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抗疫戰情室|營收幾乎歸零!Airbnb老本只夠撐一年,靠3招活下去
1.線上旅遊平台巨頭Airbnb面對疫情衝擊,IPO喊停、收入幾乎掛蛋,手頭資金只能再撐一年,要怎麼生存下去?
2.Airbnb撙節支出,高管砍薪,獲得融資後,觀察局勢投入發展「長期住宿」,希望可以藉此稱過生意慘淡的寒冬。
百年來最大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供應鏈重組、產業洗牌、商業模式改變。商周每天一篇「抗疫戰情報」,從各行各業找出危機解方,和您一起求生存、找機會。
旅遊業因為COVID-19疫情衝擊,幾乎無一倖免,生意慘淡,線上旅遊平台巨頭Airbnb面對這波打擊,也只能勉強支撐。
Airbnb原先是被眾人看好的新創公司,也準備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如今生存受到挑戰,要怎麼活下去?
IPO喊停、收入幾乎歸零!手頭資金只夠撐一年
《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報導,Airbnb原先是許多大型風投公司看好的新創,憑藉著成熟的商業模式和已經獲利的成績單,風光準備進行首次公開募股。Airbnb的預想是,可以藉著公開募股獲得一筆可觀的資金,但COVID-19這個不速之客,無情地摧毀了原定的上市計劃。IPO暫時喊卡後,Airbnb雖然從Silver Lake及Sixth Street Partners等投資公司手中,獲得了10億美元的融資(約新台幣304億元)。不過,才宣布10億美元資金到手沒多久,《彭博》又指出,Airbnb正與銀行商討新的信貸額度,再籌措5至10億美元資金,可以看出Airbnb的財務狀況不是太樂觀。
《商業內幕》分析,Airbnb每季支出約為7億美元,假如疫情沒有好轉,現在收入幾乎掛零,該公司目前手頭上的資金,頂多撐個一年就會耗盡。
就現況來說,今年IPO已經無望,加上疫情導致收入見底,Airbnb勢必得另尋方法,度過眼下的難關。
優先鞏固「最珍貴資產」:房東和房客
根據研究公司AirDNA的數據,3月18日至4月7日期間透過Airbnb訂房的訂單,約有90%已被取消,也幾乎沒有新的預訂。 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管理學講師西格爾(Rob Siegel)說:「他們的收入可能接近於0或非常低。」因為疫情延燒,許多旅客選擇退訂導致房東損失慘重,但若房客因為疫情不得不取消訂房,還無法獲得退款,也會引發民怨。
根據《CNBC》報導,Atmosphere Research Group的旅遊業分析師哈特維爾特(Henry Harteveldt)表示,如果Airbnb不採取措施幫助有權要求退款的客人,該公司就可能把它最珍貴的資產:這些客人和房東,拱手讓給競爭對手。「Airbnb必須承擔這個問題,以免他成為日後更大、更昂貴的問題。」他說。
後來,Airbnb的發言人也在聲明中表示,會全力協助房東和房客,一起應對這場全球危機。該公司即使收入掛蛋,也宣布撥款2.5億美元彌補房東損失,承擔全額退費的25%費用。
撙節支出!高管砍薪,行銷、人才招募都停擺
《路透》報導指出,為了節省支出,Airbnb已經暫時停擺人才招募,各類行銷活動也都暫緩。行銷是去年Airbnb為了IPO投入大量資源的一個項目,暫時停止預計會替公司省下8億美元的開銷。另外,Airbnb創辦人自己六個月不領薪水,其他高階主管則減薪50%,公司也率先替員工打好預防針,說明今年可能不會有獎金。至於有沒有裁員的可能性,執行長切斯基(Brian Chesky)保守的回應,一切都還沒有定論,任何情況都可能發生。
用既有資源開發新業務:投入發展「長期住宿」
Airbnb獲得10億美元融資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順應當今時勢,改變商業策略,將原本鎖定旅人的「短期租賃」,改為鎖定異地工作者需求的「長期住宿」。根據《TechCrunch》報導,切斯基獲得融資後宣布計劃,要將新資金投入三個核心產品:房東、Airbnb體驗和長期住宿。
Airbnb打算押注人們的工作方式和地點,將會因為這波疫情而有所改變。該公司認為,隨著遠距工作在近期普及,未來人們有機會可以一邊在世界各地移動,一邊上班,如此一來,在一個地方的停留時間就會拉長。
根據相關數據,在3月的最後兩週,該公司發現,在同一城市預定長期住宿的客人數量翻了一倍。與此同時,因為短期住客減少,現在有80%的房東願意接受較長期的住宿,甚至為長期住客提供折扣優惠。
今天(9日),Airbnb將改變首頁,更強調長期住宿,也提供指南,告訴房東長期住宿的好處,協助他們更新房源,接受這類預定。該公司已決定將長期住宿列入網站的永久功能。
日前,Airbnb向媒體發布的信件裡強調,Airbnb是間具有彈性、有信心可以挺過艱困時期的公司,聲稱他們會盡一切努力扶持公司及整個旅遊業生態圈。投資Airbnb的Silver Lake,其共同執行長杜班(Egon Durban)也表示,當前的狀況對旅宿業者來說相當艱辛,但人們對旅行的渴望不會被澆熄,疫情平息後,他相信以Airbnb多元、國際化且高度彈性的商業模式,一定可以再度成長。
(參考來源:TechCrunch、CNBC、Business Insider、Bloomberg、路透)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