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自我介紹該知道的事:想要成功,你需要這樣描述自己
- 研究發現,大眾更傾向讚美天賦,而忽視那些經過努力奮鬥而取得的成就。這種偏好可能來自對原始狀態的喜好,即越接近天然狀態的成就越受尊重。
- 因此,在自我介紹或建立形象時,可以適當的強調自己的天賦,這或許比講自己的辛勤努力來得更受歡迎。這點在社交媒體、個人品牌建立等情境中特別顯著。
- 但專家也提醒,要因地制宜,而非純然的強調天賦,應在展現、介紹自己時,提供細緻、多方面的描述,避免給人傲慢或難以合作的印象。
「他的舞姿也太美了吧!」、「為什麼她創作的歌曲,總是那麼動人?」許多人喜歡在社群媒體上瀏覽、閱讀、甚至留言讚美內容創作者,特別是天賦異稟的舞者、歌手和藝術家。
而另一群社群媒體上的KOL,他們一樣花時間鑽研演算法、社群數據、寫作技巧,卻沒有獲得相等的讚美,彷彿他們的努力與付出不被重視。
他們之間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一份2016年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的研究,或許能替你解惑。
有天賦的人,比後天奮鬥者更易被青睞
該研究發現,大眾往往更青睞那些有天賦的人,而不是靠後天努力的奮鬥者。所謂的天賦者,才能是與生俱來;而奮鬥者代表的是通過努力,以習得相關技能的人。就像是人們會讚嘆天然美女,卻對整形的人造美有所疑慮一樣。
研究是如何進行?現任威斯康辛大學商學院管理與人資學系副教授蔡佳蓉(Chia-Jung Tsay)對參與實驗的人們,提供了兩篇鋼琴家的傳記,一篇傳記描述了一位鋼琴天才,強調其天賦;另一位則敘述了一位努力家,強調其成為鋼琴家的努力過程。
接著,研究人員向受試者分別播放了第一位天才與第二位努力家的演奏錄音——事實上是「同一位」鋼琴家演奏的錄音片段。
既然是同一位鋼琴家的演奏,理論上應該得到同樣的分數。然而,結果卻發現,天才鋼琴家得到更高的分數。當研究者把鋼琴家的身份,換成了創業家,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果。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群受試者在自評階段時,聲稱他們重視的價值,是努力工作而不是天賦。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如想像的,重視「後天的努力」。
哪一種自我介紹,更容易取得好感?
請靜下心來感受一下,以下哪一位平面設計師的介紹,會讓你更想與他合作?
選項一:「在成長過程中,我不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或精通技術的人,但我在大學時花了兩倍的時間練習,這就是我超越同齡人的原因。」
研究表明,如果有人用以下方式描述自己,別人的評價會更勝一籌。
選項二:「我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我能快速掌握設計工作的訣竅。然後我上了大學,投入的時間比所有同齡人都多,兩者的結合,是我成為行業領導者的原因。」
根據研究的結果,選項二的介紹會贏得更多人的青睞。因此,若有機會介紹自己時,比起強調自己的努力奮鬥史,不如在開頭就提及自己擁有天賦。
如果你也想更快贏得客戶或觀眾的好感,或許下一次,你應該這樣介紹自己。
不過蔡佳蓉也提醒,人們應該要抗拒自己「對天才的偏好」,影響建立人脈、或挑選人才時做出的決定。
每當有人向你自我介紹時,請意識到關於「天賦、天分」相關的描述,因為一個人如何變得擅長某件事並不重要,「他們是否真的熟練」才是最重要的。
最好的自我介紹該怎麼做?
而《紐約客》暢銷科普作家,提出「一萬小時練習法則」的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也有過類似的觀察。他發現消費者認為,產品越接近其原始狀態,改變越少就越可取,例如崇尚天然原料。
根據這種邏輯,他提出,天才更接近天然,而努力家基本上卻是違背了他們的「天然狀態」,必須努力工作才能取得成功,讓他們的成就不那麼受到崇敬。
然而,並非所有情境都適合強調天賦。例如在面試時,我們希望能夠展現團隊合作的特質,若一味凸顯自己的天才,可能會顯得傲慢難合作、不服從命令。
專家建議,比較好的方式是,更細緻描述我們的成功,不只提出單一因素。例如求職時,我們可以提出需要額外努力的領域,同時列出自己的先天優勢,充分的展現過去成功的要素,為自己贏得尊重。
核稿編輯:吳和懋
責任編輯:林易萱
除了每個星期四,熱騰騰準時上架的《商業周刊》以外,「商周頭條」將提供你來自商周記者第一線的採訪觀察、更即時的時事話題分析,與更深度的觀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