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1. 在川普支持者衝進國會一周後,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山莊,目前重兵防守。而下周的總統就職日,還會再增兵,這是美國內戰後,150年來,首度有軍隊駐紮國會。
2. 眾議院通過對川普的彈劾,使他成為美國史上唯一一位任內被二度彈劾的總統。然參議院的彈劾流程更為複雜,恐怕在川普卸任前也不會有結果,反可能成為拜登尋求美國團結的不定時炸彈。
在美國國會爆發嚴重騷亂之後整整一周,我重返美國國會。當地時間週三,川普成為美國史上唯一兩度被彈劾的美國總統。
為確保國會議員的生命安全,與一周後的總統就職典禮能順利進行,國會外層層警戒,國會內更駐紮了大批國民兵。這是美國內戰、超過150年來,首度有軍隊駐紮在國會內,顯示美國情勢之嚴峻,百年未見。
一周前,我來到國會現場,重重包圍國會的,是數以千計的川普支持者;一周後,我在現場看到的,是數以千計荷槍實彈的美國軍警,以及高聳難以翻越的鐵柵欄,甚至一路把國會前的最高法院與國會圖書館都包圍進去。我在現場看到一有可疑人士靠近,就會有十幾名軍警手持機關槍出現震攝,現場氣氛十分緊張。
現在已經如此,一周後的總統就職日,光是國民兵就會增員到1萬5千人,這人數,比美國駐伊拉克加阿富汗的美軍還要多,多上三倍!不只如此,到時還可能再額外增員5千人,因為聯邦調查局FBI表示收到情報,華盛頓特區在總統就職日,有人謀劃進行「武裝暴力」。
相隔不到13個月,第二度彈劾川普,美國社會充滿不安,而共和、民主兩黨是你來我往。
「川普必須走人,他對我們深愛的國家來說,是眼前明顯的一大危險。」眾院議長裴洛西在辯論時說。
「如果我們隨便彈劾任何對自己政黨的人群發表煽動言論的人,這國會就沒人了。」加州共和黨國會眾議員麥克克林塔克說。
在4百多名眾議員你一言我一語長達5、6個小時後,以232票贊同(這包括全體民主黨眾議員外加10名共和黨眾議員),對上197票反對,通過了對川普的第二次彈劾,罪名:蓄意煽動針對美國政府的暴力行為。
在被第二度彈劾後,川普發表了影片。
當然不是透過他已經被封鎖的推特帳號,而是透過白宮官方推特。從推特、Facebook到YouTube都暫停了川普帳號,今天一早他還得要透過白宮電郵向記者們發郵件,明白呼籲示威者要避免暴力,這封白宮官方信件,文字相當口語,很有川普風格。
他在被彈劾後發的影片,還暗批社交媒體攻擊了美國的「言論自由」,對於彈劾本身,他一個字都沒提。
川普的視頻,被美聯社解讀為,試圖為自己「煽動暴力」的法律問題解套,這在美國是會吃牢飯的罪行。
而對於川普不提彈劾,可能也是他對彈劾結果並不感到意外,為什麼呢?
雖然這次彈劾是美國國會歷次彈劾中,有最多總統的同黨同志倒戈的一次,但是,在川普呼籲支持者前進國會,造成國會前所未見的暴力,還讓至少5個人因此喪命,外加重創美國國際形象之後,依然只有10個共和黨眾議員投下彈劾贊成票,其他近兩百名共和黨眾議員對川普依舊不離不棄。
這些人可能認為,川普就等於美國,保護他就是保護美國,而現實一點的,如同《紐約時報》在彈劾後分析的,選出這幾百名共和黨議員的選民,就是川普的選民,彈劾川普,就是彈劾掉這些議員們自己的未來。
美國民調網站五三八(FiveThirtyEight)的追蹤調查顯示,國會騷亂後,支持罷免川普的美國受訪者,是50%,到彈劾前夕,僅僅增加了2%到52%,這數字和大選時投給拜登的百分比差不多。
這代表什麼?美國社會是一半支持罷免他,略少的一半的人,無論如何,都堅定支持川普,不離不棄。
猶如國會眾院彈劾,兩黨壁壘分明,美國社會的分歧依舊深如鴻溝,敵我不兩立。
但是,川普的彈劾命運,還沒完。在國會眾院彈劾他以後,國會參院將會接招。
簡單說一下,要罷免美國總統,眾院必須有過半數的議員支持彈劾,彈劾案才能被送到參院,但參院投票就不是簡單半數了,要有高達三分之二的參議員願意將總統定罪,總統才能被罷免或者是不能再從事公職。以川普的例子來說,就是他再也不能參選美國總統。
參院的流程遠比眾院複雜,眾院就是提出個彈劾條款,大家辯論下就能表決,參院除了要走一樣的流程以外,還要變成「法院」請來眾多證人,據國會人士的說法,川普本人都可能會出席為自己辯護,而且參院同時還要請來最高法院大法官來主持審判,流程複雜,審判起來快則幾天,歷史紀錄最長的是審了83天。
目前,參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說,參院要到1月19日才會復會,也就是在總統就職日的前一天。
換句話說,拜登一上任,全美國的眼光,仍然會在川普身上。
這場彈劾究竟對美國是好還是壞,仍然具有巨大爭議,特別是對尋求團結起美國的下一任美國總統拜登來說。拜登一上任就要面對反對勢力巨大的負面情緒,他們恐怕還會歸咎他進一步分裂了美國,讓他想團結起美國是更加的不容易。
這,也恐將讓拜登深陷美國內政問題,這包括處理經濟與疫情問題,更難以騰出手來處理外交。
責任編輯:林易萱
張經義,31歲成為白宮記者協會百年來第一個中文媒體記者成員,現SMG白宮記者兼美國新聞中心主編。完整經歷12與16年美國大選,期間也至歐洲現場,報導英國脫歐公投、法國大選、德國選舉,及俄羅斯大選等。
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YisViewsOnWhite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