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17年前的SARS,讓我們在病毒前學會謙卑!抗煞指揮官曝台灣嚴密防疫幕後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特別企劃
武漢肺炎 經濟衝擊全解讀

焦點 | 時事分析

17年前的SARS,讓我們在病毒前學會謙卑!抗煞指揮官曝台灣嚴密防疫幕後

17年前的SARS,讓我們在病毒前學會謙卑!抗煞指揮官曝台灣嚴密防疫幕後
醫院》武漢封城當天,防疫會議不停歇
看過SARS時11位醫護殉職,如今多數醫院不敢輕忽疫情,義大醫院春節期間院長杜元坤、副院長林俊農等人仍每天召開防疫會議。 (來源:義大醫院提供)
撰文者:吳中傑、管婺媛
商周頭條 2020.02.17

從經常被批評僵化的公部門,到在商言商的私人醫院,台灣的防疫體系如今能有多綿密,其實,來自於17年前我們面對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時有多脆弱。

當年「抗煞」時期總指揮、前衛生署長李明亮認為,此次疫情初步來看,台灣防疫體系守得相當嚴密,「(比起SARS時期)我們進步非常多!」

登機檢疫、深入武漢勘查
綿密防線,來自SARS慘痛教訓


346名確診病例、73人死亡,確診數與死亡數在全球僅次於中國和香港。這是當年SARS對台灣社會烙下的傷痕。

「那是不知道的病,之前台灣沒遇過那麼猛烈的病症。當時,SARS就像西北雨,劈哩㕷啦一直來,想躲都躲不掉,」李明亮形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疫情,打在物資不足、缺乏防疫設備的醫護人員身上。

「我們當年,連醫護人員都沒有口罩可以戴,你知道嗎?那時候是靠認識的廠商,直接幫我們到港口攔截口罩。當時,我們第一線人員一個N95口罩要戴一天,甚至有人口罩洗一洗、曬太陽,再使用,根本沒防護力了。」義大醫院副院長、感染專科醫師林俊農回憶。

17年前:最大錯誤是不夠謙卑
醫院隱匿疫情、政府輕忽、病人落跑


李明亮認為,當年台灣從防疫體系到社會大眾,面對SARS犯下最大的錯誤是:不夠謙卑。

「(在未知的疾病面前)我們的知識是很有限的,你真的要很謙卑、很嚴肅的去面對(疾病),不要輕忽。」

例如SARS中期,疫情仍持續發展時,台灣就舉辦了全球第一場SARS國際研討會,政府得意的對外宣告台灣創下「零死亡、零輸出、零社區感染」的三零紀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紀錄背後,其實是部分醫院為討好上層而隱匿疫情。兩天後,和平醫院被揭發有7名醫護和行政人員感染,4天後立即封院。當初喊的三零紀錄成為最大諷刺。

其他輕忽現象,還包括當年許多應被列管、隔離的病人落跑,醫師不願回到工作崗位,醫院為營利而忽視防疫責任等。

李明亮認為,SARS時期,許多人將個體利益擺在集體之前,其實都是面對未知的疾病時,自我膨脹、不夠謙卑的表現。「不管是社會、政府或醫界,經過那次,都學了很多……。」

17年後:做好隨時打仗準備
「一開始就把風險意識拉到最高」

回首這17年,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台北區指揮官張上淳認為,台灣防疫體系最大轉變,是隨時做好作戰準備。

他解釋,受到SARS重創後,台灣從法規、行政資源配置、到醫院第一線的軟硬體,都做了改善,「最大mindset(心境)轉變,是知道,(台灣)隨時會面對新的傳染疾病進來,有應變準備、戰備儲備,我們隨時都要打仗。」

抗煞時期疾管局局長、南台科技大學講座教授蘇益仁舉例,過去,感染專科醫師因為難以替醫院帶來營收,並不受重視,但SARS後,先是疾管署帶頭聘用專業醫師做為防疫醫師,進行疫情調查、和醫院協調防疫等工作;同時,也修改醫院評鑑辦法,規定病床數5百床以上的醫院必須聘用感染專科醫師,負責院內的抗生素控管等感染管制,及疫情時期避免感染風險的院內動線規畫等。

健保署長李伯璋形容,現在面對疫情,政府「從一開始就把風險意識拉到最高。」例如每天的防疫會議,包括經濟部、陸委會、環保署等單位也都參與其中,就像一場小型內閣會議。

面對一個傳染性雖高,但致死率粗估約2%至3%,比SARS、H1N1流感都低的疾病,為什麼這次防疫要如此嚴陣以待?

公衛背景出身的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解釋,採取「料敵從寬」態度,是因初期不熟悉新病毒特性,同時,中國疫情資訊向來不夠公開透明,只得先用力擋住。「不然美國一開始也沒什麼(作為),大家都會猜,到底美國看到什麼資料(導致後來川普政府強硬禁止自中國飛來的外國人入境)。」

他接受商周專訪指出,防疫有三關,第一關是阻絕境外傳入、邊境管理。萬一第一道關卡被攻破;再來就是隔離檢疫,防止社區感染;第三關是醫療,最後防守底線則是醫院。

人性是驅力,也是漏洞
「攸關性命,當然認真操練」

但,法規與制度若無心執行,也可能成為聊備一格的工具。面對疫病,台灣社會不再僥倖,其實最根本的驅力,仍是人性。

林俊農坦言,防疫,對當前的醫院經營者而言,是必要投資。「(SARS時期)醫院面臨的問題是沒有病人,大家反而不敢上醫院,醫院經營者也非常緊張,像我們老闆,現在也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不計任何代價就是要把疫情抑制下來。」

除了有現實的計算考量,防疫,更是為了保命。

「很簡單,這攸關(醫生)自己性命嘛!」骨科名醫謝景祥直言,SARS時台灣多達11位醫護人員殉職,人數僅次中國,如果再有同樣嚴重的疫情爆發,醫護都得冒險在前線照顧病人,「我們又不能躲起來,這攸關自己性命,平常當然要認真操練……,不會有人質疑要在這上面(防疫)省錢。」

人性,驅動著防疫體系前進。但蘇益仁直指,台灣防疫最可能的破口,其實也是人性。

他回憶,當年一位感染SARS的婦人,連夜被家人送到高雄長庚醫院,對院方隱匿病情,當時外界以為SARS病例都集中在北部,因此輕忽,造成高雄長庚院內群聚感染,疫情往南部擴散。

全球化時代,跨境疫病難擋
面對疫情,我們是否不再僥倖?

全球化時代,人流、物流的跨國移動越趨頻繁,全球性、大規模的疫病,也成為我們享受全球化紅利時,無法揀選、逃避的附屬品。

我們無法掌握每一次病毒突變的方向,只能自問,經過17年的淬煉,面對未知,我們是否心存敬畏?

我們無法阻止疾病從其他國家傳入,只能自省,面對疫病時,我們是否不再心存僥倖?

責任編輯:林思妍

衛福部 確診 武漢肺炎經濟衝擊全解讀 SARS 抗煞 台灣防疫
商周頭條
商周頭條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