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開口前,對方想聽你說話嗎?從職場到親密關係都適用的溝通術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開口前,對方想聽你說話嗎?從職場到親密關係都適用的溝通術

開口前,對方想聽你說話嗎?從職場到親密關係都適用的溝通術
在職場上與人溝通時,若他人對你要談的內容毫無興趣,講再多遍仍沒有效果。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吳振興
吳振興專欄 2025/06/30
摘要
  1. 有效溝通的關鍵,在於激發對方的「接收動機」,讓對方感受到訊息與自身利益相關,才會願意傾聽與接受。
  2. 溝通時別急著給答案,讓對方參與討論,並透過同理對方建立起雙向的理解,才能提升溝通成效與關係品質。

職場上時常出現溝通問題,人們會陷入盲區——認為自己認定的事實,只要反覆說明,對方終究會接受。然而,有時問題不在於我們說得不夠好或是否正確,而是對方根本沒有「接收訊息的動機」,這樣的情況下,溝通成效自然會打折。

為了搶時間,我們時常在第一時間拋出「正確資訊」,甚至會中斷對方的話語,或不斷強調自己的觀點。但這樣的溝通方式,往往適得其反。

關鍵在於:要先抓住對方的注意力。讓對方感受到,這個重點與他有關,甚至可能對他的利益有所助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可以問一些開放式問題,例如:「你覺得最近這件事讓你最困擾的是什麼?」或分享一個相關經驗,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在參與討論,而不是被動接受。

對話中也要為彼此留有空間,不必急著搶話。讓對方先說出他的版本,會讓他覺得「你有在聽我說話」。

威嚇能帶來短期效果,同理心才能建立溝通橋樑

「站在對方角度思考」是溝通中的黃金法則。當你先理解對方的處境,再提出自己的看法,能有效降低對方的抗拒。對方感受到被理解時,也會更願意聽你說。

舉個日常生活的例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一對情侶,某天A下班後與B見面,臉上滿是疲憊。

B出自關心的詢問:「你今天工作還好嗎?」

A淡淡的說:「就工作很累。」

這時若B急著給建議:「你這樣對身體不好,要不要跟主管談談,請他分一些工作給其他同事?」

A有點無奈的回應:「因為最近幾個專案比較趕,過了就好了。」

B再接著說:「你就是這樣,很累又不跟主管講,下班還擺一張臉,我是在關心你。」

原本是出於關心的對話,聽起來卻哪裡怪怪的。因為A當下並不想聽建議,只是想放空;B卻感到困惑,自己是在幫忙,為什麼對方不領情?雙方的需求不同,就會產生溝通落差。

但如果B換個說法:「我聽得出來你今天很累,有沒有特別想吃什麼或聊聊天?我都可以喔。」也許就能得到截然不同的回應。

當你理解了對方的需求,溝通便不再是說服,而是連結。

不要急著給答案,讓對方參與決策

想讓對方真正接受某個想法,不如先給他一點空間,讓他自己探索與參與決策的過程。不需要馬上把所有「正確答案」說出來,因為一旦對方覺得被你灌輸想法,反而更容易產生反抗心理,甚至開始挑問題、找漏洞。

但若讓對方自己說出一些推論或結論,他會更認同那是自己的突破。這種方式不只適用於工作,放到生活或教育孩子的情境也一樣。當對方不只是聽眾,而是參與者,整段關係也會變得更有彈性、更有共識。

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誰對誰錯,而是為了建立共識,拉近彼此的關係。

不論是對主管、同仁,還是與家人相處,當我們願意從對方的角度出發,溝通就不再只是單向輸出,而是雙向的理解與支持。而這樣的溝通,才真正能改變一段關係的溫度。

*本文獲「吳振興」授權轉載,原文:【工作溝通,說對順序,比說對內容更重要】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主管 職場
吳振興專欄
吳振興專欄
吳振興
展開箭頭

吳振興,科技業、外商、製造業17年的資深主管,也是104Giver的職涯引導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