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頻踩追稅坑,星巴克到台商為何不自覺陷「賭徒盲點」?
「假如你公司被台灣國稅局要求補稅,開始打行政訴訟,你認為有幾成機會,可以少補一點稅?假設五千萬,只要能少繳五百萬就好?」這是商周CEO50課堂上邀請的專家、KPMG台灣所稅務部營運長陳彩凰拋出的提問,答案是「十賭九輸」,「你有逾9成機率敗訴,只能乖乖繳稅!」
陳彩凰強調,在公司稅角度,砸下公司大量資源、長時間去做行政訴訟,這不是理性的商業決策,最好的,就是事前預防。「投資前,就先想好應對稅局的『投資故事』。」
在商周CEO 50的課堂上,這次討論的是愈來愈嚴格、愈難有灰色地帶的稅務題,過去常見的避稅方法,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有道德甚至刑事風險的逃稅。
例如,過去企業避稅,將獲利放在低稅負國家,是常見避稅手法。如台商三角貿易把較多利潤留在稅負較低的香港、新加坡合法避稅,行之有年。稅官出身的陳彩凰特別提醒,避稅的第一個雷區:避稅布局不能單用企業角度下決策,要加入稅官角度換位思考。因為稅局是用上帝視角來看,資訊是全面的,而企業是從凡人視推論稅局會不會查,是很危險的。
什麼是上帝視角?
近年來,為了要減少資訊不對稱,現在全球稅局聯合起來打群架,資訊交換很迅速。當你在A國申報過的資料,不要以為B國不知道。陳彩凰就舉一個台商例子說,當他們在某個太平洋上島國成立的公司被要求補稅,沒隔多久,他們在另一國有設立公司的稅局,也開調查通知來了。
而且,過去企業避稅布局認為符合每一個投資架構中的所在地法規就好,但在稅也變成地球村的現在,五個合法的避稅布局加起來,當最後有效稅率過低,可能就有逃稅嫌疑。
例如蘋果透過投資架構避稅,2014年企業所得稅有效稅率0.005%,KPMG執行副總經理林嘉彥打趣說,台灣企業能賺一塊錢,被課一次稅,做到「不被重複課稅」就很棒了。但跨國企業是「重複不課稅」,做很多細膩規劃,到哪幾乎都不用繳稅。
只不過,這也成為查稅重點,蘋果最近就被判決,必須向愛爾蘭政府補繳130億歐元,相當於超過新台幣4660億元的天價稅金。
林嘉彥提醒,這是避稅第二個雷區:企業有效稅率不是越低越好!
雖然稅率沒有一個「公訂價」,各企業不同,但有一個參考值,也就是全球最低稅負推出,設立了全球最低稅率15%,跨國企業若有效稅率低於該標準,需繳納補充稅。所以,當你在某國繳的有效稅率,低於十五%,你就要有警覺。
稅法坑是老掉牙的議題,但為何跨國大企業到小台商至今仍頻踩坑?商周採訪多位稅務專家都得到同樣結論:「大家都有賭徒心態,認為查不到我!」
稅務問題有連鎖反應,曾有台商單次被追稅金額,就相當於單季獲利,一旦補稅,馬上反映在財報,拖累EPS、股價,面臨股東質詢;若不補稅打行政訴訟,投入的金錢、人力、時間都是高額成本,一旦被認定是逃稅,更會重傷企業品牌、形象。
「稅務爭議只要發生一次,能讓企業痛10年!」林嘉彥說。面對只有一成勝率的稅務爭議風險,你是做好準備?還是仍抱著賭徒心態?
《商業周刊》累積30多年採訪經驗,薈萃10,000實戰個案,打造全台獨創的〈商周CEO學院〉——集結兩岸隱形冠軍、商周報導人物在此交流,客座教授群傳授經驗與心法,結合理論與實戰,培養更多企業領導人,做個打勝仗的CEO。想了解更多學程?歡迎來到商周CEO學院粉專了解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bwlearning
商周CEO學院官網:https://bwlearning.businessweekly.com.tw/ceo-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