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看見台灣》十周年 「看見台灣 改變10x10論壇」擴大跨界永續對話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周集團 2025年春節期間出貨及服務說明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ESG

焦點

《看見台灣》十周年 「看見台灣 改變10x10論壇」擴大跨界永續對話

品牌實驗室
2023/08/15

十年前,齊柏林導演透過 《看見台灣》 空拍影像,揭示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於是從政府、企業到民眾開始付諸行動,希望把看見的力量匯聚成改變的力量。

為了傳承並擴大這份使命感,《看見台灣》上映十周年之際,商周聯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舉辦「看見台灣 改變10x10論壇」,並擬定「回首過去十年,預見未來十年」主軸,邀請公私部門與跨世代意見領袖交流對話,激發更多的反思與實踐。

呼應齊柏林導演曾經說過:「對於台灣未來環境的走向,以及怎麼做到永續,大家必須有共識」,因此「看見台灣 改變10x10論壇」期盼將過去十年的感動,轉化為未來十年的行動,特地聚焦國土規劃、環境政策、永續人才、生活實踐等多元議題,邀請產官學民各領域專家代表,在十二場專題演講中介紹階段性執行成果,以及在三場座談中集思廣益找尋解決方案。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在致詞時,便引述范仲淹名言「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指出當年《看見台灣》呈現震撼人心的空拍視角,除了帶領大家感受台灣的美麗,也突顯對自身生活的土地格外陌生,輕忽自然生態正面臨空前困境,所以延續紀實影像的改變力量,希望論壇鼓勵更多人挺身而出,為人類也為地球發聲,包括在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及在全球關注的趨勢議題上取得共識與結論。

回應社會期待 公部門推動政策深化永續作為

進入論壇上半場,首先探討《看見台灣》產生的影響力,如何在過去十年改變台灣的環境開發政策,《商業周刊》總主筆呂國禎特地展示最新出刊的專題報導影像,有十年來全台灣水汙染裁罰件數與金額最高的河川流域,也有齊柏林導演十年前曾經拍下的海岸、高山與礦場現況,希望藉由今昔對照啟發深層省思,再集結群力探討出疼惜這片土地的具體行動。

作為政府代表,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長林秉勳表示,《看見台灣》促使政府更重視國土永續發展,包括七年前立法院通過「國土計畫法」之後,確立國土規劃管理的架構機制與土地使用的指導方向,朝向讓每一塊土地能夠合理利用又安全有序,而且如同內政部營建署組長蘇崇哲所說,「國土計畫法」的主要目的是擴大社會參與,作為類似公共論壇的平臺,提供意見交流機會,協助形成周延政策,達成產業與保育的平衡。基於民眾環境意識大幅提升,近年積極回應社會期待的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則以圖為證介紹成立「環保艦隊」,公私協力合作清理海底廢棄物,以及在新北深奧、桃園大潭、高雄永安等運營場域強化生態保育,成功復育柴山多杯孔珊瑚與小燕鷗的努力成果,印證響應國際保育趨勢,引進OECM(其他有效保育區)管理機制,有助於生態跟產業共存共好,守住環境永續的核心價值。

至於《看見台灣》引發社會關注的礦業改革議題,洪申翰立委指出齊柏林導演透過鏡頭,讓無法到現場的民眾也能站出來,為環境保護提出訴求與解方,所以在各界共同合作推動之下,「礦業法」修正案終於在今年通過,得以建立更加完善的礦場管理制度,協助化解長期累積的衝突與疑慮,尤其賦予環境、部落與企業之間對等權力關係,確保有限自然資源得到善用。

上半場焦點對談,由岑永康主持,探討《看見台灣》產生的影響力,在過去十年改變台灣的環境開發政策。

公民團體積極響應 加速實踐環境的共生共好

十年前正是受到齊柏林導演啟蒙,選擇成為環境保護運動者,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黃靖庭聲明,公民團體十年來積極推動「礦業法」修法,並非一味反對經濟發展,而是訴求建立調解衝突的溝通機制,因為台灣超過半數礦場位在原住民族生活範圍內,唯有修法才可以平衡經濟與環境發展,以及保護民眾與土地權益,找到一起往前走的解方,並讓被犧牲的山林、海洋與河川獲得妥善照顧,因應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威脅。

強調人類應該跟河川洪水「和平」共存,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暨台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廖桂賢表示,興建大量防洪設施甚至河溪水泥化,雖然減低淹水頻率,其實會喪失面對環境變動的韌性,為因應極端降雨應強化「承洪韌性」,透過提升各類開放空間的滯蓄洪能力、打造耐淹建築與兩棲交通系統、發展耐淹產業等方法,培養即使淹水也不會造成水災的「與洪水中存能力」,如此可減少河川整治工程,並開創修復河川生態健康的機會。

除了贊助《看見台灣》拍攝,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強調,推行環境保育與環境教育一樣重要,像是全球海溫持續升高,提供四分之一海洋物種棲息的珊瑚礁逐漸消失,因此擬定海洋專案投入珊瑚保種與復育,兩年來已採用「珊瑚園藝」方式復育一千兩百多株珊瑚,也在植物工場導入創新科技,開發可加速生長的特殊光譜LED燈,與能夠定時投食養分的可程式化邏輯控制器,致力守護海洋生態之美,世代傳承豐富海洋文化。

企業轉型勢在必行 促進綠色經濟與永續消費

接著,論壇下半場關注如何延續「看見」的力量,號召企業推動綠色低碳經濟,鼓勵民眾建立永續消費模式。

身為台灣大型連鎖通路品牌,全家便利商店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吳采樺先指出,只要循環經濟與綠色消費輕鬆融入日常生活,永續行動就能進一步推展,像全台灣超商每年報廢食物高達七十億元,所以全家領先同業首創「友善食光」機制,用折扣誘因向大眾傳遞惜食觀念,並且店鋪訂購系統也透過AI大數據,協助精準預測銷售量,從源頭降低報廢率,如今每月減少剩食四二二噸,相當於一四一噸碳排放量,形成有益於良性循環的商業營運模式。

帶領父親創立的家族企業成功轉型,建構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經營架構,春池玻璃副總經理吳庭安表示,雖然春池是全台灣規模最大的玻璃回收工廠,但利潤過低恐無法支持永續發展,於是改以回收玻璃材料作為媒介,跨足工藝、設計、文創、餐飲等領域,不斷創造新格局與新價值,沒想到成果超乎預期,獲得廣泛認同迴響,印證企業投入永續行動,確實可以促進社會正向發展,包括將循環經濟內化成為台灣創新DNA,掌握未來商機也接軌國際趨勢。

至於企業如何發揮社會影響力又兼顧營利模式,零廢時尚品牌Story Wear創辦人陳冠百以自身為例,指出全球近二成污染源來自紡織、服飾與時尚產業,以及過度消費導致台灣每年有七萬多噸衣服遭到丟棄,所以她希望改變產業現況,五年來堅持使用回收布料製成衣物,加上從製造端到銷售端,建立公開透明的永續執行計畫,不僅吸引理念相同的企業或組織聯名合作,也喚起消費者做出購買行為改變,願意重新定義時尚,把永續價值穿在身上。

下半場第一場對談,由新生代KOL關韶文主持,探討永續人才成為年輕世代新的求職選擇。

綠領人才需求攀升 成為年輕世代職涯新選擇

隨著企業積極落實ESG目標與淨零轉型策略,培養綠色職能或開啟綠色職涯,成為年輕世代最關心的議題,論壇現場舉辦線上問卷調查,便發現六四%民眾近來有轉換職涯規劃,七一%肯定綠色產業是大勢所趨,但不知如何選擇相關科系與職缺,而且高達八三%不認同綠色職涯無法賺錢,願意成為協助公私部門推動永續發展的一分子。

在綠色和平擔任專案主任的張皪心,大學期間開始關心氣候變遷議題,後來還留學荷蘭攻讀氣候治理規劃與政策溝通,正是投身綠色工作的年輕世代,雖然她欣見就業市場的綠色工作需求持續增加,特別是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預測,二〇三〇年前全球將創造二四〇〇萬個綠色工作,不過台灣仍缺乏相關產業趨勢與職業需求研究,無法給予有志青年指引方向,提供更完善的教育訓練與就業培訓,所以她積極倡議台灣政府應該仿效外國作法,例如成立綠色就業研究單位、提供職能培力課程與就業媒合平台等,協助養成各產業領域需要的綠領人才,才能縮短理想跟現實之間的差距,全面加速永續行動進程。

有別於進入公私部門貢獻專業的綠領人才,外號「三條魚」的登山達人詹喬愉,因為熱愛山林得到身心療癒,不斷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所以開始憑藉一已之力,透過群眾募資平台舉辦淨山、淨灘活動,成為關心環境議題的意見領袖,即使相對於從生產端減碳與減廢,撿拾垃圾算是事後補救,顯得渺小為不足道,但她仍希望透過自身經歷,給年輕世代借鏡參考,找到能夠兼顧理想、現實與效益的綠色職涯路徑,展開活力與抱負。

下半場第二場對談,由張珮珊主持,號召扎根永續觀念與友善行動,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改變從自己做起 在日常生活中力行環境友善

論壇壓軸階段,基於台灣擁有豐富迷人的山海資源,可是極端氣候正衝擊生態,自然環境也比大家想像的更脆弱,因此號召扎根永續觀念與友善行動,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隨著拍攝節目走遍台灣的謝怡芬Janet,分享自己的永續主張時提及,台灣充滿多元文化與自然美景,但生態環境遭受破壞明顯可見,身為兩名孩子的母親,她擔憂無法分享親眼見證的美好給下一代,所以堅信教育的重要性,除了鼓勵每位家長以身作則,培養小孩環境意識並參與環境保育,企業也應該接受環境教育,扮演更積極關鍵的角色,減少汙染及時把地球救回來。

三十年來攀登國內外知名山岳且留下影像記錄,麥覺明導演直指氣候變遷確實改變全球自然地貌,尤其人類行為毫無節制,已製造許多廢棄垃圾堆積在山溝與深海裡,恐衝擊生物鏈釀成危機,想避免情況繼續惡化,唯有開始行動才能有改變的希望,如同他選擇承先啟後,接棒執導《看見台灣三》,期盼用更立體的多元視角,帶領大家在不同地方,共同實踐環境保護行動。

最後,看見現場與網路有近兩千名觀眾踴躍參與,齊廷洹感謝論壇一整天的演講與座談,介紹許多落實永續的想法與作法,相信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在心底埋下改變種子,只要堅持不放棄,做出更多友善環境的嘗試,終能迎接值得期待的美好未來。

齊柏林 看見台灣 ESG 環境保護 永續人才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