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學業、課外活動都競爭,「職業化童年」現象蔓延⋯8成家長想擺脫卻深陷其中
- 現代青少年有著「職業化的童年」,在學業、體育等方面都承受極大的競爭壓力,缺乏休息和自主選擇的機會。
- 研究顯示,就讀明星學校的「高危險」學生群體,反而比一般同儕有更嚴重的適應問題,容易感到空虛、焦慮和憂鬱。
- 美國的全國性調查發現,87%家長希望減輕孩子壓力,但73%認為進名校是獲得幸福的關鍵,反映出教養觀念的矛盾。
寫這本書的某一次前期訪談,我遇到了莫莉。她是一名住在華盛頓州的高二生。一開始她就告訴我,許多參加大學先修課程的同學,要麼是用功到凌晨3點才上床睡覺,要麼是在凌晨3點就起床惡補各科的學習內容。
莫莉不好意思的承認,她不是一個夜貓子。她告訴我,大多數的晚上她都在「午夜左右」就上床睡覺了;有時候,她也會在凌晨5點左右起床,以便在考試前複習或者為報告作最後的潤飾。
當我問她,作為一名校隊運動員,她是如何在僅有5小時睡眠的情況下保持體力,莫莉拉緊了她的高馬尾辮,用毫無諷刺意味的口氣回答我:「那些日子裡,我都是閉著眼跑操場。」
3年後,那場訪談仍然在我心中揮之不去。那個影像——閉著眼睛繞圈奔跑的世代, 是對當下許多青少年不是在教室、就是在運動場,要不然就是在房間裡挑燈夜戰的新常態生活,展示了一個令人震撼卻貼切的比喻。
在類似茉莉居住的社區裡,過去幾十年間已經形成了職業化的童年:孩子生命中的每一分鐘,似乎都想盡辦法把他們的潛力逼到極致。學業、體育和課外活動變得越來越競爭、越來越下重本,也越來越多是由成人所主導。
這些孩子在一條為他們劃定的路線上不停的奔跑,沒有足夠的休息,也沒有機會決定這是不是他們想要參加的比賽。
追求成就的壓力,孩童成為高危險群體
數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研究不幸的童年經歷,例如生活在貧困或社區暴力中,會對兒童的健康和福祉增加怎樣的風險。
2019年,美國一些頂尖的發展科學專家發表的一份國家報告,把兒童列入全國最具「高危險」的年輕族群之中。
報告指出,就讀於所謂「明星學校」(一般來說是具有高標準化考試成績、具競爭力的公私立學校)的學生「有較嚴重的適應問題,這可能與長期普遍要求在學業成績和課外活動都必須出類拔萃的壓力有關」 。
過去10年裡,我一直在撰文報導現代家庭生活的相關議題。我為《華盛頓郵報》 寫了一篇文章,談到了越來越多的研究在探討追求成就的壓力,及這個新發現的「高危險」群體。
這篇文章很快就廣為流傳。陌生人透過我的網站找到我,想要了解更多的相關資訊;朋友也寄電子郵件給我,告訴我這篇文章張貼在他們學校的穿堂, 或者學校通訊裡出現這篇文章的連結。
家長互相轉發,老師、校長和教練也是如此。突然間,我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場迫切的討論之中。
擁有一切機會的學霸,反而更空虛、焦慮、憂鬱
這場討論從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以心理學家瑪德琳·勒文(Madeline Levine)2006年的開創性著作《特權的代價》(The Price of Privilege)為起點;勒文談到了她在執業過程中治療過的那些高成就青少年,內心所感受到的空虛、焦慮和憂鬱。
現在,有數據支持勒文的經驗了。這個深刻卻令人不安的悖論不容忽視:從統計數據上來看,那些擁有一切機會的學生,以具體標準衡量幸福感時,評測結果反而可能比他們中產階級的同儕更糟。
擔心學霸的幸福感,可能有點尷尬甚至荒謬。畢竟,他們大多數來自不必擔心住房問題或醫療負擔的家庭,因此有能力花錢來緩解他們的問題。這些家庭真的需要我們的關注嗎?這個世界上還有那麼多苦難,美國社經地位前20%的兒童所面臨的困境,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毫無疑問的,那些生活貧困且面臨飢餓、暴力和歧視的青少年,比起他們就讀明星學校的同齡人,更有可能面臨逆境。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但正如學者桑妮雅·盧塔(Suniya Luthar)在我提出這些問題時所說的:「沒有人能把痛苦放在天平上比較——痛苦的孩子就是痛苦的孩子,而且他們都無從選擇自己的處境。」
孩子成功的定義已有了變化,而這種變化是在童年承受強烈痛苦之下所發生的,並且直接促成了這種改變。我們會發現,自己正處在一場真正的國家危機:我們的年輕人出現了壓力、焦慮和憂鬱的毀滅性大流行。
希望孩子不要有壓力,卻對孩子學業成就很焦慮
美國聯邦公共衞生署長維偉克·莫西博士(Dr. Vivek Murthy)在2021年發布了一份罕見的公共衛生警告:「最近針對年輕族群進行的全國性調查顯示, 某些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出現了驚人的攀升——2019年,有3分之1的高中生和一半的女學生表示,他們持續感到悲傷或絕望,整體而言,比2009年增加了40%。」
莫西指出,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從他們的基因、人際關係, 再擴展到更大的社會力量,例如媒體和流行文化中的訊息。這些都可能「侵蝕他們的自我價值感,告訴他們:他們不夠好看、不夠受歡迎、不夠聰明,或者不夠有錢。」
身為記者和3個青少年的母親,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更深入的去了解這個問題。2020年初,我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一位研究人員的幫助下,做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全國親職教養調查,藉此來了解孩子和父母所感受到的壓力及原因。
這項調查觸動了大眾的神經, 在親職教養網站和臉書上不斷出現新的討論。短短幾天內,全國就有六千多位家長填寫了這份調查。
「成就壓力」不僅僅是個別社區特有的問題;它正影響著全國各地的家庭。父母渴望能分享他們的經歷,他們感謝我提供了這個機會,讓大家可以公開討論這個每個人都感受到、但沒有人說出來的問題。
這項調查詢問了家長對以下說法的認同程度:
- 在我的社區裡,父母普遍認為進入一所知名大學,是日後獲得幸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有73%的家長同意
- 別人認為我的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功,歸功於我的教養方式。→有83%的家長同意
- 我多希望我的孩子現在的童年可以不要有那麼多壓力。→有87%的家長同意
在接下來的3年裡,我走遍全國。我訪談過的家長幾乎都是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專業人士;除此之外,本書中的家庭也非常多元:他們來自於不同的族裔,有些是異性戀,有些是同性戀;他們裡面有自由派,也有保守派人士,有單親爸爸,也有全職媽媽;有的來自城市,有的來自於郊區和農村;職業也包括了老師、護士、律師、家長會長、銀行家和心理學家。
儘管他們的背景都不一樣, 但這些家庭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在複雜的成就世界中前進。
最後,我開始尋找在現代成就文化的壓力下仍然茁壯成長的孩子:他們在生活中有哪些緩衝來應對壓力?他們展現出什麼樣的心態和行為?他們的父母在家裡主要關心什麼? 學校對他們來說是什麼樣子?這些健康的成功者之中,有沒有什麼共同點?我進行了各種訪談。
這場調查研究浮現出的事實讓我膽顫心驚:我們的孩子開始相信, 自己的價值取決於各種表現—個人的學業成績、社群媒體的粉絲數量、就讀大學的名氣, 而不是因為內在核心中真正的自己。
他們認為,只有獲取成功的時候,才會被生活中的大人、同儕和更大的社群所重視。
*本文摘自漫遊者文化《懸崖邊的學霸》
《懸崖邊的學霸:為什麼好學生會崩壞?美國6000個菁英家庭的第一手調查,幫助身處競爭壓力的孩子保有韌性與幸福力》
作者:珍妮佛·華萊士(Jennifer Wallace)
譯者:謝宜暉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24/11/11
作者簡介
珍妮佛·華萊士(Jennifer Wallace)
美國獲獎記者和社會評論員,報導主題涵蓋教養和生活風格趨勢。她經常為《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撰稿,並定期出現在電視上討論她的文章和其他新聞話題。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