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猴痘確診近百例!感染會有哪些症狀?如何預防傳染?
- 猴痘是什麼?
- 感染猴痘會發生什麼事?認識猴痘7大症狀
- 感染猴痘的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 猴痘是怎麼傳染的?
- 猴痘如何預防?2種管道採取必要措施
- 不小心感染猴痘,該如何治療?需要隔離嗎?
- 親友感染猴痘,該如何處置?
- 猴痘疫苗接種方式
- 猴痘疫苗如何預約?
{DS}
猴痘疫情仍持續升溫,截至5月16日,台灣已累計91確診病例,包含81例本土及10例境外移入。《商業周刊》帶您一文認識猴痘症狀、是否會致死、如何預防猴痘傳染的方法,以及萬一自己或親友確診,是否需要隔離。
猴痘是什麼?
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介紹,猴痘是1958年首次從研究用猴子發現的病毒,因此命名為猴痘」(Mpox virus)。主要由齧齒動物(老鼠)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類,屬於人畜共通的傳染病。猴痘與天花屬於同一病毒家族,症狀相似,全身會長出大量痘痘,但情況較為輕微。
感染猴痘會發生什麼事?認識猴痘7大症狀
猴痘的症狀與天花相似,但傳染力較弱、病情也較輕微,症狀包括:
- 發燒。
- 畏寒/寒顫。
- 出汗。
- 頭痛。
- 肌肉痛。
- 淋巴腺腫大,常發生於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
- 極度倦怠。
發燒1~3天內會出現皮膚病灶,共有斑疹、丘疹、水泡、膿疱4個階段的變化,最後再結痂脫落。皮膚病灶通常會從臉部開始蔓延至全身,且發生在四肢上的情況更多,但有部分也會出現在生殖器官上。
猴痘對以下3個族群影響較嚴重
免疫功能低下族群,孕婦及幼童感染後要特別當心引發重症,如: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猴痘的致死率有多高?
猴痘病毒可分為第一分支病毒(中非)和第二分支病毒(西非),後者是目前全球猴痘疫情的主要流行株。但第一分支比較容易傳播、感染症狀也更嚴重,致死率約為10%,而第二分支致死率約為1%。
猴痘的潛伏期與發作持續時間
潛伏期約介於3至21天。一旦發作後,症狀持續14至21天會痊癒。
猴痘與水痘的不同
猴痘與水痘的關鍵差異在於,猴痘有淋巴結腫大的症狀。
感染猴痘的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衛福部疾管署列舉出猴痘感染的高風險族群包含:
- 正痘病毒屬之實驗室操作人員。
- 與確診猴痘個案曾有任何形式性接觸之高風險接觸者,但未曾接種過暴露後預防(PEP)疫苗。
- 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性病患者等。
- 照顧猴痘確診個案之醫療照護與清消人員,以及協助疑似猴痘個案檢體採檢或執行猴痘疫苗接種作業人員。
猴痘是怎麼傳染的?
猴痘的傳播分別為:
1.人傳人
接觸猴痘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膚傷口、粘膜,或是被污染的衣物。
親密接觸行為:除性行為外,擁抱、按摩、親吻,或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都有感染風險。不過仍要強調,性行為是這波疫情的主要感染途徑
飛沫傳染:與感染者在長時間面對面的接觸下,才比較容易發生。因此未穿著個人防護的醫護人員,在進行可能會產生飛沫微粒(aerosol)的醫療措施時,有較大的感染風險。另外像是親密接觸的同住家人也應多加防範。
垂直傳染:猴痘病毒會經由孕婦的胎盤,傳染給胎兒。也有可能在生產過程中接觸猴痘病毒而感染。
2.人畜共通傳染
直接接觸到感染猴痘病毒動物的血液、體液、傷口或粘膜,甚至是食用感染的動物,都可能被感染。
猴痘如何預防?2種管道採取必要措施
1.降低人際間的傳播風險
由於猴痘主要是透過人與人的密切接觸傳播,因此可採取以下3個行動:
- 避免與猴痘患者直接接觸皮膚、親吻、擁抱、發生性行為。
- 養成洗手習慣、保持手部衛生。
- 如有猴痘症狀發生,應配戴口罩立即就醫,告知接觸史與旅遊史。
2.降低人畜共同的傳播風險
減少前往猴痘病毒流行的地區,如非不得已,請採取以下3個措施。
- 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
- 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 勤洗手,保持良好手部衛生。
不小心感染猴痘,該如何治療?需要隔離嗎?
由於猴痘感染患者發病時大多都為輕症,不需要特別進行治療。如有必要可至醫院就診,醫師將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
感染猴痘的處置原則
若身上的皮膚病灶已經出現,請遵守以下原則:
- 不要摸、抓皮膚病灶。
- 修剪指甲,以避免無意中刮傷水泡、膿疱。
- 不要刺破水泡,或刮擦皮膚病灶。
- 不小心接觸到皮膚病灶,請用洗手乳、肥皂清潔手部,或使用含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
- 保持皮膚病灶乾燥。
- 口腔內若出現粘膜病灶,可用含有氯己定的漱口水或鹽水沖洗,保持口腔衛生。
- 如身體發癢,可泡溫水坐浴,減輕不適感。
發病期間應均衡飲食、充分休息,也可以適當運動調適壓力。並與醫療人員保持聯繫,需要時尋求支持與協助,使用藥物來減輕不適症狀。若症狀加重、出現呼吸困難、無法進食、意識不清等情況,請立即通報就醫。
猴痘重症患者的治療方式
若為重症患者,醫師將評估治療效益及風險,並將資訊充分告知病患,取得病患同意。再經由審核,通過後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供重症患者使用。
親友感染猴痘,該如何處置?
衛福部疾管署指出,目前不論是國際或本土的猴痘確診者,都是透過性接觸感染,因此經專家會議決議,猴痘確診者經醫師專業評估,無需強制安排住院隔離,可返回家中進行居家自主照護,選擇1人1室的條件為佳。
結束居家自主照護條件
疾管署表示,居家自主照護共分為2個階段:
第一階段:
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必要外出時請配戴口罩、衣物能遮蔽全身皮膚病灶,並請同住親友接送或自行出門。
如符合以下條件,可以結束第一階段居家自我照護:
- 至少72小時沒有發燒。
- 過去48小時內沒有出現新的皮膚病灶。
- 有露出的皮膚病灶都結痂脫落,可以被衣物、紗布、OK蹦完全遮蓋。
- 口腔沒有黏膜病灶。
- 由衛生單位協助安排就醫評估。
第二階段
減少外出,盡量待在家中,避免到人潮擁擠的場所。也應避免近距離、群聚的人際互動。
如符合以下條件,可以結束第一階段居家自我照護:
- 至少24小時沒有發燒。
- 過去48小時內沒有出現新的皮膚病灶。
- 所有皮膚病灶都結痂脫落,長出新皮膚。
- 沒有任何黏膜病灶。
- 由衛生單位協助安排就醫評估。
與猴痘確診親友接觸的匡列原則
- 經衛生單位調查認定為與確定病例有密切接觸,將會匡列為接觸者。
- 進行健康監測至與確定病例最近一次接觸日後的第21天。
- 健康監測間應觀察是否有發燒、淋巴結腫大或皮膚出疹症狀。
- 自個案發病後至隔離前(或病患所有皮疹均結痂時),曾直接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皮膚或黏膜,或在無適當防護下提供照護、相處、接觸病患呼吸道分泌物、體液的醫療人員,或是同住者。
居家清潔與消毒
- 每天泡製的1:50的漂白水稀釋液。
- 優先使用溼式清潔方式,避免灰塵揚起,如濕布擦地、濕拖把拖地。
- 切勿甩、晃床單或衣物,以防止汙染空氣、環境表面和人。
- 將確診病人可能接觸的衣物、物品,與自身衣物分開清洗,使用一般洗衣精即可。
猴痘疫苗接種方式
猴痘疫苗共有2種:
- 皮內接種:共需接種2劑,每劑0.1mL,2劑間隔至少達4週以上。
- 皮下接種:共需接種2劑,每劑0.5mL,2劑間隔至少達4週以上。
在施打時機上也有分為暴露前預防(PrEP)及暴露後預防(PEP):
暴露前預防(PrEP)
1.符合接種對象,且無出現疑似感染猴痘症狀,可進行接種。
2.與確診者曾有任何形式性接觸,屬於高風險族群,但未曾接種過暴露後預防(PEP)。即使沒有出現疑似猴痘感染的症狀,也可向公衛機構申請,優先進行疫苗接種。
暴露後預防(PEP)
高風險接觸者應在最後一次暴露的4天內儘速接種,以達最佳預防效果。若在暴露後4天至14天內接種,可能無法預防發病,但能降低疾病嚴重程度。
如已出現猴痘症狀,則不建議接種。
衛福部表示,在疫苗供給有限的情形下,18歲以上的接種對象優先採取皮內接種方式,暴露前預防(PrEP)的接種對象,先以接種第1劑為原則;曾接種天花疫苗者,以接種1劑為原則。2劑的接種方式可採不同相同方式接種。
不能採用皮內注射的族群
18歲以下、有嚴重免疫不全者或蟹足腫病史者,不適用皮內注射,應採皮下接種。
猴痘疫苗如何預約?
5月16日起,第三階段猴痘疫苗開放接種,民眾可到疾管署猴痘疫苗接種意願平台登記,選擇前往接種的醫院,完成後送出。若預約成功,請到預約成功的醫院掛號,再前往接種猴痘疫苗。
猴痘疫苗預約詳情,請參考:猴痘疫苗接種》第三階段疫苗5/16開始接種!如何預約?施打醫院有哪些?一文看懂
參考資料:衛福部疾管署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