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為何Z世代年輕人不負責?外商主管看真相:不是世代差異,是分工就出問題⋯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為何Z世代年輕人不負責?外商主管看真相:不是世代差異,是分工就出問題⋯

為何Z世代年輕人不負責?外商主管看真相:不是世代差異,是分工就出問題⋯
你常覺得年輕員工愛推事情、不肯多做嗎?或許是責任分配出了問題!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撰文者:Peter Tu
摘要
  1. 在職場上,管理者多期待員工多扛責,遇上要求「付出應獲得同等回報」的年輕人,很容易出現「年輕人吃不了苦」的想法。
  2. 若是能再任務啟動時,先將責任歸屬分配清楚,就能避免事情沒人願意負責的狀況。
  3. 管理者可善用RACI框架,將工作角色分為執行者、最終負責人、諮詢對象和知情者,建立起每個人的責任界線。

一個台灣人如何在跨國公司,7年內連續升遷7級?Peter Tu從一個約聘員工,一步步升遷,成為管理跨時區員工的主管,他是如何做到的?他將透過一系列文章,拆解升遷的必備技能!

有一次我和一位創業多年的老闆聊天,他忽然語重心長的說:「唉,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都不吃苦了呢?」他的語氣有點無奈,也有點責怪。

他接著抱怨說,公司裡好幾位年輕員工薪水不低,卻總是推事情、不肯多做,讓他覺得現代人都不想扛責任。

我聽了笑笑說,其實不是這樣。這一代年輕人不是不願意負責,而是更清楚責任該有合理的交換條件。「你看,現在網路上什麼都查得到。別人做同樣的職位、負相同的責任,他們不是不願意扛,而是希望多扛一點的同時,也有相符的授權或薪酬。」我這樣解釋給他聽。他有點愣住,好像第一次有人和他這樣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我和另一位同事聊天時,他不滿自己常常做超出職責範圍的事,但老闆卻完全沒加薪也沒稱讚。我問他:「怎麼不讓該負責的人去處理就好?」他愣了一下說:「那是要交給老闆處理嗎?」

這句話讓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在不同位階的人,對「負責」的認知會差這麼多?也許,問題的根源不在於願不願意,而在於我們沒有一套共識來定義誰該對什麼負責。

責任界線模糊的背後原因

當我們說「你要負責」這句話時,很多人其實並不知道「責任」具體來說是什麼,也不清楚「該由誰負」才合理。

現在,職場資訊越來越透明,員工透過網路、社群,很容易比較出相同職級的人該負哪些責任,於是對「合理的責任界線」也有了更強的意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組織內部卻常常沒有同步更新這些責任劃分,主管常希望員工多扛一點,員工也會疑惑這真的該由他負責嗎?這樣的認知落差源自於兩個盲點:

  1. 員工不知道怎麼卸責:不是推卸責任,而是缺乏把「不屬於自己」的事、交還給正確對象的溝通方式,只好默默撐著。
  2. 主管不懂怎麼分責:主管習慣用情緒或經驗分配工作,卻沒有建立可預測的責任制度。長久下來,大家都越來越忙、越來越累,但沒人知道該怎麼協作得更好。

市面上流傳的「當責階梯」看似提供了一套心態成長模型,實際上卻很容易淪為道德綁架。

「你應該自己想辦法解決」、「別再抱怨,先問你能做什麼」,這些話也許有用,但忽略兩個重要變數:

  1. 不同職級,本就該負不同層次的責任。
  2. 事情有時間軸,在不同階段可能需要不同的人接手。

這些現實若不處理清楚,再調整心態也是白搭。

善用工具找回清晰責任分工

要解決責任混亂的問題,靠熱情與自我意識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清楚的分工工具,其中一個實用又簡單的框架就是RACI:

  • 執行者(Responsible)。
  • 最終負責人(Accountable)。
  • 諮詢對象(Consulted)。
  • 知情者(Informed)。

這個方法的核心精神是:每一項任務只能有一個最終負責人,也就是要對結果負責的人,而其他人各自扮演不同支援角色,這樣責任才不會散掉或重疊。

實際操作時,你可以這樣做:

  1. 將所有待辦事項列成表格,按照專案的時間軸排列。
  2. 橫向列出所有利害關係人,從最直接的專案成員排到較遠的間接影響者。
  3. 針對每一項任務,明確標記每人該負的責任。

RACI
(圖表製作者:商周編輯處(資料來源:Peter Tu))

一眼望去,責任與資訊流通就能一目瞭然,大家自然知道出問題時該找誰,也較不會出現「我以為你會處理」的狀況。

當責的關鍵不是多做,是做到剛剛好

很多人以為當責就是「把所有事都扛起來」,但真正成熟的當責,是「知道哪些該扛、哪些該放」。

在資訊透明、角色多元的職場中,不該再用「忠誠」期待員工默默承擔一切,而應該建立一套公平、清晰的責任劃分制度。

主管不只是給任務的人,更是劃出邊界、協調角色的人。員工也不是被動等待的人,而是該積極、勇敢的說:「這不是我該處理的,應該找對的人處理。」

RACI表裡只會有一個最終負責人正是在提醒我們:若每件事都有許多人負責,最後其實沒有人會真正負責。

我們該學會的,不是多做,而是把事情做到剛剛好:不過度涉入,也不過度抽離;不代人扛責,也不卸責於人。唯有這樣,責任才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健康而有效的合作模式。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責任 負責 當責 Z世代
彼得的外商隨筆
彼得的外商隨筆
Peter Tu
展開箭頭

多年前投身服務業,經歷了飯店櫃檯、電商公司的小編及行銷,而後輾轉進入知名外商客服部門。目前擔任外商高階主管,旅居荷蘭。期望透過分享自身故事和經驗,幫助工作者找到自己的職涯方向,並實現理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