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台灣教育制度是要孩子「真實做自己」,還是要當「學習歷程最豐富」的人?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台灣教育制度是要孩子「真實做自己」,還是要當「學習歷程最豐富」的人?

台灣教育制度是要孩子「真實做自己」,還是要當「學習歷程最豐富」的人?
台灣現行的升學制度,能否接受不完美的學習歷程?讓那些曾經出錯,後來才想通的經驗,變成真正的加分項目。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趙逸帆
獨立觀點 2025/06/09
摘要
  1. 在社群文化與升學壓力影響下,學生為求被看見,傾向精緻包裝學習歷程,忽略學習本身的真實與反思。
  2. 教育制度應容納不完美的學習歷程,否則我們很難期待孩子真誠,也難以苛責他們選擇作假。

關於「最佳辯士」的議題,我想了一整週。一直覺得自己的思考都還停留在外圍,無法真正碰觸問題的根本。

許多孩子會將學習歷程上傳到網路,不全然是為了「想紅」或「不在乎隱私」,而是因為他們早已習慣這個社會的運作規則:把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有人分享自拍、旅遊、聚會,有些學生則選擇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

人們形容孩子活在「濾鏡文化」中,不只是自拍修圖。這世代的學生學會用科技與各種報告技巧,把學習歷程的資料修飾精美、內容充實,但學習歷程本身可能並不紮實。這不是孩子的錯,也不完全是制度的漏洞,他們只是提早學會如何適應這個社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的,他造假了,而且是升學資料。這樣的行為自然會引發爭議,牽動的不只是個人誠信,更是整個升學制度與教育價值的檢驗。

有些人認為,這件事是教導孩子「不要將學習歷程放在網路上」,但這樣的說法背後,其實容易導向一種解讀:造假不是問題,只要沒被發現就好。

也有人強調,孩子應該誠實,品格比成績更重要。但同時也有人反問:造假的人一堆,這孩子只是顯出制度上的問題,如同之前有家長想要直接幫小孩做3年的歷程檔案一樣。

不論持哪一種觀點,這件事對這位「最佳辯士」來說,都是一堂代價高昂、卻極為真實的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的孩子還沒成年,被逼著提早出社會。他們打開社群,看著大人的言論,只要一發聲,就可能遭遇網路炎上、被公審。這個社會與網路不會在乎他們的心智是否成熟,也不會等他們解釋清楚。短短一週,他可能承受了遠超過學生學習歷程中應承擔的評論與壓力。

是學會不作弊,還是學會作弊不要被抓到?

在一次哲學思辨課中,我與中學生討論「成功」與「作弊」的界線。無論是成績、個人特質如何,許多孩子都坦承自己曾經作弊,理由通常是:「達到目標,比誠信更重要。」

討論到最後,竟有不少孩子默默的認同:「作弊,只有被抓到才叫作弊。」也有人開始研究怎麼做才不會被發現。如同孩子用AI寫作後,再刻意修改錯字、變動語句來混淆老師的判斷一樣。

這幾年下來,我觀察到的現象是:不論學生手上資源多寡,許多人在準備學習歷程時,早就不再是記錄「我學了什麼」,而是思考:「怎麼寫才讓評審覺得我很厲害?」

原本的「歷程導向」,最終還是變成「結果至上」。

我們想看見真實,但整個評選制度傳達給孩子的訊息卻是:「你要夠亮眼,才會被選上。」我們談素養,卻依然在比誰的作品完整、成果漂亮、表現精緻。

這些矛盾,孩子的感受,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深。

所以在批評這位學生之前,也許我們該先問問:為什麼一個孩子,會願意冒著風險,也要讓自己的資料看起來更「有料」?我們是不是早已習慣,將「過度包裝」視為努力的一部分?

這不是偶發的單一事件,也不是哪個老師沒教好、哪個制度沒設計好。這件事只是提醒我們:孩子們太早學會了大人世界的生存法則。

學習歷程能不能容納「失敗」?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一直覺得,那些在歷程中出錯、走過彎路、後來才想通的經驗,才是真正值得書寫的故事。但社會是否容許這樣的歷程被好好看見?評審會重視孩子反思的深度,還是只在意他們做了幾項成果?

我們說教育要誠實,要培養人格。但當孩子真的誠實了,卻發現自己因此一敗塗地——那要如何讓他們相信「做對的事是值得的」?

我們說教育要培養人格、重視誠實,可當孩子真的誠實了,卻發現自己因此「輸了」,那我們該怎麼說服他們,「做對的事是有價值的」?

對那位學生來說,這是一場沉痛的教訓;但對我們大人而言,更應該是一場深刻的反省。如果我們繼續把「完美」當作選才標準,就無權責怪孩子選擇不誠實。如果我們希望他們真誠、腳踏實地,那我們是否也能用制度與文化,接住那些「不完美的努力」?

有時,並不是沒有誠實的孩子,而是我們的社會,給不起誠實的溫柔回應。當一群人在網路上譴責不誠實時,是否也曾想過自己的表達方式?或是想到自己過去的經驗呢?

我們是否可以嘗試換一個角度,去思考成功與失敗的定義呢?也許,真正珍貴的,並不是那個完美無瑕的結果,而是在不斷嘗試、不斷跌倒、又不斷爬起來的過程。

這不僅是對孩子品格的考驗,更是對整個教育制度和社會文化的呼籲,讓教育體系重新去擁抱不完美,去欣賞那些看似不起眼卻無比珍貴的成長痕跡。

「真實,比包裝更值得被珍惜。」這句話很重要,但誰來教孩子相信這句話?或許,我們自己也還在學著相信:即使不完美,我也值得被看見。

*本文獲「趙逸帆」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教育 升學 學習歷程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