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台灣人在日本工作的職場觀察:日本人個個開了天眼,話不用說出口就懂
- 作者剛到日本工作時,日本職場的應酬文化讓他難以習慣,甚至假日也得陪客戶打高爾夫球、泡湯,付出大量時間,還時常只換得微小的進展。
- 不過最令他困擾的,其實是職場上大家不說出口、期待你自己能懂的潛規則,這讓他吃了不少苦頭。
▍作者簡介:Jeff C.,台大畢業後,曾就讀耶魯大學、巴黎高等商學院等北美、歐洲頂尖學府,十年間經歷了在法國、日本、香港、美國金融業的工作洗禮,感受到不同教育方式及文化差異的震撼。
我剛到日本時,常覺得錢燒得非常快,除了日本稅很重,每月政府都會預扣一大堆例如國民年金的稅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幾乎每隔幾晚都要應酬。
日本職場的晚間應酬文化
更令人心臟噴血的是,一般公司可能是去居酒屋,但在投資銀行工作,因為大家都是在銀行裡薪水最高的銀行家(Banker)還有交易員(Trader),所以選的店幾乎都是高級的私人俱樂部。
結帳的時候看到帳單,都會出現一些臉歪掉、瞳孔放大的生理反應,內心一陣驚慌,覺得自己是錯過了什麼嗎?剛剛是有鬼月特別的隱形酒店小姐坐檯嗎?怎麼能貴成這樣?
然而,還是只能面不改色的把錢給付了。每次的結帳都是訓練,讓自己未來就算突然中風,也可以把歪掉的嘴立刻扯回原位。副作用是應酬後幾天上班會面無表情、臉非常僵,只能說餘悸猶存,需要幾天才能恢復。
尤其是日本在泡沫經濟後,公司預算大減,已經非常少公司會補助晚上應酬後的計程車費,如果不想每次都花幾萬日圓搭計程車回家,就得趕上最後一班電車。
晚上12點的車站,人潮比想像的更多,燈也比想像的更明亮,最滑稽的場面就是醉到已走不直,搖搖晃晃的在車站內橫衝直撞的中年男子,和跟在旁邊試圖攙扶並引導中年人走向列車站台的年輕人。
假日還得陪客戶打高爾夫球、泡湯
而除了晚上的應酬外,日本身為應酬大國,假日往往也不會讓員工好好休息,每個週末都要陪客戶去打去打高爾夫球。
除了全程要在客戶打好球時將他誇成日本老虎伍茲,並在打壞球時演一齣今天場地很怪,自己也深受影響的全套戲碼外,還要陪客戶泡湯,因為日本人認為只有透過「袒誠」相見,才能毫無保留的完全信任對方。
在陪玩、陪吃、陪洗澡,一條龍式服務客戶一整天後,回到家很可能只會得到「同意看看我們的提案」這種微小的進展,離正式簽約,大概還差20次的「袒誠」相見。只能說日本人非常謹慎,合作前要先確認我身上的痣是否帶財。
但在日本工作,最讓人困擾的不是應酬,而是日本職場有很多「我不說清楚,但你必須懂」的潛規則。
在日本工作的最大難關:不說出口就要懂的「小默契」
沒人在管你是外國人,根本不懂日本人之間的小默契,沒接收到就開始無理取鬧,彷彿你在跟對方交往,各種「我不想告訴你發生什麼事,但如果你真的用心,就會知道我為什麼在生氣,不知道就是不關心我」,一氣呵成的各種發神經。
如果是同事也就算了,裝死或強勢一點,擺出「老子就沒在管別人內心戲演到哪,不說清楚我就是聽不懂」,對方也不能拿你怎樣。但老闆無理取鬧就只能去廟裡開天眼,經常完全搞不懂對方要表達什麼,令人崩潰。
視訊會議中,坐斜對面的老闆突然看向你,對你眨了兩眼,你必須要立刻解讀出,除了高血壓、中風導致顏面神經麻痺外的其他各種可能。以為是叫你要發言搶回會議主導權,其實是叫你按下靜音,跟他解釋剛剛對方提到的專有名詞。如果沒接收到他奇異的腦波,會議結束後就鬧脾氣。
我只想請問,跨國會議有哪國人會像日本人一般狀況外?大家都是想控制會議走向,誰會想到一邊開會,還要一邊教老闆英文?
有些指示確實不講明白,我也能懂。比如說招待客戶的品酒會,主管在客戶面前問我喜歡喝什麼紅酒,我也不會以為他想要我大分析勃根地、波爾多紅酒哪個好,立刻就知道他要我選兩杯酒拿給客戶喝。
但除此以外,主管心裡的九拐十八彎我真的不想懂,與上司心靈契合度百分百的概念,除了令人有些反胃外,我沒有其他想法。
不過,日本社會似乎就是依賴著這種不挑明的默契運作著。
待久了發現,日本社會不把話說盡的默契,給人奇異的安定感
記得在眾議院工作,每次要辦活動時,都要把入場券寄給選區裡的選民。奇怪的是,雖然活動都所費不貲,但寄出去的入場券上面都會被前輩要求蓋上「招待券」的章。剛開始我都會想,議員也太有錢了吧?每次都這麼大手筆。
銀行雖然也會花千萬日幣辦活動招待客戶,但請的至少都是關係好的重要客戶,議員完全是無差別狂寄,不禁疑問,日本政治人物的活動經費到底有多少?簡直高出天際。
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問了前輩:「我們這些活動都不收費,一直辦活動,不會花很多錢嗎?」
前輩愣了一下,回答:「活動是很花錢,但我們沒有不收費啊。」
「上面不是都印有招待券嗎?」我追問。
「雖然上面有印招待券,但大家還是都會付錢喔!」前輩娓娓道來,至少政治相關活動,就算民眾拿到免費的招待券,到了現場還是都會付錢,尤其當還有提供buffet的時候。
「這種不用明講大家就知道的默契,在日文叫做『阿吽の呼吸』,當然也可能有人會拿招待券不付錢,但都是很少數,多數人都會付錢,甚至還會多付。」前輩總結完,還問了句:「難道台灣不是這樣嗎?」
我露出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日本人大概無法想像台灣人參加婚禮,包1200元帶幾個人出席,邊吃還邊打包的盛況。
不過,說老實話,這世界除了日本人,有人能自然理解這種「我給你招待券,但不明說要付錢,因為這樣很失禮。但來了不給錢,還大吃大喝,就太不要臉了!」的複雜訊息嗎?
日本人的內心活動真是摩斯密碼3短3長3短,沒學過無法參透。
然而,了解之後會發現,日本文化包括日本職場,給人一種奇異的安定感,因為總是要把事情說得明明白白,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不用把話說盡,別人就懂,其實是每個人多少都有的渴望。
潛伏在語言之下的規則,像細線一般牽引著日本人走在一條整齊畫一的道路上,而自己也不抵抗,順從的被這些細線拉著。這種不用出力就能往前走的感覺,想想,其實挺好的。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
《離開舒適圈之後,抵達成熟之前:一場奇幻的海外職場大冒險》
作者:Jeff C.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4/04/23
作者簡介
Jeff C.
台大畢業後,曾就讀耶魯大學、巴黎高等商學院等北美、歐洲頂尖學府,十年間經歷了在法國、日本、香港、美國金融業的工作洗禮,感受到不同教育方式及文化差異的震撼。此外,從猶如置身野外叢林的職場探索中,他也獲得了適用於複雜人生的啟發。
粉絲團:請搜尋「Bonjour我的巴黎情人」。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