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吳淡如電腦繪圖惹議,該如何正確撲滅「炎上」的火苗?

1.「炎上」是來自日本的名詞,指的是在網路上被網友熱烈討論的「負面話題。」依照網路傳播的特性,炎上往往在1、2小時內就能造成軒然大波。
2.日本企業對炎上事件的警覺度不夠,一項針對2129位管理者及公眾人物的調查發現,僅有不到5%的受訪者表示有完善的應對方案。
3.在對應炎上的問題時,「時間」是第一、也是唯一要掌握的關鍵。迅速找到炎上源頭,及時溝通,切忌繼續添加柴火、提供彈藥。
自從社群平台普及後,不論是企業或是個人都可能會遇到網路「炎上」的問題。什麼是「炎上」?,這個來自日本的名詞,指的是網路上被熱烈討論的「負面話題」。依照網路傳播的特性,只要炎上,就像在乾燥的森林放火,延燒的速度非常快;而且火一燒開,就不能輕易被撲滅、平息。
日本一家專門研究網路生態的公司發現,在日本發生的炎上事件,經常都是「標題」惹禍;加上許多人在看網路資訊時,都只看標題,沒有深究內文。這導致標題黨氾濫,錯誤的標題更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會造成炎上事件。當事情發生,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內,擴及到上百萬人的視野中。
日本企業漠視炎上事件帶來的威脅
現在網路生態是如此容易「炎上」。但根據一份日本的調查報告發現,在被調查採樣的2129位企業主管及公眾人物中,只有不到5%的人對於「炎上」事件有完善的對應方案。與此相反,一般消費者看待炎上企業的商品或服務,只有8%認為沒有影響。超過40%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只要企業發生炎上事件,會暫時不想購買炎上企業的商品或服務。」企業在社群媒體的炎上,確實會造成消費者購買意願下降。
即便如此,日本企業高層卻依舊不重視來自社群媒體的炎上風險。詢問受訪的主管:「公司內部是否應該設立一個對應網路炎上的處理小組?」只有3成左右的公司有意願,呈現出消費者與企業經營者之間的落差。
除了3成願意成立處理小組的企業外,大部分的企業會委託給專業的公關危機處理公司。這些負責企業公關危機的公司,會有一整套網路關鍵字的監控系統,不但能迅速的發現炎上的源頭,更能預測炎上的方向以及趨勢;並且針對每個不同的炎上事件,提出個別的建議與解決方案。
不過,俗諺:「敵人就在本能寺內。」*很多企業的炎上火苗來自內部員工,有些員工會把自己對公司不滿的情緒寫在社群平台發洩,結果造成企業炎上。在調查中,約有17%的員工會「經常在社群平台上,發洩對公司的不滿」。另外22%的受訪者表示,「雖然很想把不滿寫出來,但是還沒有寫過」。不過也有些員工,原本是想要幫企業說話,卻因為沒有統一的對話口徑,反而成為炎上的另外一個火苗。
編按:出處來自日本戰國時代雄霸一方的織田信長,在京都本能寺下榻時遭遇自己的部下明智光秀謀反背叛,被討伐身亡。此處借喻為內部的威脅。
面對炎上事件,第一時間及時溝通是關鍵
在應對炎上的問題時,「時間」是第一、也是唯一要掌握的關鍵。只有在最短的時間內,撲滅炎上的火苗,才不會出現暴走的意外。千萬不要抱著讓子彈飛一會兒的心態,這顆子彈往往會無法預期的亂竄。
日本專家的建議是,迅速找到炎上源頭,及時溝通,切忌繼續添加柴火、提供彈藥。在網路社群上保持低姿態,謹慎發言,才有可能讓風波儘速平息。
一項針對企業炎上對策的調查當中,有30.5%的企業認為面對炎上事件,當天就應該立刻處理;另外有27%認為要在3天內有效把炎上的火勢撲滅。除了要注意對應時機外,還要注意出面道歉、解釋的內容,不可以顛三倒四。凡走過必留痕跡,想好要說的內容抓準時間,才能讓炎上事件盡快平息。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在日本十年的新聞記者特派經驗,走遍了日本1都、1道、2府以及43縣,目前用心於日本與台灣的地方創生事業,帶領台灣學生與日本地方企業進行深度的合作。曾任熊本縣觀光推廣大使,並且在各大學進行觀光經濟以及地方創生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