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 | 全球話題
愛模型的宅男,相揪死後當墓友!老不等於孤獨,日本興起「同好共同墓」趨勢
時序進入8月,正好趕上了日本人的「お盆」。お盆也可以稱為盂蘭盆節,這個從隋唐時代傳入日本的節日,隨著佛教的興盛沒多久就內化成日本的傳統節日。就如同漢民族的中元節一樣,在日本的盂蘭盆節裡,日本人也要到先祖的墓地上祭拜打掃,同時報告這一整年家族裡的大小事情。
隨著高齡少子化,日本、台灣也都準備進入了「多死社會」(死亡人口大於出生人口),預估日本將在2040年的死亡人數將衝到167萬9,000人,但是出生率卻只有74萬2,000人。而台灣今年國發會公布的數字,也出現死亡人口大於出生人口。
這些趨勢使大都市,不論是墓地或是火葬場將不敷使用,也讓人們對於死亡之後歸所的形式,有了不同以往的想法,例如,「合葬墓」、「樹葬」都成了選項。甚至在和歌山縣的佛教聖地,高野山,還有140幾座的企業墓,這些企業為了紀念公司員工所興建的「企業墓」墓碑,各有企業特色,每逢8月的盂蘭盆節,也都會前往墓碑前興辦法會。
日本從江戶時代開始,有些旅籠(商務旅館)或是做生意的店家,為了紀念以及感謝終身為商號盡心努力的伙計們,會在寺廟裡興建屬於商號的慰靈碑,這是日本企業墓的原型。根據史料,江戶時代,可稱得上是日本歷年來男性結婚率最低的時代。這些伙計們從年輕進到商號工作之後,一直做到老死終身未娶,當然也就沒有子嗣。
在佛教的傳統中,這些沒有子孫祭祀的亡靈,將會成為孤魂野鬼。於是商號老闆,會在附近的寺廟供養一座屬於商號的墓碑,好讓這些終身為了商號努力的伙計們,死後的靈魂也能受到店家的供養照料。像伊勢丹百貨的前身,伊勢屋丹治吳服店的老闆小菅丹治,就在1918年找了一間寺院供養了一座「小菅家忠勤者之墓」,隨後伊勢丹百貨成立後,又在忠勤者之墓旁邊增加了一座「伊勢丹社員之墓」。
到了近代日本的近代工業快速發展,終身雇用制,這些日本特有的制度出現之後,有些員工終其一生只為一家企業打拼奮鬥,於是開始有為了紀念這些忠誠員工的慰靈碑出現。
近代日本第一家掛有「株式會社(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慰靈碑,應該是1938年由松下電器產業在高野山建立的墓碑。到了2008年松下電器產業,正式改名為Panasonic之後,就在原有的松下電器產業的慰靈碑旁,又設立了一座新的Panasonic墓碑。每年9月, Panasonic總公司都會聚集將近80幾位公司的重要幹部,到高野山辦慰靈法會。
企業墓というとリアル企業墓と化してるのがパナソニック企業墓。影に松下電器の企業墓の石が置いてある。 pic.twitter.com/jJQCdOgtLz
— メシテロむげん (@mugen_99) 2017年4月24日
「雖然很多人都會直接稱這些墓碑叫做『企業墓』,更正確的說法,這些墓碑都是企業出資興建的慰靈碑,當然墓碑底下,也不會有任何人的屍骨埋藏在裡面。」負責高野山奧之院墓園管理的高野山金剛峯寺住持吉川東吾,解開了企業墓的神秘面紗。
除了企業墓之外,現在日本也像台灣一樣開始推廣「樹葬」、「海葬」甚至還有「宇宙葬」等不同形式。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社會形態發生改變,加上當時日本積極向海外征戰擴張,許多戰死海外的士兵們,遺骨無法送回家鄉,於是開始有了家族共同墓的形式,讓「家族墓」,成了家族裡往生者共同的居所。
最近開始出現「朋友共同墓」、「同學共同墓」甚至「同好共同墓」,不同類別的墳墓形式。「朋友共同墓」、「同學共同墓」是幾個單身朋友或同學約好共同用一個墓地,「同好共同墓」則是有相同興趣,如同宅男愛模型,一起在死前約定好,預約一起住的墓地。
在兵庫縣明石市的一座共同墓,就是由擁有5,600名會員的高齡者生活協同組合所經營。第一座共同墓埋藏了192人的遺骨,現在正在興建第二座共同墓,這些高齡會員們,生前一起住在同一個老人安養所,死後就埋在共同墓,協會每年都會有一定形式的法會,憑弔這些往生的長者。
(編按:「墓友」這個詞,是由共同生死觀的老人,共同以出資購買墓地,去世後一起葬入該墓地的一種交友形式。因為日本漸漸進入高齡化社會,大多數老人害怕自己孤獨去世,他們會在生前呼朋引伴一起報名申請共同墓地。)
日本經濟高度成長的90年代,曾是企業建立「企業墓」的高峰,當時的人們謳歌終身雇用制度的美好,每個上班族自詡為企業戰士,因此為企業「戰死」的將士們被收納進企業墓中,似乎也是合情合理。
隨著日本泡沫經濟崩壞,終身雇用制成為歷史名詞,加上網路新興企業的逐漸抬頭,過去號稱忠誠的日本企業戰士們,得學會為自己一輩子的溫飽負責。
這些「企業戰士」不再一生只為一家公司打拚,畢竟太多過去原本風光的企業,到頭來還是逃不了企業倒閉或是被合併收購的命運。現在還會興建「企業墓」的企業比例降低,但相對的高齡者們自己組成的協會,所建立的「共同墓」,反而成為新趨勢。或許墓地的重點,不在於誰躺在這一塊墓地裡,而是這些往生的長者們,活在誰的心中吧。
責任編輯:葛林
核稿編輯:黃雅苓
在日本十年的新聞記者特派經驗,走遍了日本1都、1道、2府以及43縣,目前用心於日本與台灣的地方創生事業,帶領台灣學生與日本地方企業進行深度的合作。曾任熊本縣觀光推廣大使,並且在各大學進行觀光經濟以及地方創生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