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收入不均 總比衰退好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收入不均 總比衰退好

撰文者:拉詹
大師開講 2012.08.26

我們得先了解大衰退的原因,才能明白如何在這過程中實現可長可久的復甦。辨識原因必須從證據入手。

有兩件事實值得關注。首先,比起危機前衝勁十足的年代,不管是歐洲或美國,如今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大幅減弱了。其次,美國近年來所獲得的經濟效益大部分都被塞進富人的腰包,而中產階級的相對收入遠遠落後;歐洲對國內收入不平等的擔憂程度不像美國那樣強烈,主要憂慮為國家間不平等,德國一馬當先,而南歐周邊國卻停滯不前。

相對保障雇主
德國經濟表現遠勝法、西

廣告

種種針對危機的解釋中,令人信服的論點指向,當今需求疲軟和收入不平等日漸惡化這兩者之間的關聯。進步論經濟學家指出,在美國,工會式微加上有利於富人的稅收政策拖累中產階級收入成長態勢,而傳統轉移支付項目也遭削減。美國家庭在收入停滯不前的情況下,還被鼓勵勇於借貸,特別是抵押房子換取貸款,以便維持消費水準。

房價上漲帶給人們幻覺,誤以為財富增加,可以支撐借貸行為。但是,隨著房價崩跌,資不抵債的家庭無法再獲得信用,需求也隨之大跌。因此,經濟復甦的關鍵便成為對富人增稅、增加轉移支付、加強工會討價還價能力,並且提高最低工資,以重振勞工收入。

強調反勞工、利富豪的政策才是衰退主因,這種邏輯並不太適合歐洲。德國等國家改革了《勞動法》,除為雇主創造更靈活的空間,也沒有快速提高工資水準,因此德國的經濟表現,比保護勞動力更不遺餘力的法國和西班牙來得優秀。

因此,讓我們來看看替代論解釋:自1970年代初期以來,已開發國家發現,實現經濟成長越來越困難,於是美、英等國家最終因應措施是放鬆經濟監管。

廣告

更強的競爭加上企業採用新科技,讓從事諮詢等非常規職業的高技能、有才華、高學歷員工的需求和收入日益高漲,反而曾經收入頗豐,但大多是低技能、低學歷員工從事的常規職缺紛紛被自動化和外包。因此, 收入不平等出現了,但主因並非源於有利富人的政策,而是有利準備充分、善於掌握機會者的經濟自由化。

為了緩解落後者的焦慮不安,短視的政策反應是讓他們更容易獲得信用。在放鬆監管約束的情況下,銀行貸出太多的高風險貸款。因此,儘管進步論和替代論解釋收入不平等的根源互異(至少在美國是如此),但兩者歸納的後果相當一致。

積極保護勞工、企業
歐元區平等中失去競爭力

替代論還有進一步的說法。歐洲並不那麼強烈去監管化,反而更偏好在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實現成長,但保護勞工和企業的代價是經濟成長放緩、失業增加;此外,儘管收入不平等惡化不如美國劇烈,但勞工保護系統對不在其內的年輕人和失業者非常殘酷。

引進歐元之舉似乎帶來繁榮,因為降低借貸成本,讓各國得以藉由債務融資支出,創造就業職缺。危機終結此類支出,不管支出原本來自中央政府(希臘)、地方政府(西班牙)、建設部門(愛爾蘭和西班牙),或金融部門(愛爾蘭)。不幸的是,過去的支出推高工資,但生產率並未同等程度提高,這種失衡導致支出者負債累累,競爭力漸失。

未落入這個模式的重要例外是德國,因為它在加入歐元區之前便已習慣低借貸成本。德國與經濟疲軟的東德統一後,高失業就成為一個歷史包袱,必須不斷奮戰。政府為了增加就業,不得不縮減保護勞工的措施、限制工資成長、降低養老金。德國的勞動力成本比歐元區其他地區更低,但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卻大幅上升。

替代論則給出不同的解決辦法。美國應該聚焦在幫助找不到飯碗的人改進技能和教育。這不是簡單差事,更須花費時間,但總好過任由機會收入不平等飆高到極危險的程度,或讓一大部分人口需要依賴轉移支付過活。為此,美國需要深思熟慮全面改革稅制,而不只是大幅提高富人稅率,為必須的支出融資了事。

歐元區結構調整不能拖
暫時寬鬆政策可減輕痛苦

對競爭力低下的歐元區國家來說,結構性改革已不能再拖了。但是,由於必須調整的規模太大,立即完成一切事情,包括痛苦的財政緊縮,政治上並不可行。貨幣寬鬆政策儘管不是可長可久的成長策略,但或能減輕調整的痛苦。一言以蔽之,這就是歐元區所面臨的基本難題:周邊國調整需要融資,而德國根據後歐元時代的經驗認定,別想這些國家拿到錢會進行改革。

德國人一直要求制度變革,拿中央化控制周邊銀行和政府預算,交換融資支援周邊國。儘管制度變革在最近的歐盟峰會中獲得熱烈歡迎,但因為必須打造一個謹慎的架構並取得廣泛公眾支持,還得從長計議。

權宜之計或許能夠造福歐洲。如果義大利和西班牙的信心繼續惡化, 歐元區將可能被迫採取傳統的低成本貸款做法:一套受國際貨幣基金(IMF)這類機關監督的臨時性改革計畫。

這類計畫並不能消除政府做出抉擇的必要性,希臘的陣痛便是明證;它也隱含出讓主權和丟臉意義,因此沒有政府樂見。但過去有些果斷的政府(如巴西和印度)已商議出重回持續成長之路的談判計畫。

隨著改革後的歐洲重啟成長,其中一些國家可能將經歷美國式的不平等,不過成長可以提供矯正這一問題所需要的資源。對歐洲來說,更糟糕的事情是迴避嚴肅的改革,然後陷入平等、體面的衰退。日本,而不是美國,才是歐洲所應避免的前車之鑑。

小檔案_拉詹 Raghuram Rajan

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國際貨幣基金(IMF)前首席經濟學家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金融海嘯 歐債 貧富不均 大蕭條
大師開講
大師開講
Project Syndicate
展開箭頭

從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哈佛、耶魯等知名大學教授到聯合國官員;從中國、新興市場、歐美到中東、阿拉伯世界,全球財經大師開講,深入淺出剖析國際大事。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