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要健康,就得被看光光?濫用國家監控對付疫情,代價是什麼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要健康,就得被看光光?濫用國家監控對付疫情,代價是什麼

要健康,就得被看光光?濫用國家監控對付疫情,代價是什麼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張方毓 編譯
商周頭條 2020.03.29
摘要

1. 隨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國發展出程度不一的監控技術,包括監視器、信用卡消費紀錄、手機定位甚至患者位置地圖,引發侵害民眾隱私的疑慮。

2. 隱私倡議專家表示,多國使用的手機定位技術,即便是精準的GPS系統,也可能有16英尺的誤差,難以達到預期的防堵效果。

3. 美國過去為了防堵恐攻、擴大警察監控職權的法案,就曾被移民局拿來濫用、非法蒐集駕駛的執照資料。

《CNBC》指出,在中國,由政府安裝的監視器正對者公寓大門,以確保正在進行14天隔離的人沒有離開家門。《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也描述,政府要求民眾在手機上安裝應用程式,應用程式會自動歸類民眾的傳染風險等級,藉由螢幕上的條碼顏色是紅、黃還是綠色來顯示,進一步規定誰可以去公共場所、誰又該接受隔離。

但政府官員並沒有向民眾解釋,這個區分機制到底是怎麼運作的。隨各國忙著防堵、追查感染源,下一個可能的犧牲者是:人民的隱私。

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沒有想像中有效

中國極權政府對人民的監控廣為人知,不過,隨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國政府都發展出監控程度不一的措施。

廣告

新加坡政府推出一款名為TraceTogether的app,能利用手機藍芽之間的信號交換,讓政府可以取用來追查感染者曾接觸過的人;在義大利和以色列,政府都取用民眾的手機定位資訊,來看民眾是否有遵守隔離和封鎖規定;南韓政府更同時取用信用卡消費、手機定位、監視器和網路對話,建置一個網站,將感染案例的位置直接標示在地圖上。

可能會有人認為,在非常時期,這麼做是必要的、並不過分吧?但專家置疑,有時候這些監控措施不但沒有想像中來的這麼有效,反倒給政府蒐集民眾隱私數據的機會。

《CNBC》報導,倡議數位隱私的非營利團體電子前哨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指出,美國疾管署(CDC)曾說,病毒在近距離接觸的人之間傳播,大約是6英尺(約1.8公尺)的距離。然而,即便是手機上的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定位精確程度仍有16英尺(約4.8公尺)的誤差。也就是說,政府特意蒐集的民眾位置數據,並沒有辦法有效達到追蹤感染源的防疫目的。

EEF進一步表示,假使政府要蒐集這些數據,他們應該要具體向民眾呈現及說明,這些數據到底如何幫助防堵疫情,才是適當的做法。

廣告

隱私濫用,疫情後也不會回頭?

對此,有些國家予以一部分的聲明。新加坡政府表示,他們的TraceTogether app不會記錄位置資訊,也不會存取用戶的通訊錄,並且藍芽數據是用加密的方式保存。而南韓政府發現,建置的網站很可能會讓民眾不敢接受採檢,因此這個月宣布,會修訂數據分享準則,減少病患隱私外洩的風險。

但隱私倡議者更多的憂慮在於,這些打著維護公眾安全的隱私數據,往往沒有妥善規範它如何被使用、何時該刪除,進一步導致被濫用。

《紐約時報》報導,南韓之前就發生網路罪犯竊取政府蒐集的病患資料,並且在現實上騷擾當事人的犯罪事件。

《CNBC》報導,另一隱私倡議組織監控技術監督計畫(Surveillance Technology Oversight Project)的執行董事阿爾伯特.卡恩(Albert Fox Cahn)指出,因應911事件、為了防止恐攻的《美國愛國者法案》(USA Patriot Act)原本應該在2005年到期,但三月初效期又被再度延長到今年底。

這個法案以防止恐怖主義為目的,讓警察機關有權搜索電話、電子郵件、醫療、財務和其他種類的記錄。而《紐約時報》報導,去年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就越權濫用,以反制非法移民為目的,用人臉識別的監控技術,違法分析了數百萬駕駛的執照。

目前,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名為Private kit: Safe Paths的app,希望可以解決因追蹤疫情而侵害隱私的問題。用戶可以自己上傳是否確診的個人資訊,接著他們的位置和行動就會用加密和匿名的方式記錄下來,不會與未經同意的第三方分享。不過,這個app要廣為使用才能達到效用。

卡恩表達隱憂,認為疫情當前,民眾更可能為了健康,鬆懈了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導致永久改變民眾權益的行為。健康和隱私,真的不能兼得嗎?在人心惶惶的當下,除了盡全力保全健康以外,如何拿捏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是政府和大眾都值得去思考的議題。

(資料來源:CNBCThe New York Times(1)The New York Times(2)

核稿編輯:林易萱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肺炎 GPS 疫情 居家隔離 信用卡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