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金融時報精選》中國6年內恐侵台,美國看到什麼「緊迫跡象」?

1.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3月10日告訴參議員,中國可能會在「6年內」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海軍上將阿奎利諾也告訴國會,問題比大多人認為的更緊迫。
2. 習近平可能在2022年舉辦的代表大會確認進入第三任期,中國人民解放軍2027年成立一百週年,可能會是關鍵時間點,讓習近平感到不得不對台灣採取行動。
3. 一些專家則認為,中國不會在短期內入侵台灣,只是會用「灰色地帶」戰術持續施壓,讓台灣疲於防衛,也讓美國難以有效因應。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撰文指出,習近平越來越願意冒險增加自己的影響力,美國擔心中國正試圖徹底控制台灣。
「中國似乎正在改變,他們以前滿意與台灣的關係現狀,現在他們開始不耐煩、準備好要測試極限並試圖統一台灣」,一位資深美國官員告訴《金融時報》。該官員指出,拜登政府評估了中國過去2個月的行為以後得出這個結論。
「習近平可能進入第三任期,令人擔心的是,他認為在台灣取得成功,對他的合法性和留給後人的東西來說很重要」,該官員補充:「他似乎準備好冒更多風險。」
台美共同簽署「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隔天3月27日,20架中國軍機飛進台灣防空識別區,是近一年最大規模侵犯。
美印太司令:中國可能在6年內軍事入侵台灣
拜登政府的警覺心和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的警告相符,3月10日,戴維森告訴參議員,中國可能會在「6年內」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
戴維森的繼任者海軍上將阿奎利諾(John Aquilino)也告訴國會,雖然有各種不同預測,但他的想法是「問題比大多人認為的更緊迫。」
阿奎利諾指出,中國採取其他「侵略行動」,包括在邊境與印度發生衝突,代表中國膽子很大。「我們已經見識到我們沒預期到的事情」,他說:「這是我為什麼認為要具備急迫感的原因,我們必須現在就做好準備。」
美國印太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指出,中國在許多地區都展現侵略行為,但對台灣的行動最果斷:「我們看到中國在南海越來越果決,在經濟上脅迫澳洲,對歐洲發動戰狼外交,又跟印度產生邊境衝突。但沒有一個地方被針對的程度超過台灣,中國一直持續且堅定地對它採取軍事、外交和其他行動。」
台灣國安官員表示,他們擔心中國共產黨下一次在2022年舉行的代表大會--這是確認習近平第三次擔任中國領導人的關鍵--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2027年成立一百週年,可能會是一個時間點,讓習近平感到不得不對台灣採取行動。
但總的來說,美國日益增長的擔憂並沒有在台灣激起廣大迴響。一位台灣高官說,中國加大軍事施壓台灣,但沒有即將發生襲擊的跡象。
中國事務專家:中國以「灰色地帶」戰術施壓台灣
其他專家則認為,中國不會在短期內入侵台灣,只是用持續且加大的侵擾,讓台灣疲於防衛,也讓美國難以有效因應。
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報導,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 中國實力項目負責人格拉瑟(Bonnie S. Glaser)表示:「我們不應忽略中國攻擊的風險,但我相信近期不太可能攻打。不過如果中國覺得選擇用盡了,進攻仍是一個潛在行動選項。」
格拉瑟表示,北京現在把國內事務當作優先,但「未來幾年台灣面臨的最大威脅是中國的灰色地帶戰術。」
中國明白自己有能耐不斷施壓其他國家,但侵擾的程度剛好低於美國出兵反擊的臨界點。「如果中國只是恐嚇、騷擾和霸凌其他國家,對美國來說要如何有效因應,將更有挑戰性」,格拉瑟指出。
前陸委會副主任委員黃介正表示,雖然灰色地帶戰略不等同於全面宣戰,但中國此舉仍對台灣施加極大壓力。根據國防安全研究院的報告,2020年整年,中國派軍機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的次數高達380次。黃介正指出,台灣應該特別注意這種威脅。
格拉瑟指出,這種策略會讓台灣長期來說比中國付出更高的成本,飛行員時常處於壓力狀態,且需要花許多成本保養軍機:「如果飛行員每天都坐鎮等待緊急起飛,那麼他們可能會被迫放棄其他更重要的訓練。」
格拉瑟形容灰色地帶戰略是一種「心理戰」,目的是說服台灣人: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中國軍事力量漸強,美日協議共同捍衛台灣
美國情報分析師警告,中國的軍事力量一直在快速增強。20年前,中國沒有機會在台灣海峽挑戰美軍,但現在中國投資投資新型海軍艦艇、戰機、網路和太空武器,以及旨在削弱美軍海上和空中力量的大規模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目前,美軍模擬中國入侵台灣的模擬戰爭中,美軍時常輸掉。
一個較好的消息是,中國軍事力量漸長,鄰近國家也開始用全新方式看待台灣面臨的危機。3月16日,在美日防長會談中,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和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達成共識,台灣若「有事」,美日將緊密合作。
「好消息是,更多國家關注台灣正在面臨的潛在危險」,黃介正表示:「壞消息是,台灣海峽兩邊的危險程度升高到一個程度,讓鄰國必須把更多注意力放到這上面。」
(參考來源:Financial Times、DW、NBC News)
核稿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