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修改履歷、設計課程……台灣摩根大通員工深度參與職涯孵化器 協助一千餘學生自信踩穩職涯第一步
那是一個尋常的星期五晚上,當所有人都正準備渡過愉快的周末,台灣摩根大通副總裁何其剛,卻仍在辦公室裡加班。即使時間已是晚上八點,他仍然仔細審閱辦公桌上一疊資料,拿著筆一個字、一個字地斟酌修改。
可別以為這又是什麼金融交易大案。何其剛在修改的資料,是台灣摩根大通長期支持的夢想之家教育基金會──職涯孵化器計畫,參與培訓的學生履歷。對每一份履歷,他連標點符號、數字都不放過,他花費自己的時間,一心一意想幫助即將畢業求職的學生,找到最適合的工作。
很難想像,一個外商銀行副總裁會親自幫求職新鮮人修改履歷;從他的身上,更能看出台灣摩根大通的用心。八年來,包括何其剛在內,台灣摩根大通共投入兩千小時的志工時數,培訓一千多人次學生。這更是全台少見,企業參與最深的公益計畫。
從2015年開始,摩根大通有感於青年在職涯發展上,時常碰到職前求職困難、志趣不合,以及職後一年內離職率偏高的議題,他們便與夢想之家教育基金會合作,展開青年就業輔導計畫。
摩根大通先是以「NEXT青年就業計畫」,輔導弱勢學生透過企業參訪或校園講座,幫助學生認識產業與求職預備。八年來,他們持續與學生緊密互動,探索需求,逐步演進到幫學生一對一至多對多的就業模擬面試、履歷修改,甚至職後職場問題解析等。
而這些課程,都是由摩根大通的員工親自擔任志工,利用下班後的時間,與夢想之家緊密策畫,所發展出來的一套完整培訓系統。
做公益不只是捐錢
每季追蹤KPI讓課程更貼近學生需求
「摩根大通在台灣的公益計畫從2004年開始,到現在也二十年了,」細數這二十年來的公益計畫,從早期的關懷花蓮偏鄉弱勢,到與夢想之家合作,台灣摩根大通營運長汪慧玲驕傲地說,「我們除了捐錢,也出人力」。
從KPI的追蹤與制定開始,他們便以最嚴謹的方式面對。在職涯孵化器計畫上,他們每一季追蹤實際成效,短期指標包括針對學生待業時間、進入的產業等做統計。長期更要在學生進入職場後,持續關懷六個月以上。
為了讓計畫貼近學生現況,不僅員工投入,汪慧玲也親自擔任志工接觸學生,在課程活動內,分享自己年輕時曾在士林夜市賣衣服的經驗與學生拉近距離,理解他們的需求。
也因此,計畫八年來,不斷在演變。
以面試為例,起初是一對一模擬面試,隨著學生在各大企業面試的反饋,他們的模擬面試甚至增加關卡,變成團體面試、專案面試,學生需完成一個專案並向評審展示。
為了讓學生靈活應變面試裡會出現的各種問題,他們安排不同角色,有扮演嚴肅面試官的黑臉,也有鼓勵學生的白臉。有時面試官會突然以英文提問,測試學生抗壓力。這些模擬不僅幫助學生熟悉面試流程,也讓他們學會如何在壓力下表現自己。
「我們也發現,在職場上如何應對進退和如何與前輩相處,都是學生進入職場很困擾的問題。」同樣參與甚深的于仲苓副總裁舉例,曾有學生碰到很少給予指導的主管,讓他不知所措,甚至遭遇在茶水間外聽到前輩們說自己壞話的經驗。對此,他們進一步開設職場倫理課程,增進職場禮儀和人際關係的輔導。課程會討論實際職場問題,如何與年長的同事相處、處理辦公室內的人際關係,並依照產業分組,由業界前輩直接給予最實際的建議。
換句話說,只要學生有需求,摩根大通便積極想盡方法,試圖做學生最堅強的後盾。設計課程的林鼎勳協理舉例,有些學生反映理財觀念不足,他們就進一步教導學生基本的理財知識和投資概念、開設金融趨勢講座,促進學生對金融行業的理解。
「課程都是同事自動自發的發想,我也很驚訝最後課程會變得這麼豐富!」汪慧玲說。
助人反而獲得最多
摩根大通打造優質職場文化
助人早已成為台灣摩根大通的DNA。員工都是發自內心,想讓學生更好。如同何其剛,他參加計畫超過六年,每年約負責5到10個學生的履歷修改,還會檢查履歷內容的真實性和相關性,提醒學生要言之有物,不要在履歷中寫自己做不到的事。他舉例,有學生在履歷中寫精通國際情勢,但被問到最近讀過什麼相關文章時卻答不上來。
「履歷是給潛在僱主的第一印象,必須做到完美無缺,我才會這麼嚴格,」何其剛強調。
願意先給予的人,最後卻是獲得最多,擔任志工的摩根大通員工,都因而獲益良多。林鼎勳提到,他在這個計畫中與其他志工一起設計和實施課程,提升了團隊合作能力。另外,他不斷調整和創新課程內容,也培養了創新能力。
「我們老一輩的人說話會比較委婉,但有時候年輕世代就無法理解背後的意思是什麼,」何其剛藉機理解了新一代的思維方式和需求,這有助於他在工作中與年輕同事和客戶的溝通。
他們也都深刻體會,學生們起初進入職場,在陌生環境重新學習的不易,同時提醒自己,對於晚輩應當要溫和有耐心的對待。
「透過這個計畫,我們也看見同仁的潛力,」汪慧玲說,她從同仁參與計畫的表現挖掘人才,晉升標準變得多元,而非只以績效導向評斷,讓利他精神成為組織文化。
在職涯孵化器中,有數以千計的年輕學生自信的踏出職場第一步,摩根大通也因為深度參與其中,不但培養出員工的團隊合作、創意發想能力,職場文化也變得更加溫暖、友善、包容。
助人,最終也是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