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教育趨勢
從小當第一,不代表能活得自在!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會是成績
- 近日,社群上有一篇談論「小學生家長對於孩子學習狀況很焦慮」的文章引起熱烈討論。由於家長期望孩子有好表現,投注越來越多資源、越來越鑽牛角尖。
- 最近中國有一位神童的故事,引起很多人討論與關注。16歲就念博士的神童張炘煬,長大後沒有固定工作,父母時不時要匯款接濟他。
- 本文作者王文仁提出3個建議供有學齡孩子的父母參考: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會是成績;過去的成功模式,不代表現在可以複製;學習要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長。
▌本文作者王文仁為虎尾科技大學語言中心教授。
這幾天,臉書粉專「竹軒的親子理財筆記」有一篇談小學生家長焦慮問題的文章相當火紅。他觀察到,每年差不多11月的時候,許多家長會去朝聖臉書社團「小一聯盟」、家長們比較小一孩子成績。因為這個時間點,剛好是小朋友上小學後(學齡後)第一次考試。
有些父母把這當作是幼兒園幾年投資的一次驗收,尤其是那些讓孩子讀私幼、投入大量資源的家長,更心急的想知道,自己的錢是否白花。
竹軒把這樣的行為稱為「內捲化」(involution)與「內捲過密」。從體制教育上來看,他指的是:「孩子投入許多精力與成本後,卻不能獲得更多回報的狀態,結果只能鑽牛角尖。」
這也就是我常說的「大家都站著」理論。在球場上,一旦有人站起來看棒球、看得比別人清楚,慢慢的,所有人都會站起來看棒球,但最後再也沒人看得比其他人清楚,而且大家都被罰站了。
從高教現場的角度來看,當人人都可以上大學後,大學考試的競爭並沒有因此減輕,反而變得更加激烈。為了出頭,人人都想考進更好的學校。
2019年有一則新聞指出,教改之後,台大學生幾乎有5成以上來自雙北,8成4以上來自六都;2020年有網友發現,台大學生中台北市大安區就占了6%,而且家境都是屬於中上水準。
在這些人當中,我相信有不少家庭,就是從小一甚至是幼兒園,就開始了漫長的競爭之路。他們比的是誰更早開始、誰投注了更多的資源,這也就出現了竹軒講的幾個現象:
- 因為不能輸,所以必須提前學習,讓孩子「贏在起跑點」。
- 大家都投入大量資源的結果,對於預期成果的要求,比過去高、競爭比教改前更激烈,多元學習變成多元競爭。
- 讀書、學習的重點,不再是獲取新知,或增進思維與思辨能力,而是獲取好成績、進入好學校。
最近中國有一位神童的故事,引起很多人討論與關注。張炘煬從小就對數學有非凡才能,10歲就讀大學、考上天津工程師範學院,13歲考上研究所、16歲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應用數學博士生。但現在的他,沒有固定工作,每2、3個月,父母會匯台幣4萬多的生活費。昔日風光的神童變成躺平啃老族,正是揠苗助長與想主導孩子人生的結果。
竹軒在文章的最後,建議父母要充實自身學問,不是在網路上看幾篇文章,就依樣畫葫蘆。親情永遠比成績分數重要,如果父母不那麼看重成績,孩子的壓力自然會減輕許多。
我在這裡,進一步提出幾點建議:
1.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是性格
我曾為文介紹黑幼龍老師的《不管孩子比管孩子還難》一書,點出傳統的打罵教育總是以養出聽話的「乖小孩」為目標,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容易讓孩子失去自信與自我,因為在形塑自我的過程中,就已經被揠苗助長。
要不,就是過度的壓抑,在青春期開始大反彈,變得異常叛逆、疏遠家庭。另一種極端,是現代的直昇機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依歸,過度的寵溺可能造就出事了只會依賴父母,甚至是啃老的孩子。
黑幼龍老師認為要「慢養」,不要太緊張,不要太急。父母要了解,決定孩子一生的是性格,而不是考試成績。
2.過去的成功模式,不代表現在可以複製
人很容易被過去或已經成功的模式或方法限制住。投入資源讓孩子想辦法考上好學校,從此可以獲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早就已經是過去的劇本。現在大學廣立,學歷嚴重貶值,再加上AI橫空而出,拿到好學歷早就不是就業或幸福人生的保證。
洪雪珍曾寫過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一位38歲的留美博士,回國後失業2年。媽媽心痛告白:「賣房讓他出國出國讀書,我錯了。」
3.學習的重點是素養,父母與孩子一同成長
在108課綱調整後,整體學習的重點從過去較強調知性的教育想像,轉變成素養教育,與以個人成長摸索為中心。
現在的孩子生長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年代,是「數位原住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跟環境下,我覺得可以去思考:在多元開放的社會裡,什麼樣子的教育,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面對未來?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談如何打造好的語文素養能力。
我認為,關鍵就在從小厚植好的閱讀素養與自學能力,在這個跨域的新媒體時代,好的閱讀習慣與自學力,對孩子們的影響是很深遠的。此外,課堂上的教學永遠有限,父母的一同陪伴與成長更為重要,如此也才能幫助孩子們,迎戰變化劇烈的未來。
*本文獲「文科教授的跨域國文學習筆記」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