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台南市:要觀察現任首長的努力成效,應加入2013年數據

一、「昏迷指數」為醫學名詞,指數低於3在醫學上已難以救治,用於財政的評估不很恰當。因為財政在艱難的狀況之下,仍然可以藉施政上的開源節流,配合民間資源及經濟景氣的變動,創造財源,改善財政。
二、有關「財政昏迷指數」統計據數的歷史比較,對臺南市而言,合併後已將財政更窘困的原臺南縣及鄉鎮市納入,因此將現在的台南市和合併前的台南市相比,其比較基礎就有不同。報告指出 2010年原臺南縣昏迷指數為2.98、原臺南市3.43,2011年合併後之臺南市為3.36,2012年臺南市為3.58,指數與排名皆提升,可以看見縣市合併後的努力及正向的轉變。此外,如要觀察現任首長的努力成效,應再加入2013年的數據,才更客觀完整。
又中央長期以來重北輕南、重直轄市輕縣市、重城市輕鄉村。升格前,臺南縣及鄉鎮以農業為主,財政體質先天上就不佳;升格後,城鄉並存的臺南市其體質有別於其他直轄市,大臺南財政的困窘以及欠缺中央的奧援亦是不爭的事實。
2010年我們升格為直轄市,因應五都升格新局面所需的配套三法─財政收支劃分法、公共債務法及行政區劃法均未完成修法的立法程序,臺南市從中央獲得的挹注並未增加,反而因為升格必須支付更多的法定預算,所以,空有升格之名,而無升格之實。經過不斷的呼籲,其中公共債務法終於在102年7月完成修正,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但攸關資源合理公平分配的財政收支劃分法還躺在立法院待審,再次呼籲立法院可以體會地方的殷切期待,儘速完成財劃法的立法,讓臺南市成為一個名符其實的直轄市。
三、我們已經在2013年將努力的成果反映在具體數據上,其主要作法如下:
(一)節流措施如下:
(1)總預算籌編採緊縮措施,100年的總預算統刪10%的經常門預算,102年再刪20%經常門。
(2)刪減交通補助費、調降差旅費報支標準、不休假加班費刪減為7日。
(3)嚴守財政紀律,以「零基預算」的精神籌編每一年度的總預算。
(4)確認施政優先順序,移緩濟急,撙節支出以投入重大民生建設,如2年16億治水應急工程。
(5)全面檢討組織與員額結構的合理性,嚴格管控預算員額。
(6)擴大集中支付規模,靈活財務調度,節省債息支出。
(二)開源方法如下:
(1)引進民間資源參與投資,運用民間自提方式,讓投資更具效率,例如安南醫院、臺南都會公園博物館園區、林百貨等促參案件陸續簽約,更於102年榮獲財政部「招商卓越獎」,全國排名第二。
(2)利用公辦市地重劃,以加速土地的活化使用。
(3)持續進行閒置及低度利用財產活化再利用,創造無形資產,減輕市府財政負擔。
(4)合理調整公告現值、公告地價,未來繼續朝向房屋標準單價、地段率等稅基之合理調整,以提升自有財源。
(三)而外界對直轄市升格,有「藉由升格之名擴大組織員額及職等調高致人事費暴增之迷思」,對台南市而言並非事實,原因如下:
(1)三年來人事費用約增加12億元,其中與升格直接相關的薦任八職等以上列等調升之人事費僅占6,800萬元,人事費增加的主因係中央退休制度改變及升格後業務量暴增造成退休潮,101年就有1,099名公務員退休增加了5.7億元,以及100年7月1日全國軍公教員工待遇調增3%增加人事費4.68億元。
(2)台南市預算員額改制後沒有增加,另升格後市府組織為精簡人事,僅設置18個府外局,其餘9個幕僚不設機關而設府內處,相較於其他直轄市組織結構最為精簡,另外編制外之臨時人力減少159人,亦大幅精簡。
(四)近期財政努力具體成效如下:
(1)102年總預算原歲出規模869億元,經追加減後,追減34.65億元,為834億元,更在102年總預算達到「零舉債」及利用預算規模減少之際,償還長期債務13.56億元,另擴大集中支付規模,靈活財務調度,及配合財務調度需要,控管大額預算支用的解控時機,使開源節流一併發揮綜效,總體債務(包含公債法長短期債務+應付債務+自償性基金債務)亦由合併時964億元減為837億元,減少127億元。
(2)平均地權基金盈餘繳庫約31億元。
(3)地方稅收合併以來因升格、市地重劃及工業區開發等效益增加約43億元。
(4)支付廠商款項更加靈活,已無延遲支付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