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自從改變「統一加薪」制,企業更敢投資!你看不見的日本經濟隱性優勢

1.日本經濟遭疫情重創,日本政府甚至祭出規模108兆日圓的經濟刺激計劃——相當於經濟產出的20%——要救經濟。
2.《富比士》(Forbes)專欄文章中點出,日本並非毫無希望,除了短期依靠已經逐漸復甦的中國方訂單之外,以過去日本經濟發展趨勢來看,仍有其他潛在優勢。
COVID-19疫情重挫全球,日本也難逃衝擊。2020年,原本是日本想藉著東京奧運這個大好機會拉動經濟,卻被病毒壞了計畫。
根據《CNBC》報導,日本首相安倍在5月3日表示,政府將推出規模高108兆日圓的經濟刺激計劃,相當於經濟產出的20%。
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資深研究員齋藤潤(Jun Saito)指出,需求和供應的雙重衝擊,使日本步入非常嚴重的衰退。《彭博》(Bloomberg)報導,疫情席捲日本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一度將日本2020年GDP增長預期從0.5%上調至0.7%,但是在4月中旬被下調到-5.2%。
然而,《富比士》(Forbes)專欄文章中點出,日本並非毫無希望,除了短期依靠已經逐漸復甦的中國方訂單之外,以過去日本經濟發展趨勢來看,仍有其他潛在優勢。
改變加薪制,使企業願意投資
《富比士》報導指出,日本的人均GDP一直在成長。人口的減少當然是原因之一,但不可忽視的還有:日本企業的平均利潤提高。日本企業平均利潤(average business profits)佔GDP的比例,從2010年第一季少於5%,提升到2019年第一季的15%。利潤高不僅代表企業有能力,也讓它們有投資和擴張的動力,便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高員工工資。從日本企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不斷提高,也能印證這個趨勢。
根據《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社論指出,過去日本的就業文化,一直都是新鮮人畢業後,被大規模錄用,在一家公司就職,十分講求「忠誠」。但這幾年有稍微改善這種文化,日本商業聯合會也公開呼籲企業從全體僱員統一加薪制,轉型成依據其任務和績效完成度加薪。這樣的改變也將成為日本經濟日後成長的潛在動力。
因為人們有了實際的經濟產出,就更願意投資,日本的投資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在成長。自2011年以來,投資佔實際GDP的比例不斷提升,到2019年幾乎翻了一倍,高達15.3%。而經濟成長最需要的,正是投資。
讓更多外國人、女性進入職場
一直以來,日本勞動力市場緊張的情況都沒有緩解,安倍也深知,在日本整體人口持續減少的情況下,女性和外國人才投入職場,彌補就業市場人手不足,有其必要性。日本政府近10年來,不間斷地推出解決勞動力不足的措施,其中包括放寬移民政策、開放外國人在日本的工作機會,日本的企業也同步實施及響應政府提倡的「工作方式改革」,透過工作改革來創造更「女性友善」的工作環境。
畢竟就像高盛(Goldman Sachs)日本副主席凱西·松井(Kathy Matsui)告訴《亞洲新聞台》(CNA)的,如果日本女性的勞動力參與率能和男性相近,那麼日本的GDP可能提高15%。
但《日經新聞》報導指出,過去日本女性約工作到30歲左右,就會因結婚及懷孕等因素辭去工作,導致女性就業率出現M型曲線;就算女性沒有因為結婚生子而離開崗位,但婚假和育嬰假往往會成為她們升遷的障礙,長久以來被視為重要課題。
日本有許多大企業,近幾年做出榜樣,率先以「性別友善」為前提,投入改善工作環境的行動。《BBC》報導,像是台灣人熟知的「薯條三兄弟」零食公司卡樂比(Calbee)就設定目標:在2020年之前,讓公司的女性管理人員的比例提高到30%。卡樂比自從2009年立下目標,5年內,該公司的女性高管就增加了兩倍,占比20%。
知名化妝品公司資生堂,也與聯合國婦女署合作,推動建立女性友善工作環境,還設置公司內部托兒所「KODOMOLOGY」,為公司的媽媽員工們提供育兒服務。
這些積極的行為,讓女性更願意投入職場,一方面可以改善家庭收入,另方面也能緩解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疫情衝擊,經濟衰退難以避免,日本的隱藏優勢,能否幫助它捱過這場經濟災難,還得讓時間來解答。
(參考來源:CNBC、BBC、CNA、The Japan Times、Forbes、Bloomberg)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