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金融時報精選》機場自救!英國和10國互建跨境旅遊「空橋」,對抗病毒恐懼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金融時報精選》機場自救!英國和10國互建跨境旅遊「空橋」,對抗病毒恐懼

 金融時報精選》機場自救!英國和10國互建跨境旅遊「空橋」,對抗病毒恐懼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金融時報
金融時報精選 2020.06.07
摘要

1.疫情期間,多國採用隔離措施抗疫,如今陸續解封,但仍有各國規定不統一的問題,可能影響到整體旅遊業復甦。

艾爾薩(Hope Ailsa)在豪華的雪梨洲際酒店(InterContinental Sydney)辦理入住手續,為了度過為期14天的防疫隔離,她發現自己因此沒了任何度假感。

這位遊艇船長說:「我們被禁止離開房間。」今年4月,她從菲律賓返國,澳洲政府正好實施一系列嚴格的檢疫規定。

「窗戶沒開,沒有新鮮空氣。每層都派駐兩名警衛,只要你打開門,他們就會盯著你,要你關上房門。」

廣告

「我還因此哭了。」她解釋道,自己是個菸癮很大的人,隔離期間有嚴重的戒斷症狀,直到櫃檯替她訂了尼古丁貼片。為了度過這段時間,她開始在自己的房間裡繞圈跑,每天跑大約1公里,還用廁所的捲筒衛生紙玩起保齡球。

這段經驗讓她明白,即使是在可以俯瞰雪梨歌劇院的五星級飯店,被囚禁兩週,還是會影響心理健康。然而,她仍然認為隔離是必須的,在不確定安全的情況下,四處趴趴走、增加傳染的風險,對其他人更不好。

根據國際SOS醫療和安全服務組織彙編的數據顯示,自今年1月以來,已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採取隔離措施,專家稱這是前所未有的情況。艾爾薩對這樣的措施表示認同。

這次疫情爆發,世界各國政府,幾乎是在沒有辯論和磋商,科學家也沒有針對何時該採取隔離有決議的情形下,就決定「隔離來自外國旅客」是應對疫情的必要措施,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做法會持續一段時間。

廣告

義大利薩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assari)醫學史教授托諾帝(Eugenia Tognotti)表示:「我們正在見證歷史上一個獨特的時刻,從未有如此大比例的全球人口面臨隔離。」

對於一些公衛專家來說,各國為了阻止病毒傳播,採取限制人們活動措施的速度之快,令人鬆一口氣。

「我感到很驚訝。要制定一項全國性的衛生保健政策是很困難的,因此這次的隔離措施可以這麼快落實,確實令人耳目一新。」SOS的醫療主管菲爾南德斯(Rodrigo Rodriguez-Fernandez)說。

然而,這種隔離措施也有一些問題。人權組織說,有些政府以隔離為藉口,任意逮捕民眾或加強軍事行動。

其他地方,相關法規在隔離措施落實後,如雨後春筍般蹦出來,使得旅遊法規被改得亂七八糟,像是「大雜燴」一樣,讓旅遊、交通業者相當頭疼。

政府通常是要求抵達境內的旅客要隔離14天,研究人員認為對於平均潛伏期是15天的病毒來說,隔離期是足夠安全的。但這些規定並沒有統一。

像是緬甸,就要求入境者要隔離21天,薩摩亞則要求旅客在抵達前後都要隔離14天;有些國家會讓被隔離者住旅館,有些則是回自己家;有些需要在抵達前就篩檢,也些則是抵達後才篩檢。

各單位協調的問題

據估計,全球有十分之一的就業需求來自旅遊觀光業。這些混亂的措施令人回想起2001年美國911恐怖攻擊後,各國採取各種不同的機場安全規定,其中不少規定一路沿用至今。

世界旅遊觀光協會(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執行長曼左(Gloria Guevara Manzo)表示,911事件後,各項規定缺乏一致性,是該產業花費5年才復甦的原因之一。她在《金融時報》的會議上說:「我們必須從過去經驗中記取教訓。」她補充道,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各國針對規定加以協調,使旅遊業只花了18個月就恢復生氣。

然而,在疫情爆發地中國,採取封城、隔離措施的4個多月後,國際上,甚至是各國內部的協調工作一直沒有進展。在美國,德州早在4月就解除非洲遊客的隔離規定,但同樣的限制在阿拉斯加州卻還在實施。

這種規定上的差異,在歐洲尤其明顯。隨著夏季到來,義大利、西班牙和希臘等歐洲國家正計劃放鬆隔離限制,但該區域最大經濟體之一英國,卻還在實施隔離。

整個疫情爆發期間,英國幾乎與國際趨勢走相反的路,它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實施機場檢疫或邊境管制。現在卻規定6月8日起,從國外入境英國的旅客要隔離14天,否則罰款1000英鎊,惹怒英國航空公司和飯店業者。

其中貨運司機、醫生和其他醫護工作者不在此限。但根據一封由200多家旅遊和飯店業者簽署,寫給政府的信,認為這是「旅遊業最不需要的事」。他們表示,這項措施將阻擋外國遊客,(其他國家)可能還會對英國遊客提出同樣的檢疫要求。

英國首相強生表示,政府沒有更早採取隔離措施,是因為科學家認為,這不會對疫情有幫助。他說,隨著感染率下降,中國也採取行動,要防止第二波感染。

一位曾參加英國政府緊急情況科學諮詢小組的科學家,4月對《金融時報》表示,隔離對一個島國來說會造成很大的經濟災難,該國每天有數千輛卡車穿越邊境提供國內物資。

這不是英國第一次在這類問題上,採取強硬的立場。

19世紀舉行過世界衛生大會後,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於1948年,各國會在檢疫程序上達成協議,以阻止霍亂等疾病傳播,同時又不過度干擾國際貿易。

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Chatham House)研究全球衛生機構歷史的資深研究員克理夫特(Charles Clift)在一篇論文中表示,1851年,在法國召開第一次會議時,海島國家,尤其是英國,希望盡可能減少可能影響自由貿易的衛生法規。

該論文還指出,德國醫學雜誌的編輯後來說:「英國的商業利益與其科學信念驚人地一致。」

經濟成本

自古以來,同時保全經濟和健康的爭議就不曾間斷,尤其是在面對大型流行病的時候。

世界衛生組織長期以來一直對突發公衛事件中,限制人員或貨物流動的措施採取謹慎態度,原因是該組織認為,此類限制往往作用不大,並可能產生負面經濟影響。

上週,被問起情況是否依然如此時,一位發言人引用世界衛生組織的書面建議說,在疫情初期,控制國際交通和邊境管制,可能有「公共衛生上的助益」,因為這些措施可以為各國爭取時間準備抗疫。

「然而,這些限制必須是短期的,且與公共健康風險相襯,隨著情勢發展重新設定限制。」書面建議中提及。

那麼,為什麼這麼多國家忽視這點呢?一個可能的答案是:恐慌。COVID-19的傳播速度超出多數國家預期。在義大利等發達國家,醫院瀕臨崩潰、不堪重負的景象,可能逼迫政府採取行動。

在許多國家,民眾是認同這這些措施的。隔離是限制行動的一部分,這種作法使紐西蘭和澳洲等國家死亡率保持在較低水平。截至本文撰寫時,這兩個國家只有不到130例的死亡病例。

根據澳洲首席醫療官墨菲(Brendan Murphy)表示,澳洲確診COVID-19的病例中,有超過三分之二是海外歸國。自從今年3月,該國關閉邊境以來,有超過33800人被隔離,其中大部分是待在飯店裡,由政府負擔費用。

事情並非總是順利。在珀斯,一名男子因為多次溜出隔離飯店而被關進大牢。同一城市,一名70歲男子在飯店的隔離病房中患病,他的妻子起初有請求醫療幫助,但沒有得到回應,後來住進加護病房。

在紐西蘭,悲痛欲絕的親屬們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更改阻止他們探視垂死親人的法規。

但艾希特大學(University of Exeter)醫學院的資深臨床講師潘克哈尼雅(Bharat Pankhania)認為,從上述國家成功控制疫情的結果來看,各種檢疫隔離措施發揮了作用。

「這個方法有效。還能說什麼?」他對《金融時報》表示。他認為,英國人口和入境人數會增加隔離難度,但並非做不到。「他們(政府)說,這不可能做得到,但只要願意做,一切都有可能。」

旅遊泡泡的時代來了?

一些國家已經開始放鬆隔離措施,但對於財政困難的航空公司而言,這項政策從疫情大流行開始,就引起爭議。

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nternational Air Transport Association)總幹事德洙尼雅客(Alexandre de Juniac)表示:「我們對部署此類隔離檢疫措施感到擔憂,因為這是航空旅行的一大阻力。」

航空和旅遊公司正在推動制定管理旅客的國際通用標準,而不一定要隔離檢疫。包含在機場進行體溫檢查,搭機時全程戴口罩,在機場勁量保持社交距離,以及加強設備消毒清潔等。

旅遊業也支持在感染率低的國家建立無隔離的「空中橋樑」、「泡泡」或是「旅行走廊」。澳洲和紐西蘭已經同意建立一個「跨塔斯曼交通圈」。而以色列、希臘和賽普勒斯已經討論在地中海東部建立一個旅遊安全區。

倫敦希斯洛機場(Heathrow Airport)執行長荷蘭凱因(John Holland-Kaye)表示,目前希斯洛機場的平均每日乘客人數已從25萬做有降至6000人,得考慮其他因素。

「目前沒有完美的方法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染病,但我們可以判斷哪個國家是低風險的,那就可以接受從那裡入境的旅客,反過來,如果他國認為我國旅客風險較低,也會接受我們的旅客」

他說:「這似乎是一個正確的方法,而不是對所有入境的旅客都採取14天隔離,這會阻止人們搭飛機,阻礙經濟發展。」

希斯洛機場正在和香港、雪梨和舊金山等全球10個主要機場合作,試圖在全球範圍內建立一致的健康把關措施,以快速落實「空橋」概念。然而,這最終還是取決於政府的決定。

與此同時,任何希望隔離快點結束的人,都不能忽視COVID-19的爆發地:中國。

距離首次發現這株病毒的武漢被封城至今,已經4個多月。隨後,大規模的隔離讓整個湖北省6000萬人口都無法離開城市,此舉保護了中國首都,使其免受病毒肆虐,感染總人數維持在500人左右。

雖然中國的外國遊客不多,但國內遊客仍受到嚴格但不一致的檢疫規定和限制。

武漢從4月8號重新開放時,欲返回北京的民眾發現,這趟旅程遠比宣傳的要困難。抵達北京後,身穿防護衣的當地官員將他們從火車站直接送到家或政府機構。

一些地區允許這些人在家隔離,限制相對較少,在某些情況下,一紙保證不出門的文件就可以了。在其他地區,有官員會用膠帶封住民眾的大門,並在外面放置感應器,只要打開門就會通知政府。

北京有些地區甚至拒絕所有來自武漢的民眾,禁止他們回家,強迫他們前往政府單位隔離14天。

最近幾週,北京的管控已經放鬆。但最近在中國北方發現新病例,黑龍江、哈爾濱等大城市已封城。

即使之前經歷過疫情,也使用強勢手段控制住疫情的國家,生活仍然回不去過去的模樣。

由於疫苗或治療方法的前景仍不明朗,這些情況在未來,還是可能在全球各地出現。

責任編輯:張庭瑋

核稿編輯:林易萱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旅遊 隔離 檢疫 疫情
金融時報精選
金融時報精選
金融時報記者群
展開箭頭

《金融時報》是全球領先的新聞機構之一,致力於向商業菁英和企業決策者提供商業、經濟、市場、管理和科技新聞,因其權威性、完整性和準確性而獲得國際認可。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