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面對氣候變遷風險,強化臺灣水資源韌性、前瞻計畫再深化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面對氣候變遷風險,強化臺灣水資源韌性、前瞻計畫再深化

面對氣候變遷風險,強化臺灣水資源韌性、前瞻計畫再深化
經濟部水利署署長 賴建信
廣編企劃
2023.09.19

面對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事件的不斷增加,全球水資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包括強降雨和長期的乾旱狀況。聯合國預計到2025年,全球將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水資源匱乏的地區。臺灣平均降雨量雖為世界平均值的 2.6 倍,但降雨時間和地理分布不均勻,加上地形陡峭河流湍急等因素,每年僅有18%的降雨量可以被有效利用。

為了增加對極端氣候、環境變化的應變能力,行政院於民國106年啟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水利署推動的「水環境建設」,針對「水與發展」、「水與安全」及「水與環境」三大主軸進行,透過跨部會合作、系統調度及智慧管理等技術,結合治水、淨水、親水等措施,營造穩定供水、喝好水、降低淹水及親近水的優質水環境。

抗旱有解方,打造完整供水網路

「我們所處的環境持續變化,但是變化越來越劇烈。」賴建信坦言,如果梅雨季節遲來、甚至沒有梅雨,缺水情況將更加嚴峻。實現穩定供水和爭取更多可利用水資源,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水利署以2021年百年大旱為情境、廣召國內專家共議,啟動「長久水資源建設行動計畫」,擬定全國各區域的水資源經理計畫,預計在民國125年前,確保全國各地用水穩定和安全。

石門水庫阿姆坪防淤隧道於2023年完工。

此計畫聚焦於三大核心。第一,強化流域整體經營管理,加強整體集水區、水庫系統的經營與管理,特別針對水庫排砂工程,如2023年完工的石門水庫阿姆坪防淤隧道。推動多元水源開發如伏流水工程,「此次杜蘇芮颱風來前,臺灣已有1,400多天未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對於仰賴颱風季帶來雨水的南部地區來說,伏流水在穩定供水上扮演重要角色。」賴建信表示,高屏溪伏流水每天可增加45萬噸水量,供應將近170萬人的用水。

第二,打造西部廊道供水管網。除在全國建設17條備援管線之外,也推動珍珠串計畫,將不同區域的水資源設施如水庫等,透過管路像珍珠一樣互相串聯起來,實現跨區域的水資源調度,如桃園-新竹備援管線在2021年百年大旱時發揮以多濟少效益,讓桃園石門水庫的水能跨區支援新竹地區,穩定民生及產業用水。

第三,強化科技造水。利用科技產生新興、多元化的水資源,如再生水發展。「我們希望一滴水能做兩次使用,透過淨化回到科技產業使用。」賴建信表示,使用再生水能確保水資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費、解決用水問題。賴建信也表示,有別於過去傳統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正在執行的計畫,如海水淡化、備援水井、人工湖等,可提升臺灣各地區供水能力及水資源循環利用。

強化防汛能力,降低強降雨帶來水澇威脅

除了缺水,防汛問題也急待解決。以「超前部署」及「提前應變」防災目標。透過與地方政府協力合作,藉由模擬計算分析,優先決定進行排水系統建置,如位於國道一號交流道的臺南市三爺溪防洪工程,或協助宜蘭縣政府改善道路排水標準達到10年保護標準,讓淹水面積縮減至 1%。此外,也透過密集的監測系統如建置淹水感測器,串聯即時降雨狀況,即時傳遞訊息並連結救災資源,同時設置良好的通報預警系統,達到提前疏散、防災措施。

臺南市三爺溪防洪工程防洪功能大幅提升。

多方協作,讓資源發揮最大價值

水資源管理不僅是技術和工程的問題,更直接影響人們日常生活品質。藉由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編列預算協助偏鄉,為無自來水地區進行自來水系統裝設。「當民眾打開水龍頭看見流出乾淨的自來水,他們臉上喜悅的表情,讓我覺得這就是我應該做的。」賴建信表示,這是身為一個公務員很大的成就感。

改善水環境則由地方政府提出改善計畫,交以水利工程師與其他專業學者成立輔導團、建立評核機制,評估優先改善順序,創造最大效益。以新北市的中和藤寮坑溝為例,三面光的排水溝,除了外觀醜陋也容易產生污臭;經過改善,成為擁有豐富植披、綠意盎然的優質水域。整治計畫逐漸讓水域擁有更好環境,讓民眾得以親近。

氣候變遷下,沒有人是局外人。在公私協力上,水利署開放水文資料與民間 LASS 開源環境感測器網路社群合作,轉化為有用的水資源知識、製作開源感測器等;水環境輔導團與在地 NGO 、NPO 組織協力,提供相關改善治理水域建議; 2022年台灣美光公司出資協助清理石門水庫淤泥等。賴建信表示,多方參與協作不僅使原本的方案執行得更好,也讓政府資源獲得更有效的運用。

永續,是為了下一代著想

「我們所處的環境、氣候、社會一直在變化,不論在治水或區域水資源經理計畫下,我們考慮的都是人如何在不透水的土地上安居。」賴建信坦言,未來台灣人口將少於2,000萬人,多數人口集中都市,產生更多不透水的土地面積,不單只治水、供水問題,對環境更是一大衝擊,面對種種變遷,我們要如何生存下去?這是他念茲在茲的問題。

「永續,是要在我的世代裡經營一個好的環境,留給下個世代接續使用。」他認為,面對氣候變遷和社會變遷的不確定性,我們所制定的計畫和策略需要具有彈性和韌性。此外,賴建信特別提到,除了倚靠科技的助力,人的敏銳度、感知力和反思能力同樣是不可或缺,在人與科技協作下,我們才能找到一個合適模式應對氣候變遷和其他挑戰。

永續 水資源 前瞻計畫 氣候變遷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