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生小孩如果只跟錢有關...研究:政府要補貼到1千萬才會見效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商業周刊》1925期-訂戶雜誌寄送說明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生小孩如果只跟錢有關...研究:政府要補貼到1千萬才會見效

生小孩如果只跟錢有關...研究:政府要補貼到1千萬才會見效
台灣少子化嚴重,已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劉怡廷
商周頭條 2023.10.27
摘要

1.台灣已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即便政府不斷加碼補貼期望減低家庭的負擔,然而研究顯示,錢雖然確實能提升生育誘因,但補助要達1千萬才能產生提升生育的效果。

2.除此之外,平衡職涯與家庭的成本更是高昂。當前職場環境並不友善,父母之間得犧牲其中一人才能兼顧育兒與職涯,在傳統性別結構下,「照顧者」角色幾乎都落在媽媽身上。

3.男女間勞參率和薪資差異也因此在小孩出生後產生分岔口。若能將短期貼心,長期卻是杯水車薪的津貼,來普及建制公共托育設施,才能避免生育成了犧牲爸爸或媽媽的零和遊戲。

台灣自2020年出生和死亡率出現交叉後,已連續3年人口負成長!美國中情局(CIA)公布的《世界概況》(The World Factbook)中顯示,台灣已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怎麼救?政府在2018年編列7.9億成立「少子化辦公室」(編按:2022年已回歸行政院人口政策下的「完善生養方案」執行),同一年還提出「0~6歲國家跟你一起養」政策,投入幼托的經費也從2016年150多億元不斷成長到2024年編列近1201億元。

2024總統大選候選人也提出「擴大托育補助」、「發放凍卵補助」、「生一個小孩,我讓你多養一隻寵物」等政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中情局(CIA)公布的《世界概況》中顯示,台灣已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美國中情局(CIA)公布的《世界概況》中顯示,台灣已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許多人認為是台灣低薪高房價,讓人不敢生養小孩。政府提出從生育、托兒、就學各種補貼,各縣市居家托育、托嬰中心等支出佔可支配所得的比例,也在大力補貼下,幾乎都降至15%以內。

然而,調查結果告訴我們,這些補貼,相當無感。

生小孩如果只跟錢有關⋯研究:恐要發到1千萬才會見效

為了檢視金錢補貼對生育決策的影響,中研院經研所與政大臺灣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了2004~2008年的樂透中獎戶,是否因天上掉下來的一筆錢而多生小孩。也就是在排除掉父母教育程度、工作型態等影響生育決策的因素後,一筆補貼能對生育帶來多大成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發現,中大獎造成的生育效果多集中在那些獲得1千萬元以上高額獎金的家戶,而這些獎金平均能讓每100個家戶多生25個小孩。

也就是說,錢確實能提升生育誘因,但補助要達1千萬才能產生提升生育的效果。而現實是,政府不可能補助那麼多錢。
根據經濟學人智庫2022年發布的台灣生育率報告,韓國政府花了1.3%GDP在支持家庭,日本政府花1.5%、法國政府則有3.7%,然而對比主計處資料,台灣政府2021年用於生育、家庭與小孩的社會保障支出換算下來僅佔當年度GDP的千分之6,連1%都不到。

台灣即便已年年加碼,但為了提升生育投注的成本,仍遠遠落後其他國家。

勞動市場邊緣化「照顧者」,生育成爸爸或媽媽放棄職場的零和遊戲

少子化對策以各種補貼為大宗,實際上忽略了養育孩子除了日常生活、教育等開銷,更須大量照顧與陪伴的時間成本。

這一方面也解釋為什麼一味發補貼沒辦法救生育,因為小孩終究得有「人」來顧。因此,安排時間、職涯以平衡家庭與事業的高昂成本是父母面臨的難題。

即便《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雇用100名員工以上的企業應設置托兒機構或設施,但根據2023年9月最新統計,有設置托兒機構的企業只有1.3%,近7成大企業僅發放托兒津貼或仰賴委託合作的托兒機構。

至於育嬰留職津貼,不只侷限於孩子滿3歲以前,一次請假則要至少請30天。細看我國今年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的請領件數,當中75%都是女性申請,更證實了學齡前幼兒的主要照顧安排,還是以媽媽為主。

當企業內沒有托育機構,就得有人負責接送;當育嬰假一次得請30天,一定只能由一方請長假,另一方得努力賺更多錢。而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性別結構下,「照顧者」的角色幾乎都落在媽媽身上。

今年諾貝爾獎得主戈丁(Claudia Goldin)從逾200年數據中分析揭露了勞動市場中巨大的性別差距,從勞動參與率到薪資差異,皆以「小孩出生」為分岔口。

同樣情境也在台灣上演,從圖中可看到,當男女都未婚,男性的勞參率是72%,女性是66%,差距非常小,大概只有6%。然而一旦有了配偶,男性變成了66%,女性卻降為49%。

男女勞參率隨結婚而擴大,且在無意就業的非勞動力中,女性不就業原因有6成是因家事與照顧家庭。
男女勞參率隨結婚而擴大,且在無意就業的非勞動力中,女性不就業原因有6成是因家事與照顧家庭。 (圖表製作者:劉怡廷)

檢視25~64歲未進入職場的非勞動力,就可發現女性佔了超過7成!且不就業的原因有5成是為了「家事」、16%是為了「照顧子女及家屬」;對比男性不進入或退出職場是以「年齡較大(包含退休)」為最大宗。

當男人跟女人同時成為家長,家庭內照護責任的分配讓雙方在職場上出現明顯分岔口,男人能一直維持在勞動市場內,女性卻因此受到「母職懲罰」。

這同時導致性別薪資差距和雙方年所得累積成長率同樣隨年齡拉大。

當母親成為了家庭中隨叫隨到的照顧者,勢必得放棄升遷機會、轉換至上班彈性高、薪資低的工作、或黯然退出勞動市場;父親反過來成為加班賺錢的一方,擔負全家經濟重擔的同時也可能脫離家庭。

要救生育,得了解每個家庭做生育決策時的真正癥結。多少人是因低薪高房價不敢生、連婚都不敢結,又有哪些人看見了得同時承擔母職與工作者的雙重壓力,以及生涯規劃得被犧牲的未來而遲遲無法下決定。

若能將短期貼心,長期卻是杯水車薪的津貼,來普及建制公共托育設施、擬定更便利父母育兒的請假制度,將外部成本內部化,降低兼顧家庭與個人的代價,可能才真正回應不敢生孩子者的心聲。

核稿編輯:林易萱

育兒津貼 職場 少子化 人口 生育率 死亡率 育嬰假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