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口若懸河才能發揮影響力?丁菱娟:「沉默」也是一種有力武器
1.人們經常羨慕那些侃侃而談、舌燦蓮花的人,他們總能吸引別人目光,散發能量。背後原因在於「沉默」會讓人不知所措,而炒熱氣氛的人能趕走沉默帶來的尷尬。
2.在職場上,「沉默」是種強大的力量。尤其記者常常使用沉默的技巧,讓受訪者不自覺透露更多內容,或是更容易說錯話。
3.在社交場合中出現沉默的時刻,不是你的責任,不需要由你打開話題,消耗自己來取悅他人。做一個輕鬆自在的自己,就能融入群體。
在社交場合中,人們經常羨慕那些侃侃而談、舌燦蓮花的人,他們總能吸引別人目光,散發能量。或許是與生俱來的魅力,讓這些人輕鬆就能炒熱氣氛。
但事實是如此嗎?並不全然,畢竟擁有這能力的人是少數。許多人能有如此表現,是因為工作關係需要賣力演出,像是藝人、脫口秀演員或業務員。下班後,也不見得想再開口。
但為什麼我們總是特別羨幕可以炒熱氣氛的人?我發現「沉默」會讓人不知所措、感到窒息,導致很多人想避免沉默。尤其自己是聚會主角時,讓場子氣氛熱烈起來是一種責任。
侃侃而談的人不見得比保持沉默的人強大。有一種人非常健談,在聚會裡他們總是口沫橫飛,但大部份的話題是自我中心、吹噓自己的豐功偉業,或是話多沒重點,重複的事一直說。慢慢的你會發現這些話特別多的人,他的不安全感很容易被看穿;倒是話不多的人,當他說話時,你會特別專心聽他們說什麼。
沉默,是一種職場技巧
在職場上,「沉默」是種強大的力量。雖然沉默會讓人心慌,但沉默也會穿透人心。尤其在談判的時候,沉默會令對方茫然失措、誤判情勢;在對峙的時候,它會產生一種凝聚而不可動搖的神秘力量;在質疑的時候,沉默會讓對方說出不該說的話,聰明的人知道如何利用沉默,造成對方的壓力,以達成自己的目標。
演講若要讓台下觀眾注意聆聽,有一個又用的技巧——在重要的地方停頓幾秒。此時空氣會凝結,全場的人屏息以待你接著要說的話,這時候再緩緩說出口的話語,將十分有聚焦力。這就是善用沉默的技巧。
在媒體訓練當中,記者很會善用沉默的技巧,他們會運用沉默的空檔,讓受訪者越講越多。這是一種心理戰術,當你覺得對方談話停頓了,好像你有責任填補這讓人尷尬的空檔。於是你急著沒話找話講,就容易說錯話、說出不該說的話。記者就是運用這種心理戰術,逼迫你說更多,而從中找出破綻,得到他想要的內容、挖出更多資訊。
面對記者時,記者問了一個有爭議性或對你不利的問題,大部分的人可能急於爭辯或解釋。當你解釋完,發現記者沒有答話,留一個沉默的空檔,受訪者就會著急,心想記者可能沒有聽懂、或不同意你的話。因此你會更急切的想多加補充、解釋,就容易說出不該說的內容。
當別人用沉默來對付你,你也可以用沉默來回擊他,你沒有責任去填補他的空檔。話不在於多,在於鏗鏘有力、在於內容精確。有時沉默是一種武器,很有力量。
沒有人該為他人開心而消耗自己
我有一位朋友,有他在的場合絕對熱鬧,人人都喜歡他。原本我以為他幽默風趣,但幾年過後他變得很沉默。我們都覺得奇怪,一聊之下才知道,以前他每次聚會完都覺得很累。他不是很會聊天的人,但因為不想讓聚會冷場,自己好像有責任填補安靜的空檔。因此,他在聚會時總是想盡辦法搞笑,讓大家都開心。後來他覺得能量耗盡,想做回自己,現在的他不想再討好任何人、不想為了他人的開心而消耗自己。
能夠侃侃而談又能言之有物,是許多人想擁有的能力,這種善於表達又能激勵他人的人,是天生的領導人物。但若是還不具備這樣能力的時候,不需要急於表現、也別害怕冷場,那不是你的責任。
在一個熱絡的社交場合中,你可以積極的去和別人連結,也可以選擇沉默但保持禮貌。最重要的是,做一個輕鬆自在的自己,就能融入群體。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民勤
丁菱娟,影響力品牌學院創辦人。她是創業家,也是台灣品牌公關領域的先驅。
目前擔任台灣許多新創家的導師,喜歡和年輕人一起共學成長,鼓勵跨代共融,相互學習。近年又創立了「影響力品牌學院」,希望幫助台灣中小企業運用品牌和公關思維讓品牌被全世界看見。
2013年獲選「亞太區CMO創業類的女性領袖獎」。至今於網路媒體及雜誌都有固定專欄,砥礪職場年輕人擁有正確的工作態度與價值觀,也鼓勵熟年工作者活出自己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