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5天破億用戶,Threads做對了什麼?
1.過去一年,宣稱要取代Twitter的社群產品很多,如今迎來最大的挑戰者,由Meta旗下Instagram團隊推出的Threads。
2.抓準Twitter限制免費用戶瀏覽次數引發的不滿聲浪,Meta推出Threads搶市,並透過Instagram帶動用戶註冊、整合好2個軟體,幫助Threads上線5天用戶數就破億。
3.Instagram產品負責人Adam Mosseri表示,Threads將是一款去中心化的社群產品,讓Threads的內容可以散步到其他平台上,創作者也能自由的帶著追蹤者到其他平台。
過去一年來,很多人都嗆聲要挑戰Twitter。如今,終於來了一個大腕的挑戰者:由Meta旗下Instagram團隊開發的Threads。根據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的捷報,Threads上線4小時內就有500萬名註冊用戶、5天用戶數就破億。
正文開始前,先分享一個冷知識:Threads其實不是新名字,而是Instagram曾經推出過、最後在 2021年底收掉的通訊軟體。我認為,本次的新產品更適合Threads這個名字。
社群產品的2大分類
10年前,平台經濟暢銷作家Sangeet Paul Choudary曾粗略的將社群產品分成2種類型:
1.連接優先型(Connection-first):
先建立用戶連結,再驅動內容創作。一開始的成功要點必須是容易註冊,且要透過病毒式邀請的方式來創造第一批用戶。
2.內容優先型(Content-first)
先驅動內容創作,再建立用戶連結,一開始的成功要點必須是方便創作,且要能催生出病毒式擴散的內容。
Facebook是連結優先型的代表產品,但時代已經不同,近年來主要的熱門產品都是內容優先型,例如Instagram與TikTok。
甚至廣義而言,如今的Twitter也屬於內容優先型的產品。大部分的人在上頭不是進行人際連結或關心私人動態(在英語世界,如果要發私人動態還得特別註明),而是追新聞與追名人。
不過,我認為內容優先型的產品在「用戶連結」這端,又可粗略的分成2種類型,分別是:
2-1:內容優先、提倡單向互動
以Instagram為例,大部分的互動行為都是單向傳播。就算是貼文的回應也是以發文為主體、回應為附屬的形式呈現,產品的核心設計並不鼓勵交流。取而代之的是私訊(DM)的使用量變得越來越高。人們會在Instagram上「看」完內容後,再轉向私下討論。
2-2:內容優先、提倡雙向互動
以Twitter為例,不少人之所以覺得它很「吵」,是因為Twitter將所有種類的內容都拉到相同位階,不論是推文、回推或引用都被視為獨立內容,都可以一同在用戶的動態牆上競爭,形成一種「嘰嘰喳喳」的熱鬧景象。
透過以上分類,以現有事實合理化的方式,來回推Threads的產品策略,似乎也很合理。
首先,Meta已經有Facebook,且連接優先型的社群產品已經不是當代主流;其次,Instagram屬於「內容優先、提倡單向互動」的產品,這點也表現在先前新增的文字直播場功能,因此並不適合推出一個屬性相斥的產品;最後,Instagram的產品標籤是「照片分享」,本身也不適合內建更多與標籤相斥的功能。
馬斯克入主Twitter後,市場上更渴望尋求替代品
不過,最關鍵的原因或許還是自從馬斯克(Elon Musk)掌管Twitter後,各種激進的產品變化,已刺激市場開始討論、甚至尋求「Twitter替代品」。
馬斯克對Twitter的產品決策都是正確的嗎?我認為每一項決策都有討論空間,可能都有我們無法掌握的脈絡;但對生態系開發者以及用戶而言,比較肯定的是「不確定性增高了」,而不確定性是刺激人們尋求「Twitter替代品」的主要驅力之一。
因此,在Threads出來以前,市場上已經出現好幾波的「Twitter替代品」,有沉寂多年的Mastodon,有從Twitter內部分拆出來的Bluesky,有一開始主打黑人以及受漠視族群的SPILL。
然而,上述產品不論是策略使然(用戶基數太小)或資源使然(沒錢付伺服器),都沒有辦法像這次Threads一樣,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關注,以及獲取數以百萬計的用戶。
Threads能快速衝破上億用戶的關鍵
Threads做對了什麼?我想至少有3件事。
1.時間很重要
Meta寧願放棄歐盟市場,也要搶先上市Threads,為的就是充分利用Twitter祭出限制免費用戶文章閱讀次數,引發的不滿聲浪。Threads目前並沒有在歐盟市場上線,原因是若要符合數位市場法案(DMA),必須再耗上數個月的時間。
2.從0啟動的用戶來源很重要
Meta內部本來有很多產品團隊在發想「Twitter替代品」,最後是Instagram團隊勝出。我無從得知為何Instagram團隊會勝出,但從策略面而言確實合理。如果要靠集團的用戶池來從0啟動一個新的社群產品,Instagram顯然比Facebook可靠,因為內容優先型的產品,需要的是創作者,不是親朋好友。
3.跨產品整合的體驗很重要
Threads與Instagram的整合非常細膩,尤其是一開始的註冊流程,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不會想要一個個篩選追蹤對象,而是直接按「全部追蹤」。除此之外,Threads貼文可以一鍵轉成Instagram的貼文與限動、可輕易從Threads個人檔案連結到Instagram個人檔案也很重要,確保了以大帶小的優勢。
Threads的去中心化願景
不過,Threads就只有這樣嗎?如果只有這樣,或許無法讓我有興致寫一篇。Instagram產品負責人Adam Mosseri一直說Threads的願景是「去中心化的社群產品」,這是什麼意思?
在社群產品領域,所謂的去中心化有2大願景:
第一,每個人都能利用一個開放協議架設一個社群網站,使用相同協議的社群網站,彼此之間都可以連動。
第二,每個創作者都能擁有自己的追蹤者,如果他們待膩了一個網站,可以自由的帶著這些人去到下一個網站。
上述願景有一個頗科技味的說法:聯邦宇宙(Fediverse)。意思是每一個社群網站都是個小星球,串連起來就是一個大宇宙。目前最具代表的聯邦宇宙協議是ActivityPub,使用它的代表性產品有Mastodon,而Tumblr已宣布會支援,Automattic更是收購了一家ActivityPub的插件商,要讓更多網站加入聯邦宇宙。
在Threads的官方FAQ中,已經透露未來會加入聯邦宇宙,而Mosseri也說將會採用 ActivityPub。此外,Mosseri也在專訪中透露,Threads未來會讓創作者帶走自己的追蹤者,成為一個真正的去中心化社群產品。
Mosseri為什麼要這麼做?尤其當他明確指出Threads未來的營利模式一定是廣告時,為什麼要放棄Meta(或所有科技巨頭)擁護的「封閉花園」(Walled-garden)路線,開始轉向擁抱去中心化?
我認為理由至少有三:
第一,如果聯邦宇宙是個內容網站,就有可能趨向相同的發展方向。那麼Threads加入聯邦宇宙的好處是,能在這展示更多內容,因為宇宙中不同星球之間的內容曝光可以交互出現。既然Threads是一個內容優先的社群產品,收攏更多內容當然多多益善。
第二,以Mastodon為例,星球們遇到最大的挑戰與限制就是「沒有資源支持更大規模的營運」。Threads的背後有Meta,可以確定它將是整個聯邦宇宙中最富裕的星球,能乘載最多的用戶、容納最多的內容交換。因此,雖然加入了去中心化陣營,但只要維持自己中心優勢,或許利遠大於弊。
第三,在文字領域,Meta(或精準的說,Facebook)向來不是以吸引新聞機構、創作者與意見領袖著稱,甚至有點黑掉。Threads身為一個以「文字」內容優先的新進產品,勢必得拋出一些Twitter現階段很難跟進的承諾,那就是「創作者可以帶著追蹤者到其他平台上」。當Twitter正進入用戶付費,以及創作者訂閱的商業模式週期時,滿手現金、只為搶市的Meta用這個策略似乎也很合理。
總而言之,Threads會不會大獲成功,或Twitter是否真的就會從此衰亡,這樣的二元極端討論不是我感興趣的。因為目前來說,Threads基本功能還很陽春、也看不到更特殊的價值主張,而Twitter依然具有極為強大的網絡效應(或著說用戶慣性)。
我最感興趣的,或許是Threads作為目前聯邦宇宙此一概念最大的擁護者之一,會對聯邦宇宙這個新的社群產品典範帶來什麼衝擊。當所有的花園圍牆都降下,當創作者累積的無形資產更可攜,勢必會在商業模式上帶來新的變革,相當令人期待。
*本文獲「Manny YH Li」同意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Manny Li 曼報
《曼報》主筆。
平常是個上班族,下班後的興趣是寫電子報跟錄podcast。
訂閱《曼報》,與30,000+人一起探索科技與商業創新:https://manny-li.com/subscribe/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