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Teslanaire》沒有電動車,也要認識的新名詞:因特斯拉變百萬富翁的狂粉們

1.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諸多事業反映出他的反骨性格,吸引了一群同樣反骨的散戶支持者,一些因買進特斯拉股票致富的投資人自稱是「Teslanaire」。
2. 12月21日,標普500指數一次性正式納入特斯拉。但當天特斯拉股價大跌6.5%,因為投機客兌現撤出,當時又正好傳出蘋果最快明年就會推Apple Car的消息。不過標普500指數正式納入特斯拉依然是馬斯克的里程碑,也代表它成功引領業界對手的一年。
製片人布蘭登.史密斯(Brandon Smith)一台特斯拉也沒有,在他居住的威斯康辛州小鎮路上,也不太容易看到特斯拉出沒。
然而,2017年6月時,他大手筆花1萬美元(約合新台幣29萬元)買了特斯拉股票,他說,那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投資一間公司。接下來,他每次領到薪水,都會花一些錢買進更多股票,前前後後共投資大約9萬美元,而且不管特斯拉股價如何波動,他一股也不賣。
今年,截至12月19日收盤為止,特斯拉股價已經飆漲730%,32歲的史密斯因此正式晉升「百萬富翁」行列。他得意洋洋地在推特秀出自己破百萬的淨資產數字,並說自己是「Teslanaire」--一些因買進特斯拉股票致富的投資人如此自稱。
「反骨」的馬斯克養出一群同樣反骨的鐵粉投資人
把NASA外空人載上太空、開發植入式腦機...除了電動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諸多事業都反映出他不按牌理出牌的反骨性格。這樣的他,吸引了一群同樣反骨的散戶支持者,他們認為看空特斯拉的人都錯了,也為自己因特斯拉致富感到自豪。
除了史密斯,62歲的前證券經紀人蘿拉.高德曼(Laura Goldman)在特斯拉2010年首次公開募股那年就買了300股股票,之後持續增持。而現在,她也即將成為百萬富翁;《彭博》計算,如果一位投資人像高德曼一樣2010年就買進特斯拉股票,只要當時花5,794美元(約合新台幣16萬8千元)買股票,現在那筆錢的價值已經破百萬。
高德曼表示,馬斯克時常被說是瘋子,但她認為馬斯克的瘋在於願意突破界線,她相信這正是特斯拉成功的關鍵。
跟其他上市公司不一樣,特斯拉也很中意這些散戶。1月時,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中稱讚,比起投資機構或分析師,散戶「擁有更深層且準確的直覺」。2018年一次財報會議中,馬斯克斥責華爾街分析師盡問一些「無聊」的問題,接著允許一位關注特斯拉投資的YouTuber提問23分鐘。
在Podcast、YouTube和Zoom各種頻道上,都有許多人專門探討特斯拉的成績單、未來計畫各面向,讓史密斯以及高德曼這些狂熱投資人不須看分析師報告,也能了解特斯拉。
特斯拉正式納入標普500,散戶稱「變無聊」
特斯拉連續5個季度實現獲利,因為這樣的成績,11月中,標普道瓊指數有限公司(S&P Dow Jones Indices)終於宣布,將把特斯拉納入代表全美500大公司的標普500指數。
美國時間12月21日,標普500指數一次性正式納入特斯拉,權重達1.69%,排名第五大,市值排名則為第六大。但一開局不算順利,當天特斯拉股價大跌6.5%,財經頻道CNBC分析,是因為投機客兌現撤出,除此之外,當時正好傳出蘋果最快明年就會推Apple Car的消息,可能成為特斯拉潛在勁敵,股價因此跌至盤中低點。
更多投資人也相信,特斯拉被納入標普500後,股價可能面臨更多下跌風險:股價已經完美定價,現在到年底缺乏催化劑,特斯拉股票可能會被拋售。
不過,奇妙的是,這或許是與特斯拉「相互扶持」的散戶希望的結果。高德曼表示:「特斯拉股價的波動性和狂熱投資人,正是投資特斯拉之所以有趣的原因。能成為『反建制』的一份子很有趣,但成為標普指數一份子就沒那麼有趣了。」接下來,特斯拉將會出現在更多共同基金以及大型投資機構持股中。
轉向電動車的2020年
反骨的散戶投資人雖然覺得進入古老的指數很無聊,但他們應該不會否認,特斯拉股價飆漲的一年,也是它成功引領業界對手走向同樣道路的一年。路透社報導,今年是通用汽車執行長巴拉(Mary Barra)首度同意特斯拉的說法,認為電動車電池的成本很快就能降到跟內燃機一樣低。
各傳統汽車廠除了紛紛開始釋出電動車新品,也開始替電動車的未來做準備:車內的視覺系統以及自駕功能。舉例來說,出產賓士的百年車廠戴姆勒(Daimler AG)開始大量聘僱工程師和人工智慧專家。
消費者是否準備好買單電動車了?路透社指出,仍須觀察,畢竟以美國來說,目前最暢銷的車仍是大型的燃油皮卡車。對燃油皮卡的大量需求,導致數個月前疫情稍為趨緩以後,底特律車廠製造活動快速復甦。
不過,至少特斯拉鐵粉是相信的。史密斯表示,他還沒思考是否要賣出特斯拉股票,他相信特斯拉下一季度會繼續達成破紀錄的交車數量。不過,因為特斯拉成為富翁的他,已經正在計畫買屬於自己的房子。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