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怎麼從無用會議脫身?每月平均開62場會的上班族,請學說「沒錯,而且⋯」
1.會議上,人為分兩種:一種人喜歡開會,另一種人腦袋沒壞。自2020年以來,美國人花在會議上的時間呈現每年8~10%的成長。
2.收到大型會議的通知,能閃要盡量閃,實在閃不掉至少要自我克制,不要在會議上加入無意義的冗言贅語。
3.會議或許是練習在職場上閉嘴的最好機會。在會議上開口之前先問自己一聲,我為什麼要說話;開口後,要盡快把球傳給下一個人。
會議上,人為分兩種:一種人喜歡開會,另一種人腦袋沒壞。目前占上風的是前者。
一項研究發現,上班族平均每個月要開62場會,且與會者中,有半數宣稱那些會是徹底的浪費時間,3成9的人承認在會議中打瞌睡。
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自2020年以來,美國人花在會議上的時間呈現每年8~10%的成長。一對一的會議在過去短短2年間成長了5倍,而且並非巧合的,每天平均工時也增加了1.4小時,美國人現在的週工時平均是44.6個小時。
練習避免不必要的會議
這簡直是瘋了。因此,會議或許是我們在職場上練習閉上嘴最好的機會。下面有幾招供大家參考:
1.會議能小則小
「會議的價值」與「與會者人數的平方」成反比。亞馬遜遵循的政策叫作「2個披薩原則」,意思是如果你需要2個以上的披薩才能餵飽會議中的每個人,那這場會議的人數就太多了。換算起來最多大概是十個人。
收到大型會議的開會通知,能閃要盡量閃,實在閃不掉至少要自我克制。不要在會議上加入無意義的冗言贅語,而且不要害怕早退。
「只要你顯然無法在會議上增添任何價值就立馬走人,或是登出連線。」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如此建議,「離開並不失禮。讓大家留下來浪費時間才叫失禮。」
2.會議能短則短
我們很多人都預設會議要半小時起跳,但理想的會議長度是15分鐘。在15分鐘的會議裡,9成1的人可以保持專注,一旦過了15分鐘,這個比率就會開始下降。
3.說「不」
你受邀赴會,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出席。拒絕人需要勇氣,但其實只需要一個理由就可以幫自己解套:「我忙翻了,但我之後會聽錄音。」
4.問自己所為何來
在會議上開口之前先問自己一聲,我為什麼要說話?
以下的問句可供你參考:
- 我這發言可以達成什麼目的?
- 起了這個頭,我有辦法延續對話嗎?
- 我有為某人的發問提供答案嗎?
- 我想說的話重要嗎?
- 現在是提起這事的時機跟地點嗎?
- 我是在表達意見還是在陳述事實?
- 這問題我有仔細思考過了嗎?
- 我有辦法言簡意賅嗎?
- 現在輪到我說話了嗎?
- 我是提出這個論點的合適人選嗎?抑或我應該鼓勵別人對此發言?
- 這話有別人已經說過了嗎?
- 我是不是為了說而說?
- 我是不是想在人前求表現?
- 這話沒人說,會有差別嗎?
能通過「所為何來」篩選的發言不會太多。也就是說,你會有很多時間在會議上一聲不吭。重點在於你不說話時,不要放空,也不要臭臉。
不論誰在發言都務必專心聽,投入對話,隨手筆記,面帶微笑,點頭附和。用身體語言與臉部表情讓人看到(並相信)你沒在恍神。
5.傳球要快
使用即興喜劇中的「沒錯,而且⋯⋯」技巧:一開口,先附和在你之前發言者的意見,加上你自己的看法,然後盡快把球傳給下一個人。
6.改用電子郵件
關於開會,最多人抱怨的是,那其實是一封電子郵件就可以解決的事情。真的有需要把一大堆人拉上Zoom只為取得一份文件的回饋,或為了讓他們更新一下現況嗎?
很多你需要說的話,其實都可以放進短短一封電子郵件內、或通訊軟體的一則群聊訊息中。
《閉嘴的藝術:以退為進的刻意沉默,讓你趨吉避凶,家庭與事業如沐春風》
作者:丹.萊昂斯(Dan Lyons)
譯者:鄭煥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08/01
作者簡介
丹.萊昂斯(Dan Lyons)
小說家、新聞記者兼編劇。HBO影集《矽谷群瞎傳》(Silicon Valley)編劇,也是歷來最紅部落格「賈伯斯的祕密日記」(The Secret Diary of Steve Jobs)作者。身為一名記者,他花了10年時間為《富比世》報導矽谷,幫《新聞週刊》跑科技線新聞,並供稿給《財星》、《紐約時報》、《連線》、《浮華世界》與《紐約客》等報刊。今後,在推廣沉默福音上,他打算能多大聲就多大聲,即便打臉自己的良心建議也在所不惜。著有《獨角獸與牠的產地》、《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等書。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