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氣候變遷報告:暖化持續到世紀末 台灣夏天恐長達7個月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氣候變遷報告:暖化持續到世紀末 台灣夏天恐長達7個月

氣候變遷報告:暖化持續到世紀末 台灣夏天恐長達7個月
環境部與國科會共同發布報告指出,台灣暖化將持續到本世紀末,若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夏天恐長達7個月、高溫逾攝氏36度的天數將增加75天。圖為台南官田一處乾旱的湖泊。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聯合新聞網/胡瑞玲
聯合新聞網 2024.05.09
摘要
  1. 環境部與國科會發布2024年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首次依據氣變法,預測台灣暖化趨勢。
  2. 預期暖化將持續至本世紀末,尤其夏季長達七個月,高溫日數增加。春季乾旱及極端暴雨頻率增加,颱風數量減少但強度增加。
  3. 報告指出溫室氣體排放未受控制,將對農作物、畜牧、生態造成衝擊,水稻、玉米產量減少。

環境部與國科會昨發布2024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這也是去年氣候法通過後,我國第一本氣候變遷科學報告。

台灣氣候變遷有多嚴重?

報告顯示,台灣暖化將持續到本世紀末,若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夏天恐長達7個月、高溫逾攝氏36度的天數將增加75天。且海平面將上升,雲林、台南、彰化、基隆等縣市溢淹面積增加顯著,農作物產量也會受影響。

國科會於2011、2017年,曾先後對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並根據台灣本土模型,發布2次「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氣候法上路後,根據法規再度發布新版本,並更名為「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其內容包含全球及東亞氣候變遷概述、台灣氣候變遷現象與衝擊資訊,氣候變遷風險與調適科學架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暖化加劇,使糧食作物及畜牧減產

根據報告指出,若全球暖化無法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台灣的夏天恐長達7個月。除增加人體健康威脅與都市熱島效應外,水稻、玉米等重要糧食作物與畜牧將受高溫影響而減少

模式評估,水稻產量整體趨勢下降,世紀中、末分別減少13%及18%,玉米產量整體也呈下降趨勢,世紀中、末平均分別減少10%、7%。

氣候變遷的衝擊讓動植物無處可生長、乾旱及暴雨將成新常態

生態上影響,天然森林面積適合生長的海拔高度將提高173公尺,反映動植物棲地變化,適生面積僅餘現在的16.08%。水溫若高於攝氏33至34度,不利於海草生長,全球海洋生物量於2030年後下降幅度逐年加劇,高碳排情況下,2060年後生物量將大幅減少

報告提及,全台用水相對敏感的春季,連續不降雨日數將增加、豐枯水期的差距也增加;乾旱事件強度及頻率提高,極端暴雨將成新常態。現在50年才發生的極端降雨,未來可能每10年就發生一次。此外,未來侵台颱風數量受暖化影響將減少,但風速及降雨會有增加趨勢,對台灣水資源管理及災害風險都有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表示,此份科學報告利用各情境,顯示台灣暖化將持續到本世紀末;未來夏季延長、冬季縮短,乾濕季降雨差距增加;且暖化不利汙染擴散,將導致秋冬空氣品質更差。

全球升溫2度C,雲林彰化台南恐淹2公尺深

中央大學水文及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說,在暖化攝氏2度情境下,台灣海平面預估將上升34.5公分,造成海岸溢淹面積增加,並以雲林縣情況最嚴重,溢淹最大深度超過2公尺,淹沒面積達4.3%;其次為台南市,溢淹最大深度1.5至2公尺,淹沒面積達3.29%。

此外,報告也顯示,彰化溢淹最大深度1.5至2公尺,淹沒面積達2.89%,基隆市溢淹最大深度0.5至1公尺,淹沒面積達2.26%。

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源於科學基礎

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表示,極端氣候造成人民及環境的威脅,過去著重減緩,近年減緩與調適需同步進行,該報告是在氣候法通過後,協助各部會、地方政府調適行動時的科學基礎。

※本文由《聯合新聞網》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 3縣市溢淹面積增加最為顯著
調適行動有所本 首部「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曝光
暖化促登革熱病媒蚊北漂 北回歸線防疫最前線嘉市5招堵擴散
水情吃緊 中大發現桃園這每年出流半座石門庫容量的地下水

責任編輯:張薰云

全球暖化 高溫 調適 氣候變遷 環境部 碳排放 溫室氣體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
聯合新聞網
展開箭頭

聯合新聞網 (udn.com)於 2000 年成立,以成為中文市場頂尖全面內容服務提供者為目標。透過優質內容、資源整合、客製服務及市場開發,提供更多元及全面的資訊服務解決方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