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愛在物價高漲時!萬物皆漲催生「通膨約會」,這是什麼?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26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愛在物價高漲時!萬物皆漲催生「通膨約會」,這是什麼?

愛在物價高漲時!萬物皆漲催生「通膨約會」,這是什麼?
精緻高檔餐廳再見,美國84%單身族現在想要隨意一點約會。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邱韞蓁 編譯
商周頭條 2023.01.05
摘要

1. 通膨時代,經濟成為美國單身人士尋求對象時,最大的壓力來源。全球最大網路交友公司Match旗下平台Plenty of Fish稱此現象為「通膨約會」:約會也要節省開支。

2. 雖然花錢更少,但浪漫未死!84%單身人士坦言,現在更喜歡隨意的初次約會,包含:參加免費活動,去平價餐廳,離家較近以節省油費......等。

3. 專家指出,「通膨約會」促使彼此對財務狀況更誠實,增加感情長久的機率;相比去高級餐廳,成本較低的視訊與戶外約會,也可能有助於找到適合對象。

初次約會,你最擔心什麼?如今生活成本水漲船高,就連約會文化也正遭遇翻轉。比起粉紅色的浪漫氣氛,「錢」成了約會最優先的考量條件。

全球最大網路交友公司Match旗下平台Plenty of Fish、以及另一間交友軟體巨頭Bumble,都發布了2023年約會趨勢預測。雙方都有提到的一項共同主題,便是:精緻昂貴的約會將靠邊站,便宜約會成王道!

事實上,根據Match於2022年底公布的調查報告,美國單身人士現在最大的壓力來源,不是見面對象突然消失(Ghosting)、或者約會倦怠(Dating burnout),而是經濟大環境議題與長期財務未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約會支出增4成!84%單身族想要更隨意

28歲的美國單身人士克莉絲汀(Kristin Moss)說,通膨讓她對見面地點和對象更挑剔。出發之前,她會先檢查餐廳的菜單價格,而且不再去酒吧。甚至,高油價讓她放棄需要開車超過20分鐘的約會,「我幹嘛要花更多錢,去一個可能不會有好結果的約會?」

專家稱此現象為「通膨約會」(infla-dating),也就是物價貴鬆鬆,促使單身族減少約會支出。根據Match的調查報告,如今他們1個月花130美元(約合新台幣4,000元)約會,花費比10年前大增40%。

就連4大年齡層中,約會支出通常高居首位或次位的千禧世代,也感受到了荷包縮水的痛。根據Plenty of Fish的「通膨約會」趨勢調查,近半千禧世代與Z世代,都建議減少約會開銷。

然而,浪漫未死!因為即使經濟逆風,人們對愛的需求仍未減。交友平台發現,付費訂閱數沒有因此而下滑,但用戶不再另外花錢,以增加個人檔案曝光機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還是想約會,但正在做出調整,」Match營運長斯威德勒(Gary Swidler)解釋。相比鋪上白色桌巾、點燃蠟燭的高價餐廳是首選,84%單身人士坦言,現在更喜歡隨意的初次約會。

這包含:參加免費活動,去平價餐廳,離家較近以節省油費。此外,在家自煮、只喝飲料等低成本見面模式,也比出外用餐、吃一頓飯更受歡迎。

褪去虛假表象,反而有助於找到適合對象!

加拿大約會教練奎肯(Jessica Kuiken)補充,而且「通膨約會」的轉變,促使人們博取良好第一印象,不再追求精緻或昂貴,而是對財務狀況更誠實,其實反而有益脫單。

「如果你在第一次或第二次約會,就能與對方開啟誠實對話,代表在初期建立起共同信任,感情就可以走得更久,」奎肯認為,雖然交友成本上升,但找到適合對象的機率也更大。

此外,Podcast節目「聰明約會學院」(Smart Dating Academy)主持人甘蒂(Bela Gandhi)建議,因疫情而興起的戶外與視訊約會,也是省時省錢、又有助益的見面好方法。

「可以問對方:『抱歉,我的行程真的超級滿,你想要來個線上30分鐘約會嗎?我們可以邊喝紅酒或咖啡。』」她舉例,如果被拒絕,那可能就是對方不太在意你的警訊。與疫情前相比,接受視訊約會的人數比例,已從8%躍升至37%。

甘蒂還說:「我喜歡散步,因為這不只有趣,而且很親密。當兩人肩並肩走路,心理學研究證實能進行更真實的對話。」通膨時代,褪去過度美化的虛假外在,反而幫助人們更能坦然面對彼此。

資料來源:CNNPR NewswireCNBCNew York PostCTV News

核稿編輯:吳和懋

單身 精緻 通膨 約會 經濟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