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缺蛋就恐慌!原來統治人類世界的不是豬牛,而是雞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缺蛋就恐慌!原來統治人類世界的不是豬牛,而是雞

缺蛋就恐慌!原來統治人類世界的不是豬牛,而是雞
家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鳥,也是最常見的農場動物。目前全球只有一個國家跟一片大陸找不到雞:分別是梵蒂岡和南極大陸。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安德魯・勞勒(Andrew Lawler)
精選書摘 2023/02/23
摘要

1.家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鳥,也是最常見的農場動物,在當代的任何時刻,都有超過200億隻雞住在這地球上。

2.2012年時,由於數百萬隻雞因病被撲殺,導致墨西哥城的雞蛋價格飆漲,示威群眾走上街頭;在埃及開羅,價格高昂的雞肉則助長了埃及革命。

3.每年跨國流通的雞高達10億隻,總重超過1200萬噸。一隻雞身上五花八門的部位,最終可能分別落腳在地球的2端,這項全球化的生意牽連甚廣。

把全世界的貓、狗、豬、牛加在一起,數量都不如雞來得多。就算再把整個地球的老鼠加上去,雞仍然略勝一籌。家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鳥,也是最常見的農場動物,在當代的任何時刻,都有超過200億隻雞住在這地球上。算起來,每一個人可以分到3隻呢。數量排第二的鳥類,是非洲的一種小型雀「紅嘴奎利亞雀」,也才20億隻左右。

目前全球只有一個國家跟一片大陸找不到雞。教宗方濟各常吃的去皮雞胸肉,並非梵蒂岡自己養的,而是從羅馬的市場上買來的,因為這個迷你小國沒有空地可建造雞舍。而在南極大陸,雞的存在是種忌諱,雖然每年慶祝新年時,坐落於南極點上的阿蒙森——斯科特科學考察站(Amundsen-Scott Station)都會準備烤雞翅,但為了保護企鵝免於罹患疾病,管理這片南方大陸的國際條約規定,生禽及未經處理的禽肉禁止輸入到南極。

上述例外正好顯示出一項通則:從西伯利亞到南大西洋上的南桑威奇群島(The South Sandwich Islands),雞隻幾乎無處不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還曾研究過牠們是否能在前往火星的旅途上存活。這種從南亞叢林進入人類生活的鳥類,現在成了我們最重要的蛋白質來源,如果我們要移民外星球的話,也得帶上牠們。

「紋腹鷹(jayhawk)吃雞,人也吃雞」,美國經濟學者亨利.喬治(Henry George)於1879年寫道,「但紋腹鷹增加,雞就變少;可是人越多,雞卻跟著變多。

假如明天醒來,所有貓狗連同那些奇怪的鸚鵡、沙鼠全都消失了,人們大概會哀痛不已,但對全球經濟或國際政治而言,卻沒什麼衝擊。然而,這世界要是突然失去了雞,馬上就會面臨災難。

沒有雞,會有哪些災難?

2012年時,由於數百萬隻雞因病被撲殺,導致墨西哥城的雞蛋價格飆漲,示威群眾走上街頭,震驚剛上台的新政府。墨西哥的人均消費雞蛋數高居世界之冠,所以該次事件被稱為「『巨』蛋危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一年,在埃及首都開羅,價格高昂的雞肉則助長了埃及革命,當時反對者聚集高呼:「他們吃鴿跟雞肉,我們每天只吞豆!」而當最近雞肉價格在伊朗上漲3倍後,該國警政首長警告電視節目製作人,不要播放吃雞肉的畫面,以免造成買不起烤雞肉串的民眾心生不滿,引發暴力衝突。

一隻雞身上五花八門的部位,最終可能分別落腳在地球的2端──中國人買雞腳、俄國人要雞腿、西班牙人啃雞翅、土耳其人愛雞腸、荷蘭人拿雞骨熬湯,然後雞胸肉都賣到美國跟英國去了。這項全球化的生意牽連甚廣,比如堪薩斯州的榖物養胖了巴西的雞,歐洲的抗生素避免美國的雞群染病,而南非家禽場用的是印度製籠舍等。

雞如何遍佈全球、滲入人類生活?

雞之所以能跨越世界,是因為我們帶著牠行動。這趟旅程始於數千年前的東南亞,牠們被裝進竹籠內歇息、放在獨木舟上,順著湄公河而下,在刺耳嘎叫聲中被搬上拉車,然後牛隻緩緩將其拉向中國的市集,再放進商人的藤編籃裡,一路左推右擠越過喜瑪拉雅山地。

水手們則帶著雞橫越3大洋,到17世紀時,幾乎有人定居的各大陸,四處都能看到雞的蹤影。一路走來,牠們填飽了波里尼西亞(Polynesia)殖民者,促成非洲社會的都市化,甚至避免工業革命初期的饑荒。

達爾文(Charles Darwin)以雞來鞏固其演化論,巴斯德(Louis Pasteur)用雞製造出第一支現代疫苗。即便已經被研究2500年以上,雞蛋至今仍是科學的首要模式生物,也是我們每年用來製造流感疫苗的「容器」。家雞也是所有已馴化動物中,最先完成基因體定序的物種。

雞骨能緩解我們的關節炎、雞冠可以撫平臉上的皺紋,也許不久之後,就能利用基因轉殖的雞來合成多種人類用藥。養雞可提供鄉村地區婦孺不可或缺的卡路里及維生素,使其免於營養不良的命運,同時還能增加收入,幫助困苦的家庭擺脫貧窮。

隨著人類開始種植並食用榖物,家雞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大部分像玉米之類的榖物都缺乏重要營養素,特別是離胺酸和蘇胺酸等胺基酸,但是雞肉和雞蛋卻富含這類必需胺基酸。「母雞下蛋時能夠在蛋裡產下人體無法合成的胺基酸,雞的這種代謝特徵在人跟雞的演化過程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2名學者曾如此寫道,「只要在餐點裡偶爾加個蛋,一頓不起眼的飯就可能脫胎換骨成為營養滿點的好料。」

人類選擇工業化飼養的雞肉,都比豬肉或牛肉來得好,雞對於土地、水與能源的需求,比起豬或牛都少。生產1公斤雞肉只需不到2公斤的飼料,其他動物若要長出同樣多的肉,所需的飼料可是要多更多了,雞的飼料換肉率只有養殖鮭魚比得過。

雞餵養著全世界人口

全球每年排放到大氣的溫室氣體中,肉類生產過程所製造的佔了近2成;農業活動所生產的溫室氣體則有超過8成來自肉類生產活動。以相同的重量比較,雞肉生產過程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僅有漢堡牛肉餅等紅肉的1/10而已。

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Thomas Malthus)在2個世紀前警告道,人口不停成長將會超過人類生產糧食的能力。但他絕對無法預料到亞洲家禽的引進、遺傳學的進展、廉價能源和大型企業的崛起,這些都把他那個時代骨瘦如柴的雞隻,轉變為大規模生產的便宜商品。

每年跨國流通的雞高達10億隻,總重超過1200萬噸。產自荷蘭的雞肉在科威特王公的銀盤上滋滋作響;安哥拉的部落居民在當地市場上,以物易物換購阿肯色州來的雞;巴西養的雞可以在北京的超大型賣場內買到。

從2008年到2013年,全球家禽出口量增加了1/4,其中絕大部份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東地區。在2012年,迦納進口超過20萬噸冷凍雞肉,這進口量是10年前的3倍。

美國人對雞肉的需求持續成長,其需求量超過其他所有主要國家,美國消費者吃掉的雞肉是全球平均的4倍墨西哥則是消費最多雞蛋的國家,每人每年吃掉超過400顆蛋,幾乎是全球平均的3倍。在中國,每人每年消耗的雞肉約10公斤,這只有美國人的1/4,但這數字每年都在上升,而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雞肉進口市場。2012年時,中國消費的雞肉量首度超越美國。

雞的悲歌

今天的家禽產業,就跟巨型都市的擴張以及人類引起的氣候變遷一樣,無論從規模或範圍來看,都是前所未有的實驗。在這項充滿活力的國際貿易中,仍籠罩著水道被污染、工人身處危險環境、食安問題以及駭人聽聞的動物福利議題等陰影。主導該產業的幾家公司往往規模龐大,政治上也深具影響力,有能力擋掉那些可能會增加成本的政府法規,或降低其衝擊。

隨著巨型都市的成長、印度及南美洲的中產階級不斷增加,以及鄉村土雞養殖的凋零,在未來幾十年內,雞肉似乎仍會繼續成為速食店的主食以及城市的必需品。

雞曾是皇室的寵物,是太陽的神聖象徵和復活的使者,雞替我們洗滌罪惡,並作為我們崇尚英勇和自我犧牲的榜樣,如今卻迅速轉變成至關重要的食材。比方說,雞在中國長期以來被視為文、武、勇、仁、信兼備的五德之禽,但在現今,雞的主要功能就是餵養人類。

在現今的都會叢林裡,幾乎已經看不到活生生的雞了,牠們絕大部分都待在羅列成群、巨大幽閉的養雞場和屠宰場裡,外圍則以柵欄封鎖起來,將民眾拒於門外。現代的雞隻是科技的一大勝利,亦象徵我們悲哀、可怕的工業化農業。牠是史上最被精巧規劃生產的生物,也是世上最常被虐待的動物。不管怎樣,我們總是選了雞當做全球都市未來發展的能量來源,卻又往往對其視而不見、無動於衷。

英文裡頭有這些字詞: cocky(趾高氣昂)、chicken out(臨陣退縮)、 henpecked(妻管嚴)、walk on eggshells(謹言慎行)、hatch an idea(運籌策劃)、 get one’s hackles up(怒髮衝冠)、rule the roost(當家作主)、brood(冥思苦想)、crow(自鳴得意)。從這些用法看來,我們對雞的喜愛,可是遠大於鷲鷹或鳩鴿,而且喜愛的方式比我們願意承認的還要多。

書籍簡介

《雞冠天下:一部自然史,雞如何壯闊世界,和人類共創文明》

作者:安德魯・勞勒(Andrew Lawler)
譯者:吳建龍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日期:2020/03/25

作者簡介

安德魯・勞勒(Andrew Lawler)

科學線記者,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國家地理雜誌》《史密森尼學會雜誌》等撰文,《科學》雜誌專欄作家,主題多為考古、文化遺產等。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全球化 雞蛋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