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你該認識的30個台灣創業家|疫情掀創業潮》下個十年看他們!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封面故事

你該認識的30個台灣創業家|疫情掀創業潮》下個十年看他們!

你該認識的30個台灣創業家|疫情掀創業潮》下個十年看他們!
(來源:設計●黃凌芬)
撰文者:吳中傑、陳慶徽、楊絲貽 製作人:孫秀惠
《商業周刊》 第 1758 期 2021.07.21

一群不為「當老闆」的新創業家崛起

疫情正引爆創業潮!全美去年新公司申請數,是2007年來成長最快的一年;此外,歐美也出現創業人數、金額年增逾16%的現象!而在台灣,疫前創業數早已連年增長,去年新創獲投資金額也比前一年增加,目前已超過新台幣170億元。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卻有一群人可能改變未來台灣的企業經營?

敢跟Google搶人、疫期衝北美股票上市、不像前幾代企業家7、80歲還不放手,有人32歲已交棒兩次、把200員工視為大腦、當執行長養⋯他們,不是為了「當老闆」而創業的創業家,卻可能在下個十年,為台灣產業帶來質變。

本刊團隊集結30個金融海嘯後創業,來自軟體、金融科技、物聯網、餐飲等領域的案例,一次完整剖析這群影響力世代的創業家面貌。

新世代的創業者,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他們和70至90年代的電子、半導體、傳產等企業家,在管理、用人、資金,甚至交棒等面向,有何不同思維?

他們很不像「大人」。受訪時,沒一個人穿西裝、打領帶,有人還在視訊採訪中套上寶可夢濾鏡。

不同於前幾世代創業者到7、80歲還位居第一線,他們許多人創業沒幾年就想好「分手計畫」,有人甚至32歲已交棒給兩任執行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資本市場、規模的想法也大不同。有人直接說:我不要企業長太大。

「過去的人創業是make a wealth(創造財富),現在是希望make a change(創造改變),」曾長期近身觀察鴻海、王品等大企業老闆的商管名師李吉仁觀察,相較前幾世代創業者,創業多是為累積財富,這世代的創業者,創業幾乎都是為追求影響力。

仔細觀察這個追逐影響力的創業世代,我們發現幾個會為台灣未來企業經營帶來質變的特質:

1.疫情來襲先看機會、想共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我損失一點、但會保全你的利益,我們共同利益更好,那我有意願做,」近兩個月,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龔建嘉面對疫情,不只無償協助外部夥伴盤點供應鏈脆弱點,也用自家鮮乳車配送蔬果箱,既舒緩物流緊張、也同時跨入新業務領域。

像龔建嘉這樣從危機中洞察機會,並想著共好的創業者並非少數,這次採訪的30組人中,6成都有類似行動。如YouTuber阿滴義務串聯創作者拍片,鼓勵大眾防疫;群眾集資平台嘖嘖輔導實體商家推出集資專案,協助業者過冬等。上一代創業者面對危機多選擇守成,但新世代往往會找機會。

2.創業不只為錢,影響力更重要。

「上一代的人可能先存到錢才考慮影響力,但我們要並進,」主攻能源物聯網平台的聯齊科技執行長顏哲淵這樣看創業,「我們端出來的東西,要可以改變新能源領域的遊戲規則。」甚至有人為自己的創業賦予極大使命。「我希望藉由創業,打造下一個世代的機會,」餐飲資訊系統資廚(iCHEF)共同創辦人吳佳駿說。

退休後投身扶持新創的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觀察,這一代創業者追求影響力,「不是這些創業家要往那走,是社會結構拉著他往那去。」

3.經營權不必天長地久。

「我現在31歲,希望35歲可退休,」製作各類沉浸式體驗的驚喜製造共同創辦人陳心龍,創業5年已想好如何轉身離開。

相較前幾代創業家,往往擁有權等於經營權,這世代創業者卻不覺得經營權需要天長地久,為什麼?

一是,這年代太多有趣的事等著他們開拓,為什麼要「從一而終」?這背後隱含個人主義的盛行。我是我,公司是公司,我們不是彼此的附屬品。「我很怕被工作、被我創的企業綁住。」已培養接棒人選的金融科技麻布記帳執行長陳振榮直言。

4.企業「長對」比「長大」更重要。

「沒考慮過IPO…,事業可以讓我過現在的生活就好了,我不要長大。」YouTube頻道訂閱人數近270萬的阿滴(都省瑞)被問到對募資、上市的想法時,直接了當的說。

這世代創業者,約僅有1成到2成受訪者認為公開上市很重要。「製造業年代,規模才有價值,新世代創業,是追求個人特質跟風格,」近年輔導許多新創的世紀奧美公關暨影響力學院創辦人丁菱娟觀察。

5.透明、反權威、「不像大人」。

這次訪問的創業者,幾乎大家談到管理都強調透明、平等,甚至相信「零規則」。如同志影音平台GagaOOLala,後台包括會員觀看數等所有數據完全開放給同仁。

其背後意義是反權威,這群人通常不端著老闆的樣子,如曾入選富比世亞洲30 under 30的QSearch創辦人周世恩就自比,自己是公司裡的「大PM」;嘖嘖創辦人徐震甚至用「天才身旁的跟班」來標誌自己。

但這並非他們「浪漫」的特質,而是務實的考量。

他們很清楚,這時代講生態系,你好,我也會好;「威嚴,已是一種很不盛行的偽裝。」同志影音平台GagaOOLala創辦人、公開出櫃的林志杰表示。

但,如果經營公司不再是為了產值和市值,那對產業和社會將造成什麼影響?

曾任國發會副主委的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認為,這些新創企業很難撼動台灣的GDP,但會提升薪資、讓生活更好,甚至可能讓長年偏向中上游的產業結構往下游移動。

他舉例,現在的外送、共享單車等服務,都是新創迸發出的能量;而新創獲利能力通常比製造業好,因此能提供比製造業更佳的薪資,如果台灣社會有更多新創出現,質變帶來量變,就能提升薪資水準。

你準備好看這群新世代創業家,為台灣帶來什麼改變了嗎?(看30歲老闆怎帶領200位平均年齡28歲員工、打造出成長型思維的文化?主管讓你「問到飽」,連薪酬也能問?全台第一個上市獨角獸怎麼做?創業4、5年就想交棒,反而能創造更多舞台與可能?「多找一個員工,Google就會少找到一個人」他這樣做更重要的事、讓資源更有效被利用!⋯更多精彩內容,請見1758期《商業周刊》)

你該認識的30個台灣創業家
Appier、Dcard、聯齊、光禾⋯⋯30個改變台灣的新創臉孔
社群行銷交給實習生 30歲老闆把200員工當CEO養
全透明辦公室、溝通不用「您」 有話直說讓創新發生
「我不希望成為組織天花板」 她32歲創業八年、交棒兩次

嘖嘖 Dcard 創業家 Google 創業潮 Appie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