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英特爾和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的「距離」有多遙遠?
1. 為了奪回晶片製造的龍頭地位,英特爾有意大手筆併購第四大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但,英特爾的7奈米製程處理器,卻預計比台積電更先進的3奈米製程晶片還要晚推出。
2. 台積電市占率在全球過半,不因分手華為而受阻。格羅方德市占率則位居第四,它與英特爾的客戶服務能力還有待加強。
3. 美國也計畫強化自家半導體供應鏈,還補助台積電美國設廠,引來英特爾執行長不滿。分析師認為,購併格羅方德一案,對英特爾仍是弊大於利。
據《華爾街日報》7月15日報導,英特爾(Intel)有意斥資300億美元(約新台幣8400億元),收購另一晶圓代工大廠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以提高晶片產量。外界認為,若成交,這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收購案。
3月,英特爾新任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公開喊話,要讓英特爾重振旗鼓,恢復昔日晶片製造龍頭的榮景,該公司在2021年的資本支出,是近10年來最高。而這次的併購案,似乎也驗證了基辛格想打敗台積電的野心。
不過,英特爾花了大筆鈔票,攜手格羅方德,真的就能稱心如意了嗎?《電子時報》(DIGITIMES Asia)指出,晶圓代工主要有三大支柱:製造技術(process technology)、客戶結構(client structure)、行業生態系統(ecosystem)。台積電在此三大領域長期耕耘,讓其地位遙遙領先他人。
對於英特爾的野心,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評論:「擔心英特爾被新上任的CEO Pat把老店搞爛,搞砸了,不要以為專業晶圓代工這麼好做。」他並分析,英特爾這次的併購案,恐怕還是弊大於利。
製造技術
英特爾7奈米還在聞聲、台積已要推3奈米
台積電的製造技術對上英特爾,誰勝誰輸?《電子時報》報導,雖然英特爾指出,台積電7奈米製程電晶體的密度,不過只相當於自家10奈米的水平,但是,它主要服務的是自家設計生產的產品,並非其他IC設計公司。此外,根據美國科技網站SDxCentral,英特爾的7奈米製程處理器,預計延後至2023年推出,而台積電更先進的3奈米製程晶片,則將於2022下半年,就要開始量產。
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分析師Parth Vala表示,台積電3奈米的技術表現會更出色:與5奈米相比,相同功耗下速度提升至15%,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達30%。
分析師陸行之也補充,英特爾2023年二季度量產的7奈米晶片,將落後台積電2020年二季度量產的5奈米晶片,且落後幅度約達3年。更別說是英特爾「想親近」的格羅方德,早在2018年,它就已經宣布無限期暫停7奈米先進製程發展。同時外界也懷疑美國人、與美國本土生產的營運效率,否則為什麼格羅方德要將新廠蓋在新加坡,而不是回到美國。
客戶結構
蘋果、高通、超微都是台積電擁護者
過去,華為曾是台積電第二大客戶,但去年因美國制裁,便與台積電分手。不過,台積電仍然有多元化的客戶服務經驗,包含蘋果、高通(Qualcomm)、超微(AMD)、Nvidia、賽靈思(Xilinx)、博通(Broadcom)等。
根據集邦科技(TrendForce)統計,2021年第一季,台積電晶圓代工的市占率為55%,力壓第二名三星(17%)。而格羅方德靠5%市占率,只拿下第四位,輸給聯電(UMC)的7%。看來,晶圓代工的市占率大幅落後台積電,也顯示出格羅方德與英特爾的客戶服務能力,仍有待加強。
行業生態系統
台灣晶圓代工已形成超完美供應鏈
《電子時報》指出,在建立完整生態系統方面,除了EUV設備供應之外,其他材料供應商、設備業者也扮演重要角色。現在,台灣政府正大力推動半導體產業鏈在地化,台積電2和3奈米投資都會留在台灣。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同樣喊著「美國優先」的口號,而英特爾來自美國,確實擁有台積電沒有的位置優勢。今年,它也承諾投入200億美元(約新台幣5600億元),要擴大美國本地的晶片製造設備。
話雖如此,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日前卻透過政治雜誌《Politico》發聲,似在抱怨政府並未好好照顧自家企業。他批評,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斥資120億美元(約新台幣3360億元),打造5奈米製程晶圓廠,美國政府竟然提供設廠補助。基辛格表示,台積電把最有價值的智慧財產留在自己國家,並在台灣開發先進產品,此舉會損害美國本土產業的發展。
或許,英特爾若與格羅方德的「老二陣線」,就算成效再不彰,成熟製程或許不用再委外給台積電;更長遠一點,連先進製程都不用委外,甚至能和聯電或台積電搶生意。不過,目前從這三大支柱看來,短時間內就算兩者合作,恐怕在晶圓代工領域,離台積電仍有一段苦苦追趕的距離。
參考來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DIGITIMES Asia、DIGITIMES Asia(2)、SDxCentral、The Verge、Nikkei Asia、Taiwan News、陸行之臉書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