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世足賽英雄的背後...四個我嫁到德國後才知道的祕密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世足賽英雄的背後...四個我嫁到德國後才知道的祕密

世足賽英雄的背後...四個我嫁到德國後才知道的祕密
撰文者:皮爾斯夫人(林家羽)
精選書摘 2014.07.14

尼采、歌德、貝多芬、莫扎特、康德、馬丁路德……這些人都來自德國!

資深記者勇闖日耳曼當犀利人妻,窺探德國擄獲人心、成為夢想之國的祕密──你以為的理所當然,德國人卻這樣看!

一、當老爸回家當奶媽

廣告

你對德國男人的印象是什麼?是精彩十足的德國足球賽,還是在啤酒節上大口大口暢飲啤酒的豪爽?有了孩子後的生活,我開始接觸到德國爸爸們,算是打開自己近距離了解德國男人的另一扇窗。

當初自己懷恩典時,跟著先生上了八堂課的產前課程。當時課堂裡有八對夫妻,還記得有一堂課,護產士教導先生們如何幫太太做孕期舒緩按摩,每一位先生都超級體貼,細心地幫老婆大人們做按摩練習。在心得分享時,我開玩笑地說:「德國的太太很幸福,每一位先生都願意放下身段,來為老婆大人按摩。身懷六甲的母親們可以享受當皇后的滋味讓人服侍一下,保證孕期會更順、更幸福。」

多年前從公公口中聽來一段老爸回家當奶媽的小故事,他說這年頭男人在家帶小孩沒有什麼好羞恥的。

村裡有位先生為了讓老婆的醫生夢得以如願,辭掉自己在學校的高階職務,全力支援老婆,讓老婆好好在外工作。家裡經濟靠她,他就專心在家帶五個小孩。五個不同年齡的孩子,狀況不一、各有需求,年紀長的需要安排上下課接送,年紀還小的要餵奶換尿布,女人們當媽後本能練出的十八般武藝,這位老爸可一點也不馬虎。他就這樣身負母職,將五個孩子拉拔長大,公公說村裡的人對這位先生都是敬佩有加。

廣告

在德國,生完孩子後會有14個月的父母育嬰假,從2007年實行到現在,反應相當好。育嬰假期間,公司仍需付68%的薪資,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錯過這個特別的福利,而這個福利也讓很多男人願意留在家當起帶小孩的老媽。

我的好友Steffen跟Corinna夫妻兩人在女兒Maja出生後,協調好如何運用14個月的父母育嬰假,一開始Corinna先在家帶Maja七個月並親餵母奶,等到第八個月起換Steffen接手,從律師工作變成每天在尿布檯上為孩子換尿布,還要陪哄小Maja睡覺。

問Steffen回家當奶媽滋味如何,他先是大笑說:「當媽最大的福利,應該是每天跟著孩子作息,可以睡好多覺哦!身體會愈來愈健康,而且要追著Maja到處跑,體能也受到了不少訓練。」然而在玩笑話之間,Steffen也語重心長地跟我分享……

如果沒有在家帶小孩,就無法體會老婆的辛苦,一個全職媽媽對小孩付出一切,她的精神壓力是很大的,再加上還要料理家務,老實說比上班還累!正因為這樣,他對老婆更好了,在家當老媽的經驗,讓他可以以同理心體會老婆的辛苦。

「老爸回家當奶媽」,指的是德國父親們願意在下班後的家庭時間裡,把握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Macky曾跟我說,感謝新一代的德國男人愛小孩又愛家,她的先生下班回來,即使很累,也一定要陪三個兒子去公園玩、帶他們洗澡、睡前說故事等。孩子需要媽媽也需要爸爸,男人如果只想說賺錢拿錢回家就好,錯過與孩子培養默契的階段,以後孩子長大了進入青春期,要再去維繫親子關係就已經太晚了。

當老爸回家當奶媽,德國的產後親子成長課程,早期都是媽媽帶著孩子一塊兒參加,現在八對親子裡頭,常常就有三對左右是爸爸帶著孩子一同參加的。我家附近的幼稚園,也常看到爸爸來接送孩子上下課。每一回推著恩典走在路上碰到同樣推著嬰兒車的爸爸們,除了彼此打聲招呼,我總覺得這些爸爸們的臉上有一種莫名的光彩,那種神韻跟女人當媽後的溫柔與堅定很像。原來不管是男或女,當孩子降臨時,那份愛的神聖就是父母眼裡最自然的光芒。

【德國優勢】德國男人不只當奶爸,還坐著尿尿

德國新一代男人不只是在當父親的時候顛覆性別角色,很多德國男人,在家是坐著如廁。德國男人能屈能伸,舊社會男人已不是他們模仿的榜樣,新一代男人重新塑造自己,打破刻板印象,調整性別角色,這讓德國男人活得更接近自己,也是日耳曼民族男女均衡成長的一大進步。

二、幸福的條件是什麼

照片提供:柿子文化出版社

在孩子出生前,我在德國的生活大都是以上德語課和寫稿採訪工作為主,隨著恩典出生,我的私人生活完全被一個小嬰兒占據了!還記得孩子出生後的兩個月,我跟大部分媽媽一樣,有許多慌張與不知所措,不過因為全職帶恩典的關係,讓我愈來愈熟能生巧,開始懂得他生活的節奏與需求。

現在的我愈來愈享受當媽媽的樂趣,剛滿五個月的恩典,已經會爬行、會翻身,會自個兒拿奶瓶,還會裝咳嗽聲引來爸爸媽媽為他唱兒歌。一個五個月的小娃兒,像是一只充滿了一百度電的小電池,每天精力旺盛得不得了。能看著孩子成長變化,是上天給父母的生命大禮,不過,我心裡很清楚,在德國,要這樣享受當媽媽的幸福,其實是有許多條件的。

幸福條件第一是我沒有上班,我在德國的兼職工作—寫稿與採訪,只需要花費我30%的氣力。要是還像以前在臺北那樣,到處參加記者會,常常加班寫稿,回到家肯定累得像條狗,哪來多餘的氣力陪孩子玩?沒有全職工作換來每天充足的體力,可以陪恩典嬉嬉鬧鬧。

條件二得要感謝德國政府。在德國,當一個家庭有孩子誕生,會有一年的父母津貼,父母任一方決定離開職場待在家一年帶小孩,政府會依照他原本的薪資核發一年的津貼。以我的好朋友Steffi來說,她的工作是中學老師,生完孩子後她決定在家一年當全職媽媽,那麼她這一年的每個月所領到的父母津貼,就是她以前在學校任教每個月薪水的70%(約臺幣6萬元左右);如果是像我這樣沒有全職工作的人,每一個月也可以領到300歐元(約臺幣1萬2千元左右)。

這項為期一年的父母津貼,是德國政府為了挽救德國生育率所推出的政策,多少給了小家庭孩子誕生後最基本的經濟保障。

除了父母津貼,還有給孩子的成長生活津貼,孩子每個月可以領到168歐元—滿18歲前,都享有這項福利。

幸福條件第三,感謝德國職場合情合理的工作時數,大部分的爸爸們都可以很準時下班,讓他們解下領帶後,還能一手替太太們分擔家務料理瑣事,一手當起超級奶爸,為孩子換尿布。

幸福條件第四,感謝德國隨處可見的無障礙公共走道,讓推著嬰兒車到城裡、郊外的爸爸媽媽們,走到哪都可以暢行無阻。

幸福的條件是什麼?我曾經也以為,有一份好工作、一份不錯的收入就能為自己創造成功、帶來幸福,直到我離開了臺灣,住進不同文化的國度,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德式家庭,才第一次真正感覺到自己的幸福快要發芽—因為我開始學會,家是一個需要愛與溫暖去灌溉的地方,而這需要更多紮實的學習才能成就。工作可以來來去去,想換就換,可是家不一樣……

如果一個小家庭發展得健康和諧,那麼它就是療癒支持家裡每一個成員的向上力量,如果一個國家要變得更強盛,那麼就得先為社會最底層的家庭,設想出最完善的福利計畫。

這些看似要花費龐大的福利支持,不只讓更多的女性願意在孩子誕生之後,在家當幾年全職媽媽,給孩子一個完善的初始教育,同時也為一個國家的未來創造了相當高的幸福價值。

【德國優勢】沒有時間,寧願不要孩子

德國人重視生活品質,沒有時間,寧願不要孩子。對孩子的投資,國家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把孩子視為公產,讓父母好好教養培育孩子,才能齊家治國。

三、德式新聞,15分鐘看世界

德國公共電視第一台ARD從1950年創立至今,跟人民最直接關聯的時段,就在每天晚上的八點鐘。63年來,八點到八點十五分的「每日新聞」(Tagesschau)仍是百萬德國人最鍾愛的節目。八點鐘快到的前幾秒,電視畫面在藍底的螢幕上,清楚地顯示著時、分、秒,八點一到、一聲鐘響後,便正式進入晚間新聞時間。這15分鐘的新聞內容,大致上都是先從德國的政經新聞開始,接著幾則當日世界各國重要的事件報導後,再接體育新聞,而氣象則是新聞結束前的最後一個單元。

15分鐘的德式新聞,不只德國人愛看,我也很喜歡……

照片提供:柿子文化出版社
照片提供:柿子文化出版社

新聞畫面上乾乾淨淨的處理,絕對不會出現左、右、上、下的新聞跑馬燈;播報新聞時,也不會出現配合新聞內容的煽情音樂;主播們不需要以音調高低起伏來吸引觀眾們對新聞的注意力;更不會出現藝人八卦當新聞重點炒作,也不用血腥、聳動、暴力來挑動收看者的神經。

看德式新聞對我來說很像是喝了一碗青菜豆腐湯,你說它清淡嗎?但它對身體的營養價值卻很高,每天喝一碗,身體不但沒負擔,也補給了該有的生活養分。而看臺灣一個小時的新聞,像是買回一堆重口味的零食小吃,嘴巴一張就停不了口,滿足了口欲卻營養缺缺,因為食物裡頭有80%都是垃圾添加物,像這樣的東西每天吃會健康才怪。

值得深思的是,同樣是看新聞,到底是哪些地方造成如此大的差異?關鍵或許是德國公共電視第一台ARD在處理新聞時,清楚知道什麼叫做「媒體道德」與「媒體藝術」。能夠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不亂加油添醋、誇大內容、誖離事實,我認為這就是基本的媒體道德;而關於媒體藝術,最高段的藝術自古以來就是極簡,而不是花樣百出,讓人看得眼花撩亂,心也跟著亂糟糟。ARD的「每日新聞」,因為畫面簡潔,人們反而有了空間去沉澱那些聽到或看到的新聞;更由於主播群散發的冷靜與穩重,人們不會在看完新聞後,對生命、世界感到更失望、更恐慌。

另外,關於災難新聞的處理,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2011年3月在日本發生的大地震事件,德國許多的新聞媒體當然也搶在第一時間做報導,但他們更關注的卻是核能外洩的議題延伸。我們不必擔心,是不是電視一開機,就是二十四小時只能不斷重複看到那些災區的悲傷畫面;除了地震後的前兩天會播一些災況,之後德國電視媒體著重的,是找相關學者專家探討核電外漏可能引發的各種後果,大膽假設如果三一一地震發生在德國,有沒有辦法承受得起像日本的核災。

媒體的力量就如同武器,運用得當,人們便可藉此提升社會的素質,但若是濫用了它,也就可能變成德國朋友常說的那一段關於媒體的玩笑話:

「要讓一個國家的人民變笨很簡單,就是在電視頻道裡放一堆吃喝玩樂、娛樂消費的內容,大部分的人就只會沉醉在物質感官裡,再也不去關注我們身處的大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這樣政府當局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控制人民。」

到目前為止,德國的電視大約有三、四十個頻道,從專播體育活動的頻道到國家地理頻道、購物頻道、電影頻道、娛樂性很高的綜藝頻道等都有,如果要問德國的電視品質水準高嗎?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回到一個點來思考,與其怕媒體很亂,不如創造另一股清流媒體來制衡,因為黑暗裡的光亮總是從小小的一根火柴棒開始燃起的。

處在這個媒體如此自由開放的時代,德國的電視文化自然也無法逃過娛樂及物質感官為主的商業頻道侵襲,然而重點是:德國還有四個公共電視頻道來抗衡,並且許多地方性的電視臺也一樣有能力製作出高品質的好節目供人們選擇。對於想看好節目的觀眾,不管是關於藝術人文、人道關懷、環保保育的話題,或是關於第三世界國家的報導,德國公共電視(ARD、ZDF、arte、3sat)所提供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人失望。

【德國優勢】付費看電視、聽廣播,維護媒體品質

德國新聞雖短,卻有另闢專題深度座談的新聞性節目─德國人知道媒體很重要,且思考被綁架很可怕。德國人看電視、聽廣播都需付費,因為他們深知,媒體做為公器是要有代價的,言論自由與有品質的節目都必須仰賴公眾的付出。擺脫商業操控,自由獨立思考,是做為現代公民最基本的條件。

四、行人我最大,車子請停下

對行人優先的尊重,在我德國生活的這幾年受益非淺,當號誌閃紅燈,通過馬路絕對不用擔心什麼馬路如虎口的警告,因為駕駛們一定會遵守交通規則來開車。我家附近要行往市區途中有個小圓環加兩線車道,並沒有設置紅綠燈,不過,每當我推嬰兒車要過斑馬線時,駕駛們總會非常有禮地讓我先過,而我也都會跟駕駛點頭揮手致謝一下。

只是有好幾回,我會以為自己還在臺北街頭,小心翼翼地在斑馬線前張望,看到駕駛們友善的面容示意我可以先行通過,我才一下子從恍神狀態裡頭醒來,想到自己是在德國不是臺北。

德國在道路安全上有相當嚴格的規定,行人在人行道上有絕對的優先權,此規定明定車子行經人行道必須減速慢行,讓行人優先通過,違規者一旦被檢舉,駕照會被扣留數個月不能使用。

在如此嚴厲的規定下,駕駛們當然不得不遵守,但我覺得法律的制訂只是一個手段,公民們的道德感以及對他人「行」的尊重,才是讓行在德國能夠安全又愉快的主要原因。

在德國搭火車,除了可以在火車站的櫃檯買票,火車站的公佈欄上會有清楚的火車路線表及時間表,大部分的人都是以售票機DIY購票。德國的火車站沒有設置人力在入口處進行剪票動作,但如果抱著想「坐黑車」的僥倖心態,可得特別小心……

還記得自己懷孕七個月時,有一回趕著搭火車要到某地去採訪,眼看著採訪時間逼近,加上大肚便便,根本沒時間買票,就先趕上火車。但那一天運氣不好,碰到火車票驗票人員,當下就繳了40歐元罰款!

在德國,想坐免費黑車的代價很高,還是學學德國人那樣,即便是一段相當短只有5分鐘的車程,都還是很自愛地一上車就先投幣買票。

提到德國車,直接聯想到的一定是賓士,在臺灣開賓士代表著事業的成功地位。來看看德國,在大街上開賓士的德國人也為數不少,但賓士在德國有個另類有趣的現象─德國的計程車十輛有八輛是賓士!我自己就曾搭過兩回,問駕駛的司機大哥為什麼選擇賓士當計程車,一臺賓士要價不是不便宜嗎?

駕駛大哥說,其實賓士汽車在很早以前就針對計程車行業的需求,研發出很多的車款,而該公司也給予計程車司機們相當低廉的汽車貸款計畫,如果不打算買賓士,甚至可以跟賓士公司租賃賓士計程車來營運,諸如此類多項便利於計程車駕駛們的條件,也就促成德國計程車大部分都是賓士了。不過話說回來,在德國坐一趟計程車很不便宜,所以有機會坐上賓士,讓乘客們享受一段高級優雅的旅程,也成了駕駛們工作的主要共識。

行在德國的另一個普遍現象,是德國人騎腳踏車的比例很高。德國人喜歡騎腳踏車是因為環保加健康的因素。記得有回到弗萊堡去拜訪友人,在市中心看到大量腳踏車排排站的情形,實在可以媲美臺北街頭的摩托車了,而我住的城市,許多上班族也常放著家裡的車不開,騎腳踏車去上班。

騎單車可不見得只是年輕人的專利,城裡常看很多老太太、老先生們騎單車去買菜;在城郊的自然公園裡,成群結隊的老人家一塊騎腳踏車更是常見的事。

還沒來嫁過來前,聽朋友說起德國擁有規劃完整的腳踏車道,如今住在德國,更能體會德國有多重視腳踏車道:我家附近前往市中心的腳踏車道,竟誇張到跟主要車道一樣寬敞!當然這個腳踏車車道,也供行人或推嬰兒車的父母、殘障人士等行走。

關於德國的「行」帶給我的思考是,文明科技發展到極致的時候,也代表著有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慢慢尋回科技與人性之間最完美的平衡,所謂好品質的交通經驗,意味著遵守相關的法律、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安全、盡量降低因為行動交通而帶給環境的汙染。

【德國優勢】連騎腳踏車都需要考駕照

德國人很注重行,自然也就注重行的權利與規則。要讓行的功能發揮到最大,就必須大家遵守交通規則,即使是腳踏車,也要考駕照!

德國小學大概三年級左右,就會教小孩騎腳踏車的交通規則,而且有駕照考試。考試前會有公車處的人開公車來說明,該如何避免與大公車發生意外。學童會在課程中學到腳踏車的配備與規則,對腳踏車有充分的認識。

取得腳踏車駕照者,腳踏車後面會有個標示,小孩會非常驕傲地說:「我可以自己騎腳踏車去上學了,因為我有駕照。」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認證,雖沒有法律效力,但給孩子人格與精神肯定卻是非常之大。

書籍資料

書名:夢想德國:為什麼德國人可以打造完美賓士,還有時間優雅逛花園?
作者:皮爾斯夫人(林家羽)
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13/09/18

皮爾斯夫人

本名林家羽,曾任電視節目企劃製作、廣播節目主持人、身心靈工作者、旅遊雜誌記者、駐德國特派記者。目前定居於德國已五年,文字和攝影工作者、手創藝術生活工作者、瑜伽老師、《人間福報》德式親子生活禪專欄作家。

熱愛手創生活、自助旅行、攝影、舞蹈、瑜伽、繪畫、森林樂活野趣。

皮爾斯夫人的部落格:日耳曼幸福生活哲學blog.yam.com/FrauPres0718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嫁到德國 世足賽 台灣人嫁給德國人 到德國當醫生 德國男人 德國人妻 嫁給德國老公的太太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