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不是只有離開台灣才叫未來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不是只有離開台灣才叫未來

不是只有離開台灣才叫未來
台北101
(攝影者:張智傑)
撰文者:柯宜姍
非法之境 2013.03.26

離開

香港。

友人會所裡的烤肉聚會,在夾雜著笑鬧聲中展開。一位在外商金融業工作的台灣人,聊到了為什麼到香港工作,除了薪資實在是高台灣太多、也沒有無端的稅負外,台灣大概是沒有她所任職過的私募基金(Private Equity)和避險基金(Hedge Fund)產業了,而香港畢竟是亞洲金融中心,最多的就是這種機會。

廣告

另一位台灣人,是優秀的台灣法律系畢業生,畢業當年就以前幾名的成績順利通過律師和司法官考試,後來到了美國長春藤名校念碩士並通過紐約州律師考試,碩士還沒畢業就被美國國際性大事務所的On-campus interview 網羅到香港分所工作,起薪十多萬美金,負責資本市場案件,包括IPO、ADR/GDR和ECB的發行。由於近年多是中國國企或民間企業在香港掛牌,他一天幾乎24小時待在office裡面或是飛往中國內地,香港最熟的地方除了中環的office之外就是赤鱲角機場了,至於半山上那個租金昂貴的小公寓,基本上只是他回到家後倒頭就睡或是偶爾轉開電視的地方。

美國人雖說是出生在美國,但他小時候就全家搬到溫哥華去了,在加拿大長大,又回到美國念大學。他曾在華爾街投資銀行工作一陣子,想到東方見識一下,於是辭掉工作跑到台北學中文,後來2008年金融風暴幾將美國經濟打到谷底,他想回紐約卻發現以前的好幾個同事都失去工作,經過長考之後他決定在香港或是新加坡這兩個對他沒有語言或生活障礙的地方找工作,後來就來了香港。

香港人笑說和美國人算是同鄉,他在高中那年也是全家搬到溫哥華去,搬走的原因倒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理由,說穿了還是當時97年香港脫離英國統治、回到中國懷抱時,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那時很多香港人可以離開的都移民了。但是後來中國經濟起飛,很多移居溫哥華的香港人發現香港的工作機會更多,過了幾年之後又紛紛回到了香港工作。

問台灣人、香港人和美國人,以後你們會回到你們原來的地方嗎?

廣告

原來的地方?台灣人開始一臉迷惘的說,大概會吧,我不知道,不過目前來說香港的工作機會好太多了。

妳是說繼續待在香港還是去加拿大的意思嗎?香港人直白的笑著說,他沒有差別,反正很多人說香港人沒有根,他自己也這麼覺得,哪邊有工作就去那邊,或者要是在哪裡成家了就住那裡吧,反正目前香港機會看起來還不錯,就繼續待在香港吧。

美國人說,看看囉,如果美國經濟起色的話,他還是想回華爾街工作,不過溫哥華的話,對他來說就是個退休養老的地方,那有什麼工作機會,「那邊被票選為世界三大最宜人居的城市之一,妳也知道」。

一再的離開

萍水相逢。烤肉聚會散去,不過兩年的時光,已事過境遷。美國人頭也不回的離開香港回到紐約投行去了,香港人搬到深圳開起自己的公司,台灣人被事務所調到上海去,繼續他的大中華區資本市場律師生涯。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上演著,香港對這些過客來說,似乎不過只是人生的一個光景;走了,就散了。

回來,和未來

某個星期六的台北市午後。

我在一家咖啡館裡沉浸於寫作,卻意外的碰到了幾位認識不久的朋友。他們本來分別旅居美國、香港等地,這兩三年都先後辭掉原本高薪優渥的工作,回到了台北創業。他們知道我在當律師,是某些公司的法律顧問,也曾待過金融界,有過處理金融與資本市場案件等經驗,就討論了一些他們創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有關股權、智慧財產權、個人資料保護與一般可能發生的糾紛等等。

後來當其中一位提到其實他周遭有很多這樣start up的朋友們,大多是六、七年級生,能不能大家可以有個聚會,讓我跟他們共同分享、相互激發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時,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由於同樣有著在海外工作的經歷卻決定回到台灣,我們進一步聊到了所共同面對的台灣經濟困境、與年輕世代的心灰意冷,然後彼此笑著問「這樣你為什麼還要回來創業」。

我們就是想回來啊。

我們可以理解那些令人沮喪的說法,但這種充斥媒體的言論總是令人困惑,特別是對於那些因為主客觀因素而離不開的人們而言,誰都不想自己的人生被垂頭喪氣的言論所概括。留在這裡的人們就比較沒有才華嗎?更何況這些言論,有部分來自於二、三十年前趁著世界經濟成長的浪頭上而享盡好處、如今仍幾乎掌控所有資源、甚或把資源帶離台灣的那個世代?

其中一位原本在矽谷工作,後來創業經營App。他說,就是想試試看能把idea實現到多少,這才是人生。App這種東西是跨國界的,不管住在什麼地方都ok,而台灣的環境不管是言論或是網路,都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空間,這邊的環境和各方面資源和知識的取得相對容易、也就是成本較低,如果要飛矽谷還是其他地方的話,台灣護照也好用,我隨時有需要時就可以飛。台灣是好選擇。

另一位是在華爾街金融圈工作,後來也是漂泊到香港,一個經由網路提供金融服務的方式讓她靈機乍現,於是和夥伴辭掉工作共同創業。她到過許多城市,發現台灣就是一個住起來覺得最開心的地方。人們善良、熱情且彼此關心,服務業就是需要人的溫度才做得好。而民主自由的環境才能激發創意,只是一些舊時的法令和一些傳統家長制的思想把這些創意給箝制住了,但是她有信心這些會一點一滴的改善。當然,也是對這塊土地的情感因素,她說,她希望自己能夠創業成功,給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就算沒有成功,能夠帶來一點想法也好,要貢獻給自己的家鄉,而不是一走了之。

台灣因為重重管制、金融業和資本市場幾乎萎縮、使得資本市場deal幾近寥寥可數。專利案件主戰場又在歐美,律師大量錄取造成惡性殺價,讓台灣律師費已down到亞洲最低。但即便面對這些困境,我還是反其道而行回來開設事務所。我想說的其實是,台灣產業面臨一個轉折的世代,而相關的法律服務業應該隨之改變,只是這一切需要時間,所以我的看法是樂觀的。更何況創業可以提供多一個雇主,進而多給實習或受僱律師機會,並提供我自己一個相對餘裕的空間,以專業的角色參加NGO 為台灣社會服務,這才是人生啊。

每個人有他離開的原因,只要他願意而且能夠選擇,又沒有因為特殊原因被限制移動,誰也不能阻止誰,所以無論大環境如何,人們流動早已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歷史的高低起伏也是,誰也不能左右自己是在經濟起飛或是跌宕的年代出生成長,所能夠做的就是面對並與這個年代共存。畢竟人生是需要相互交集而激發的驚嘆號,而不需要一連串沒有答案的問號和句點,不是嗎?

作者簡介_柯宜姍

在台北市出生、長大。小時候喜歡畫畫,最大的夢想曾是當漫畫店老闆,長大後卻進了哈佛法學院念碩士,當了律師。曾從律師界轉戰金融界,在美國紐約梅隆銀行 (The Bank of New York Mellon)香港分行環球信託部擔任副總裁執行跨境交易,是極少數由法律界轉戰國際金融資本市場的台灣律師。離開金融界後回法律界自行創業,現為立凱法律事務所(IK Partners) 創所律師。喜歡詩歌、音樂、戲劇、閱讀、唱歌和游泳、慢跑及練瑜珈,將和朋友間的知心交流視為人生一大樂事。

「非法之境」臉書

「非法之境」專欄文章列表

台灣黑狗兄專題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香港 香港金融業 美國 台灣 中國
非法之境
非法之境
柯宜姍
展開箭頭

一個法律人,以不那麼法律的角度,說著當下形形色色的人生。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