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中國製造不會消失!《連結力》作者談全球供應鏈新法則:想在哪賣,就得在哪製造
武漢疫情輻射之下,全球科技大廠如蘋果(Apple)、任天堂在中國的供應鏈停擺,這場衝擊效應,將如何改寫全球經濟供需面貌?
商周專訪國際趨勢觀察家科納(Parag Khanna),他曾著有《連結力》一書,探討供應鏈與全球化促成的經濟版圖,受到前美國國防部部長、麥肯錫全球管理總監等人推薦。今年又再推出《The Future Is Asian(暫譯:未來是亞洲的)》一書,談21世紀的亞洲如何成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角色。以下為專訪精彩摘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中國在全球供應鏈裡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科技和消費性電子產品上。病毒疫情會如何影響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科納答(以下簡稱答):我強調的重點一直是,全球供應鏈不斷在移動。尤其電子與其他產品領域,過度集中在中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汽車零組件的生產也是,但現在正在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的階段,意思是供應鏈正在往其他地區轉移。這個過程大概是從10年前開始,日本因為薪資提升與地緣衝突之下,把供應鏈移出中國。然後你又看到,因為廣大市場、較低的薪資以及貿易協議,讓東協國家崛起,如今又有過去兩年的貿易戰把生產推出中國,以及當前的病毒疫情。
每一個階段,從與日本的衝突、自由貿易協定、中美貿易戰到病毒疫情,每一段都教導我們、展現給我們的是,究竟哪一個領域會因為供應鏈過度集中在一處而最容易受傷,比如說中國。所以,病毒接下來會帶來的結果,就是會有更多擴散、去中心化、多樣化的供應鏈活動。我認為這是好事。
問:你在《連結力》書中提到,美國或中國都沒辦法置身於全球供應鏈體系之外,那麼病毒可能會摧毀這個系統嗎?
答:不會。我的論點是,供應鏈比任何單一國家都來得大。這個市場比任何國家都大。美國或中國都沒辦法掌控網路、市場、供應鏈。供應鏈是供需法則的體現,供給與需求是比美國這個國家都還要強大的,比中國更加強大,比任何事物都強大。所以,病毒做的事情很簡單,其實就是持續加速供給與需求的移轉。
問:病毒會成為全球力量移轉的加速器嗎?
答:不盡然,病毒疫情是在供應鏈移轉的狀態下,才導致了力量的移轉,而這個(力量的)移轉早已經持續在進行中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東協國家的崛起、印度的崛起,正是因為他們已經在接收供應鏈的轉移了。
問:台灣有獨特的地位,很多電子代工廠像是富士康、和碩都在這裡,他們也已經開始在過去幾年移出中國。那台灣在現階段可以如何定位自己?
答:在硬體領域,不論是富士康的高階電子組裝,或者在軟體端,都非常厲害,還有半導體產業。台灣有非常、非常穩固的電子製造基礎,不管是在半導體或者是 IT服務或軟體,所以台灣在世界上這些領域佔據必要的位置。我認為如果台灣的公司可以做更多自動化,像富士康那樣,就可節省更多成本、有更多東西能在台灣生產製造。台灣也可以把製造分配到像是東南亞這樣低薪資的國家,我認為這是非常、非常聰明的做法,比如和越南、泰國等國家有更多的合作。
問:病毒疫情會讓更多的工作和製造商回流美國嗎?
答:不見得,因為這個世界正往「哪邊賣就在哪邊製造(make where you sell)」的模式走,如果你想要在中國賣東西,那你就在中國製造,如果你要在美國賣東西,你就在美國製造。所以病毒帶來的影響,不表示美國公司就會在美國製造,然後賣東西到中國去。由於貿易戰、遞送的延遲以及中國公司的競爭,這樣做的話會對美國的生意非常致命。所以,還是會有中國製造、日本製造或台灣製造,當然也會有東南亞製造,然後再出口銷往中國或直接進入中國。所以,有鑒於政治以及競爭考量,「哪邊賣就在哪邊製造」就是供應鏈的新規則。
問:製造業移出中國是不可逆的趨勢,或只是短期的風險轉移?
答:因為「哪邊賣就在哪邊製造」的原則,大多數的製造商會繼續待在中國,以賣到中國市場。要記得,這不只是科技層面允許他們這麼做,還有政治因素的允許。科技讓美國公司可能在美國做任何的生產製造,也讓歐洲公司在歐洲做任何的生產製造。但,如果你這麼做了,並不代表政治方面就能讓你有辦法賣東西到中國去。所以,如果你想要在印度販賣,你就必須在印度製造,你想要在中國販賣,就得在中國製造。所以你會看到供應鏈的分散,但這也可能促成更有效率的供應鏈。這就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供應鏈演化和擴散的持續過程。
責任編輯:林思妍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