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沒遇過的難題,為何前輩處理起來總是不慌不忙?5個領悟讓他成為老闆最倚重的人
1.在漫長的職涯中,若能夠把握機會,負責未有處理經驗的案子,將幫助自己培養拆解問題的重要能力。
2.即使是資深工作者,也會受限於經驗,遇到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這時向專家請教,會是最有效率的處理方式。
3.很多職場文章教我們做人要圓滑、考量事情要周全,遇到不滿意的事也該為和諧而隱忍。但這種行為不見得能換回別人的尊重,有些人反而一再挑戰自己的底線。
前陣子跟一位好朋友吃飯,他提到他現在在公司內擔任著很重要的角色,公司上下也覺得他很厲害,總能搞定很困難的問題。那些在別人眼中想不到解法的困境,在他眼中就像是個揮揮手就能解決的小問題。
他說:「這類問題我都處理過很多次了,會發生什麼問題我大致有底,但他們沒有處理過,所以覺得難。」
我也分享我的想法,我說:「很多人是第一次碰到這類的問題,或者是過去不曾嘗試過有效的方法,所以不知道該如何從錯誤走到正確。而你是在沒人指導的過程中,透過嘗試錯誤法(Try and error)摸索出來,火候自然不同。」
當我還是員工時,總覺得能有時間與空間,來處理這類高不確定性的問題是種幸運。雖然壓力很大,也很經常被檢視,甚至會被老闆修理,但往往也能學到很多。因為我有機會嘗試別人沒嘗試過的,學習那些連前輩都不見得會的東西。
職涯中有幾個重要的轉折點,讓我培養出一些重要的軟實力。
第一個轉折點:技術的邊界
剛出社會當工程師時,總覺得自己只要專注在解決問題,就能帶來好的結果。雖然產品的bug數量靠著我努力工作、努力加班,開始顯著的減少。我卻一直不能獲得其他部門或客戶的肯定,甚至被老闆笑稱是「不穩定+效能不好的產品」。
後來才知道,最關鍵的是做好源頭需求的管理,不論是堆疊技術債、滿足客戶需求、產品的技術架構,不能只視為技術開發問題,更該從源頭就被妥善管理好。有好的需求管理,才會有品質良好的產品。
不過管理需求並非只靠大聲疾呼,而是需要往需求端靠攏,瞭解真實的需求到底是什麼。客戶要什麼?老闆要什麼?業務單位要什麼?以及團隊要什麼?把這些搞懂,技術的價值才能真正發揮。
技術很有趣,但真正有價值的是解決問題。
第二個轉折:找真正的專家請教
在我剛開始擔任開發團隊Leader,即使我學習勤快,但因為經驗有限,曾經幾次遇到棘手的技術問題,有時花了1、2個月的時間也不見得能解決。
記得有次是處理網頁的效能問題,我將所有後端、網路層能解決的問題都盡可能解決了,但網頁載入的速度還是很慢。即使查了許多網路資料,能試的也試過了,始終找不到原因。
那時主管找了公司內一位開發過很多原生網路元件的前輩來協助,我跟對方描述了一下我們的狀況。他建議我可以往「前端元件的初始化」方向思考。
就這一句話,我當天下午就找到問題點,並在當天晚上就更新了一個能解決根本問題的版本。我花了1、2個月摸索的問題,對方10分鐘內就點出問題。不過我這1、2個月沒有白費,因為那段時間的研究,後來所有關於網頁效能的問題,我都能直接處理,我也成了公司內效能處理專家。
找實戰經驗豐富的專家請教,效率往往是最高的。但若能親自花時間研究,你才有機會成為專家。
第三個轉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在我有了前面2個領悟後,我開始對公司的分工與流程有更多興趣。在權限許可的情況下,我會去看各產品的文件,也對別的部門的KPI或工作流程很感興趣。
我想知道業務部門如何做好業務開發工作,所以花時間瞭解他們怎麼做名單管理跟業務培訓。但我想知道這樣做的好處與缺點,也想知道為什麼有好處,以及為什麼有缺點。
我知道產品開發團隊的工作流程,但我會想進一步知道為什麼流程會長這樣?為什麼這工具會這樣設計?為什麼產品的架構會長成這樣?為什麼產品策略會鎖定這個產業別?為什麼組織會如此分工?
我曾說過我可以很快的知道一家公司的運作邏輯,只要給我一小段時間,並提供給我一些我所需要的資源就夠了。主要的關鍵在於我會試著去瞭解它們背後的原因。不想接受一個過於表面的理由。
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在處理個案時,我會想知道這些個案背後的通則,也會想知道通則形成的歷史背景。
知道通則,能讓我理解流程與制度設計的思路;知道歷史背景,則讓我進一步明白當年的問題與當前的問題是否雷同,是否該與時俱進做出調整。
第四個轉折:搞懂職場的遊戲規則
經過幾次職位晉升後,我漸漸懂得職場晉升的遊戲規則,我只要貼著公司老闆重視的案子、理解老闆的需求、承擔壓力把問題搞定,就能擁有很好的發展機會。
我比別人知道如何找到高價值的任務,也比別人知道老闆需要什麼,還知道我的能力與工作態度在老闆眼中是有價值的,這正是我用來談判職位的籌碼。
被反覆檢視最多的案子,有時反而是個好案子。資源少,但老闆盯得緊的案子,不見得總是屎缺。看得懂這樣的局,讓我承接了很多別人不看好的任務。
雖然我很喜歡學習,也熱愛嘗試新的挑戰,但背後還是有些利益的成分。
也因為清楚這套遊戲規則,所以也能看懂老闆每個舉動背後的考量。有時老闆將一個人放到某個位置上時,不是因為這個人的能力最適合,而是將這個人放在這最讓他最安心。同樣的道理,如果老闆選擇不晉升一個能力很強的員工,也可能是因為他無法安心。
所以當我拒絕老闆的派任時,我會清楚知道自己會失去什麼。既然清楚,就不意外,也比較能坦然看待後面發生的一切。
第五個轉折:你得有些稜角
出社會的前幾年,我看過很多書或文章,教我做人要圓滑、考量事情要周全,在公司內觀察很多前輩也大多是如此。為了維持彼此的同事關係,心中即使對很多事情不滿意,也選擇隱而不說。
遇到別人延誤工作,在對方誠心道歉後,經常不了了之;會議中被無禮回應,對方表示自己只是心直口快後。為了不撕破臉,又要展現風度,所以得過且過;被亂傳八卦消息,被你戳破後說他是聽別人說的,你想著追究下去也沒有意思,選擇就此作罷。
年輕時,以為這叫懂得做人、社會化。但這種行為不見得能換回別人的尊重,有些人反而軟土深掘,一再挑戰自己的底線。
工作老是延誤,就別怪我每天催進度,也別怨我在跨部門會議上highlight你,我會合理、透明的將狀況告知給能帶給你壓力的人。
一次說話無禮是不小心,多次則是沒修養。我曾有一次笑著問對方,要不我先把你全家都罵過一頓,再來好好跟你道歉,看你能不能接受。如果你不能接受,那麼你這種事後道歉的方式,我也可以選擇不接受。
多數時刻,我會盡量協助同事完成他的工作任務,但我也會讓對方知道我做事的原則是什麼。如果大家都好好做事,我們絕對能相處愉快,我能幫上許多忙。但若要挑戰這些原則,那我們就事論事吧。
以前常有人問我:「我常說的上游思維,經常去幫其他人解決他們的問題,最後不會讓工作都跑到自己身上嗎?」
不會的,只要你把原則講清楚,讓對方知道這件事本是他們的責任範圍。這次我幫忙解決問題,接下來對方得接手回去做。如果我知道對方會賴皮,那我會在我介入處理前就將這問題highlight出來,讓對方知道他擺脫不了這個責任。
人的善意該有極限,不要把自己善意的能量用在錯的人身上。
從這段與朋友的交談中回想到年輕時在工作中5個很重要的領悟,隨筆分享給大家。
*本文獲「游舒帆Gipi」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致力用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語言的方式分享,更加入實際的商業案例探討,從產品、管理、人資等多方面進行商業、時事話題分析,帶你建立最實戰、最多元的商業思維。
游舒帆 Gipi
商業思維學院院長。技術起家,後深入管理、產品、運營等相關領域,擅長從商業本質解構問題。曾帶領300人團隊面對全球市場,現為多家互聯網、傳產、電商與教育平台長期合作顧問。現為箴亞管顧負責人,TGONetworks (高端技術領導者社群) 台北分會創會成員,《哈佛商業評論》、《經理人》、《專案經理》等數位雜誌媒體專欄作家,Gipi的粉絲團。
著作:
《商業思維 BUSINESS THINKING》
《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幾個解決商業挑戰的行動方案》
蔡伊芳 Evonne
商業思維學院產品經理。專業是財金、科技、行銷,現為商業思維學院產品課程主理人;有十餘年產品行銷與管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