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 時事分析
台灣電力結構 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正忠認為,氣候暖化導致高溫、和平電塔倒塌,加上人為疏失大潭跳機,為「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結果。能源專家、前中經院董事長梁啟源則認為,台灣能源轉型有三大隱憂,除存量遠不如大陸等鄰國,環團抗爭第三接收站供氣,加上核能不用形同提前除役備轉容量不足等,都是國內供電「脆弱」原因。
梁啟源今天將出席長風基金會舉辦政治凌駕專業-「能源政策錯誤,全民停電受苦」記者會。他說,我國供電脆弱不只是輸電網路、或天然氣海底輸氣管線穩定度有問題。
梁啟源說,台灣天然氣安全儲存量年平均13天,夏天7天不到,是不可置信的低,但大陸51天、韓國58天、日本38天,都比我國多上好幾倍,主因興建儲槽遭遇很大阻力。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天然氣發電目標上看50%,存量不足是燃氣電廠很大隱憂。
粱說,2025年天然氣使用量將由目前一年1,500萬公噸,增加840萬公噸到2,340萬公噸,約增加57%,但其中有3/4、約有600萬噸仰賴觀塘接收站供應大潭電廠,但目前卡在環團因藻礁奮力抵抗,一旦2022年無法配合再生能源時,會是很大能源危機 。
另核一廠一號機及核二廠2號機均不用,兩者相加總相等4.4%備轉容量率,梁啟源說,近二年備轉容量約10%,若扣除核電不用部分將低於6%,供電明顯不足。梁啟源強調,未來北部沒電廠,需南電北送,未來再生能源走向分散式電網,須自備電網,未來電網問題是另一脆弱來源。
黃正忠認為,氣候暖化導致連日高溫、和平電廠電塔倒塌,再加上人為疏失導致大停電,為「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和」的結果。要解決燃眉之急又有助於中、長程邁向低碳供應的發電系統,有兩件事必須儘早進行。
首先是調高電價。黃表示,過去涉及油、水、電價等民生議題,無論執政黨或在野黨或,皆不希望造成選民反彈,不願意面對,造成台灣成為全世界油、水、電價的低價國家。
但現在「以價制量」是必然趨勢,執政者不能因選票而放棄相關政策,若調高價格,民眾或企業較不會浪費電,且電價提高也能促進產業發展。
第二為思考是否重啟核電。黃正忠指出,為營造「非核家園」等政治因素,使部分核能可使用而不使用,但能源需求仍在,因此不得不提高化石能源使用,此舉也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升高,不論以長、短期來看,皆不利於位在氣候變遷衝擊程度高的台灣。
(工商時報)
【相關新聞】
※本文獲《中時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文
《中時新聞網》前身為《中時電子報》,於1995年創立,是全台第一家且歷史最悠久的網路媒體,開啟新聞數位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