能靠蘋果來完成了。
AR公司Magic Leap的CEO Peggy Johnson就認為,自己永遠不會低估蘋果設備占領消費市場的能力,「開創新市場很困難,但你必須把它交給蘋果。他們在這方面很在行。」
外界關注蘋果MR產品的深層意義也在於此。一旦有蘋果入場,憑著它在消費電子領域的號召力、遍及世界的軟體經營生態,再輔以蘋果源源不絕的資金支持,無疑會吸引更多人投身VR/AR領域,投行Wedbush認為,這會讓填補VR/AR生態弱點的行為,變得更高效。
Vision Pro將檢驗蘋果是否能持續稱王
庫克也是這麼做的。與Vision Pro一起亮相的,還有搭配MR頭戴式裝置的全新操作系統vision OS。如同AI大型語言模型有望重塑所有應用一樣,庫克也希望開發者藉著Vision Pro,能重新構想現有的所有App,並打造全新的App。
摸著賈伯斯iPhone+iOS構建起的封閉生態模式,庫克正在智慧頭戴式裝置領域複製這一個成功經驗。Vision Pro也將擁有全新的App Store。
在帶領蘋果從4000億美元上漲到2兆美元,甚至一度突破3兆美元後,在接任賈伯斯12年後,人們對庫克的質疑依舊存在。尤其是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到頂的情況之下,VR/AR產業不僅僅是庫克證明自己的絕佳機會,也將有望幫助蘋果發掘一條新的成長曲線。
Mark Gurman:「(蘋果MR頭戴式裝置的發表)要麼成為庫克時代的標誌之一,要麼宣布蘋果成功的主要原因是賈伯斯。」
*本文獲微信公眾號「字母榜(ID:wujicaijing)」授權轉載,原文:蘋果頭顯這把火,能點亮元宇宙暗夜嗎?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