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你不是不想思考,是太久沒做這3件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你不是不想思考,是太久沒做這3件事

你不是不想思考,是太久沒做這3件事
你有多久沒有安靜的坐下來,不被打擾的讀、想、寫呢?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Peter Tu
摘要

大腦習慣不斷的接收刺激、吸收快節奏的資訊後,人們會逐漸失去處理原始資料和建構觀點的能力。未來的關鍵能力,不會是多會使用AI或多工處理,很可能是能否「慢思考」。

前天同事推薦我看一篇Reddit廢文,標題叫做「Italian Brainrot」。我想說又是什麼網路爛梗,結果一點開,看到一堆像是AI生成錯亂的動物,像是鯊魚穿鞋、卡布奇諾小姐,再配上一堆胡謅的提示詞,畫風崩壞到讓人忍不住多看幾眼。

說真的,我完全看不懂,但留言區笑翻天、愛心暴增,顯然是紅得不得了。我突然發現,一整代人攝取資訊的方式,正在變成一種奇怪的新常態:內容不用有意義,只要夠荒唐、夠密集,就能讓人上癮。

這種無意義的資訊過量已經不是娛樂了,它比較像是大腦版的速食,快速、便宜、無營養,卻讓人停不下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越吸收資訊越麻痺⋯懂思考的人越來越少

當大腦習慣了即時刺激、快節奏的資訊攝取方式,真正出現的問題,不只是注意力變短,而是思考能力會慢慢被洗掉。

就像每天吃糖會讓味覺麻痺,我們對資訊的敏感度也在退化。慢慢的,你不再想閱讀長文,不再思考邏輯,只剩下反射動作:看到就滑、標題聳動就信、結論簡單就複製貼上。

更慘的是,我們現在還有AI,這個看似幫你省事的工具,其實在默默加速「資訊蒸餾」的過程。

一層一層的總結、摘要、精簡,最後傳到你手上的,是一張像JPEG圖檔一樣的資訊——模糊、有形但缺乏細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們越習慣這種「濃縮型」資訊,就越失去處理原始資料、建構觀點的能力。然後,就會出現一個可怕的局面:只有極少數人還保有「慢思考」的能力,而大多數人則是被訓練成接收、無法分辨事件真偽的「資訊消費者」。

不是不想思考,是連工具和肌肉都退化了,只能選擇相信演算法推給你的那一份。

資訊這東西,原本應該是讓人自由的。但當大多數人只懂得接受、無力判斷的時候,資訊反而變成控制的手段。這不是什麼科幻劇情,而是你我現在的現實。

慢思考將成稀有技能!3個練習讓大腦慢下來

當這世界資訊量爆炸、節奏越來越快時,還願意慢下來、認真讀一篇長文、耐心釐清一個觀點的人,成為少數中的少數。

所以現在最重要的能力,不是你會不會用AI,也不是你能不能同時看3個螢幕。而是你能不能安靜的坐下來,不被打擾的讀、想、寫,把一個想法好好說清楚。

這聽起來像是什麼古老的技能,但正因為稀有,它會越來越值錢。

你可以從幾件事開始做:

  1. 刻意練習單一任務,哪怕只是專心看完一支10分鐘的深度影片。
  2. 對資訊保持懷疑態度,問「這是真的嗎?」、「誰說的?」、「他為什麼要這樣說?」。
  3. 把閱讀變成日常,不是滑過去,而是讀進去。讓大腦重新學會什麼叫做思考,而不是反射。

這是一場慢的選擇,但正是這種「慢」,才能讓我們在資訊洪流裡站得穩,走得遠。

選邊站吧,越早越好。未來很可能不是知識決定一切,而是你怎麼使用知識,決定你在哪一邊。

*本文獲「彼得的外商隨筆」授權轉載,原文:Italian brainrot 是什麼?意義不明,但是紅到不行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大腦
彼得的外商隨筆
彼得的外商隨筆
Peter Tu
展開箭頭

多年前投身服務業,經歷了飯店櫃檯、電商公司的小編及行銷,而後輾轉進入知名外商客服部門。目前擔任外商高階主管,旅居荷蘭。期望透過分享自身故事和經驗,幫助工作者找到自己的職涯方向,並實現理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