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阿凡達:水之道》卡麥隆的極端手段「黑歷史」:完美主義造就票房之王
1. 《阿凡達:水之道》12月中在台灣上映,距離前作《阿凡達》相隔超過10年,大導演詹姆斯・卡麥隆重執導演筒,僅製作成本就高達2.5億美元。
2. 卡麥隆是大學中輟生,當過工友、卡車司機,他所有的電影知識是在圖書館找論文閱讀研究自學,後來進入電影圈從模型工當起,卻只花兩年時間就坐上導演椅。
3. 《魔鬼終結者》、《魔鬼大帝:真實謊言》、《鐵達尼號》...卡麥隆不但是票房之王,也是各類型片的先鋒。他把巨星折磨到崩潰痛哭,劇組工時和辛苦程度接近奴隸制。只想挑戰最困難的卡麥隆,不斷突破自己的極限,也把電影的邊界不斷推得更遠。
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的口頭禪是一個字,EPIC(史詩)。他拍的每一部電影都要成為在影史留下印記的史詩電影,不然他就不做。
他最近推出《阿凡達:水之道》(Avatar: The Way of Water),被視為疫情後電影產業救星。這一集製作成本2.5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75億元),他還打算再拍三集,這系列電影製作預算可能超過10億美元,幾乎與漫威的《復仇者聯盟》系列比肩。
他用一己之力,以一部《阿凡達》,單挑靠鋼鐵人、美國隊長等漫威角色的《復仇者聯盟》,卻沒人敢說他做不到,因為他就是好萊塢的國王。
他29歲自編自導《魔鬼終結者》,31歲開拍《異形二》,奠定「科幻驚悚片之王」的地位。43歲拍出轟動全球的《鐵達尼號》,成為影史票房最高的電影,12年內無人可以超越,直到他自己打破紀錄,拍出3D電影《阿凡達》。
然而,在他沒有打破記錄之前,每個人都在唱衰他。例如,超過三小時的《鐵達尼號》預算不斷追加,最後高達兩億美元,平均每分鐘燒掉一百多萬美金,製片公司擔心無法回本,要求他刪減片長,以便能排更多場次提升票房,但他拒絕,結果這部電影成為史上第一部票房破10億美元的電影。
《阿凡達》剛推出時,影評同樣唱衰,認為故事普通,票房會遭到滑鐵盧,但票房卻衝上近29億美元,寫下影史第一;今年《阿凡達》續集上映,仍有人不信能再創票房奇蹟,不過觀看過後的影評盛讚,Uproxx網站影評萊恩(Mike Ryan)就表示:「千萬別質疑卡麥隆!」(Yeah never bet against James Cameron.)
沒有背景,沒有學歷,甚至不得人緣的卡麥隆,為何他總能創造票房奇蹟?答案在於,他追求完美的極端性格。
沒錢、沒學歷、沒人脈
邊開卡車,邊讀論文自學電影知識
其實,在最講人脈的好萊塢,卡麥隆既非出身演藝世家,也沒上過電影學校,他從加拿大邊陲小鎮搬到加州,只念了一年社區大學就中輟,其後他當過工友、開過卡車,沒錢也沒地位。
但他非常喜歡科幻電影。既然沒錢上電影學校,他就上南加大圖書館,把電影藝術學院的論文一頁頁印下來,從電影的攝影到鏡頭,他分類整理成冊,並在上面寫滿自己的筆記。「我是在開卡車的時候,自學大學特效和電影課程。」他說。
1977年,《星際大戰》上映,卡麥隆被這部電影深深震撼,他決定辭掉卡車司機的工作,隻身闖進好萊塢。
他拍的第一部片,是低成本的B級片,叫做「超越星際的戰鬥」(Battle Beyond the Stars),他在劇組裡擔任模型工,但因為劇組很小,什麼都要做,他忙的沒時間也捨不得睡,就把搬道具的擔架,推到走廊上,只睡幾個鐘頭再起來做事。然後,他在幾週內從模型師,破格升上藝術總監兼佈景和模型。
他並向導演毛遂自薦,自己能當導演。他找到機會,對B級片之王羅傑·科曼 (Roger Corman)說,「我覺得我應該當第二組導演。」而且,為了爭取機會,他還提出了一個新鏡頭拍攝。
會拍攝、會設計、懂特效
只花兩年從模型工坐上導演椅
會設計,懂特效,會拍攝,卡麥隆以「勝任片場的任何工作」聞名,有人甚至說,他做的比請來的人還要好。
「我給了他們,沒人願意給他們的訓練,和參與電影製作的機會,」科曼說。預算低,工時長,但卡麥隆緊緊把握住機會歷練,他從一個模型工,坐上導演椅,只花了兩年,比電影名校畢業生都快。
「我們沒時間自我懷疑……我們對於真實的電影製作過程有一種幸福的無知,讓我們得以在時間和預算的限制下,做出了一些非凡的東西,」卡麥隆回憶,等到「結束後,你有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
因為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所以他總是挑最難的下手,並且想盡辦法,用最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
「我喜歡困難,我被困難所吸引,困難於我就像一塊他媽的磁鐵,我直奔困難!」他向《GQ》雜誌自我剖析。「好萊塢有很多聰明、極有天賦、極有才華的電影製作人,但他們就是無法完成困難的事,」但他說,「做別人沒看過的事,變成了我的戰略優勢,因為真正有天賦的人不願意去做。」
不只動手去做,他還要求要做到完美,「我是個完美主義者,不到完美不停止。」
不怕難、要完美、要當先鋒
把硬漢演員折磨到崩潰痛哭
在片場裡,他不但是國王,而且還是一個冷血的暴君。他決定預算,片長,上映日期,何時喊停,甚至誰可以去上廁所,而你要是敢在片場手機沒關靜音,他會用釘槍把手機釘在門上,警惕進出每一個人。
女星凱特溫絲蕾(Kate Winslet)回憶拍《鐵達尼號》時,她差點溺水,但卡麥隆的回應是:「OK,我們再來一次。」溫絲蕾說,夜復一夜,鐵達尼號一次又一次的沉沒,而她也一次又一次地在冰冷的水中掙扎,「有時醒來,我會想:『求求你,上帝,讓我死吧。』」
連以硬漢聞名的演員哈里斯(Ed Harris)都說,他下戲後開車回家路上,想起拍片種種折磨,竟然崩潰痛哭,然後說,他這輩子不想再談跟卡麥隆合作的電影。
他的劇組工時超長,一週6天,每天14到20小時,有時連拍兩週不休息。「我認為這是我見過最接近奴隸制的東西,」一名《鐵達尼號》的外景場景裝配工告訴《時代》雜誌。劇組人員還印了一件T恤,上面寫著:「你嚇不了我,因為我替詹姆斯·卡麥隆工作。」
但他對於這些嘲諷和批評,完全不屑一顧,他還要求劇組比他更吹毛求疵,「你應該追求完美,你應該跟我爭論,你應該說:你喜歡,但我還不喜歡。」他告訴特效師。
儘管他惡名昭彰,但仍有人願意追隨他。
老製作班底喬·蘭道(Jon Landau)告訴《GQ》,卡麥隆有能力清楚解釋所有事情背後的理由;《阿凡達》班底柔伊莎達娜(Zoe Saldana)則告訴《好萊塢報導者》(Hollywood Reporter):「你加入卡麥隆的電影時,你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工具,你不會感到被物化。」
她承認,卡麥隆的令人抓狂的完美主義,並非人人能接受:「倘若你能接受它,請堅持下去,因為結果總是有趣、美好和充滿成就感的。但若你很敏感,無法接受,那麼相信我,總會有其他人願意接受。」
至於在《鐵達尼號》一度求死的凱特溫絲蕾,她重返了《阿凡達:水之道》拍攝,為此學會了自由潛水,並創下水中閉氣7分14秒的驚人紀錄。她想證明自己,也證明給卡麥隆看,她不是懦夫,她能突破自己的極限,達到完美要求。
不只要求劇組和所有演員必需完美,卡麥隆在細節上也極度苛刻。
為了拍鐵達尼,他33度潛入沉眠在海底3千8百公尺深的鐵達尼號殘骸現場;他想拍火星,就跑去美國太空總署受訓,打算突破大氣層,站上國際太空站,直到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爆炸,才打消念頭。
為了拍攝3D的《阿凡達》,他開發出模擬人類雙眼的高解析度3D立體融合攝影機,帶動3D電影浪潮;《水之道》將場景拉到大海,他又開發了新的水底攝影機和動態攝影系統、新的演算法,整合水面上下的多重畫面,再一層層地模擬波浪,以逼近真實。
一個《阿凡達:水之道》的特效鏡頭,至少重製405次,而3個多小時的片長,一共有3350個特效鏡頭。
卡麥隆自認這場與水的戰爭,就算不到完美,至少也打成平手。「如果你訂了一個高到離譜的目標,就算失敗了,你的失敗仍高於其他人的成功。」他曾經這樣告訴英國電影編劇伊恩奈森(Ian Nathan)。
但國王不是永遠站在高點上面。
拍完《阿凡達》一度離開影壇
十幾年後重執導演筒,再傳「末日福音」
第一個低點是,他執導第一部電影,才五天就被開除,理由是他拍的不好。他買了單程機票飛去羅馬看剪出來的片子,想確定自己是不是這塊料,該不該放棄導演夢,重新回去開卡車。
結果,他發現自己被騙了,他的畫面沒問題,連續幾星期,他夜夜溜進剪接室試圖重剪,卻落到身無分文、靠偷其他客房的食物過活,最後在旅館陷入重病高燒之際,夢到《魔鬼終結者》的劇情。他飛回加州,寫成劇本,導演事業從此起飛。
第二個低點是,他拍完《阿凡達》,再次走上人生高峰後,他像忽然對當導演失去動力一般,質疑「我真的還想拍電影嗎?」。
不當導演後,他選擇去深海探險,獨自搭乘載人潛水器,沉入1萬1千公尺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他坦白差點回不來,不是因為溺水,而是太好玩了,他不知道為何要回去好萊塢。
這十幾年,他賣掉加州豪宅,舉家搬到紐西蘭,買下5千英畝的農場,成為紐西蘭最大的有機菜農之一;他又在加拿大投資豆類蛋白質農場,並說他熱愛豆泥,就像他熱愛拍電影一樣。他成為忠實的純素食者。
但,相隔十幾年,年近70歲的他還是重執導演筒,「我想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他告訴《GQ》記者。而且,他依然偏執。
卡麥隆很痴迷「末日」的情節,從《魔鬼終結者》2029年機器人對人類宣戰、《鐵達尼號》1912年的沉沒巨輪,再到《阿凡達》2145年的潘朵拉星球,他偏執地用最前端的科技,敲響科技警鐘,而他的電影就是他的末日福音。
他認為面對末日,不該消極、不作為,而是更該積極行動。他說,《阿凡達》是要你為靈魂之樹哭泣,《阿凡達:水之道》則是要人們不要恐懼氣候變遷,而是從主角的選擇,看見前進的道路,「電影製作人的角色,不再是讓一切都顯得悲觀、宿命,而是提供建設性的解決之道。」
《阿凡達》續集才上映,但他已拍完第三集,開拍第四集,連第五集劇本都寫好了,他注定要讓這系列電影成為史詩,而自己成為用電影改變時代的人。
生日:1954年8月16日(68歲)
學歷:美國富勒頓學院肄業
經歷: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奧斯卡最佳剪輯、奧斯卡最佳影片、金球獎最佳電影類導演
核稿編輯:馬自明
責任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