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ChatGPT將取代文字工作者?未來文科生的「這項能力」不可缺

1.隨著ChatGPT、Midjourney等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都有突破性的表現,人文與藝術領域的工作受到威脅。
2.李開復說,人不能被AI所取代的地方有2個:創造力、愛與關懷。人有思考、溝通、情感等需求,人文學科學生擅長的,就是感知人的需求。
3.數位人文可以發展人文研究的工具,也能協助AI的發展,例如語意判斷、訓練斷句及斷詞等能力。
隨著ChatGPT、Midjourney等人工智慧在各個領域都有突破性的表現,向來被視為無法被取代的人文與藝術領域,也漸漸感受到威脅。尤其近來,從翻譯、寫作到繪畫都可以看到人工智慧的新可能,科技的快速發展可能對人文學科帶來哪些影響與改變?數位與人文的跨領域對話又該如何開始?
國外已經發展數十年的數位人文,指的是運用數位資源,透過資訊科技從事人文研究的新興研究方法。目前在台灣也累積了部分研究成果,例如:台灣大學數位人文研究中心已建置的四十多個大型數位人文脈絡分析系統;中研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運用GIS軟體結合大量的台灣地圖資料,建置的地圖系統,讓使用者可以清楚掌握台灣百年來的環境變遷。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劉雅芬指出,資訊時代來臨為研究方法帶來新改變,研究者在接觸新工具後,下一步可能會出現開發工具的新需求。但是開發費用很高,而且需要投入相當多溝通成本,跟資訊工程領域專業人士解釋需求。因此,有沒有可能由人文學者自行開發?
輔仁大學中文系自2020年開設「數位人文與專題實作」課程,邀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蔡宗翰講授人工智慧、程式語言等內容。劉雅芬說,這門課包括3階段:首先是了解程式語言;第二步是知道如何運用,並非了解技術,還得知道可以用程式做哪些應用;第三步是從使用者變成規劃者。
課堂最大的目標,是希望學生認識程式語言邏輯、了解資料庫的概念後,可以從自己學科的需求出發,寫出一個開發計畫案。有同學從自己交作業的痛點出發,希望做出協助分析文字部首的資料庫。她笑說,學生透過這個專案可以開始思考,要選擇什麼資料庫?介面需要哪些功能?
人文學科不當工程師,要當「引導」數位工具的人
劉雅芬笑說「我們沒有打算把同學培養成專業工程師。」但這是一個契機,如果接觸課程後,發現自己是被中文耽誤的資工專家,正好能開啟新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面對程式語言時代來臨,學習新的程式語言,也是幫自己增加專業能力。比起工程師開發出的系統,由人文研究者根據自己需求,提出的系統也會更貼近使用者。
「以前常說唸中文什麼都能,我也常常後面加一句,他也可能什麼都不能。」劉雅芬認為,最大的關鍵就在,是否具備嫁接不同專業的能力。過去,中文系畢業生的就業選項除了成為文字工作者,還有老師、公務員等相對穩定的工作。隨著時代與產業環境的變遷,傳統工作的選擇逐漸減少、AI將會取代相對簡單且重複性的工作。
但是,人文學科的核心並不會消失。
如同李開復所說,人不能被AI取代的地方有2個,一是創造力,二是愛與關懷。劉雅芬認為,人會有思考、溝通、情感等需求,人文學科學生擅長感知「人」的需求。透過挖掘人類心靈上的需求,結合技術層面,更能開發出符合大多數人需要的產品。像是開發教育軟體、影音內容的推薦等,或是市面上已經出現的文學地景APP,讓使用者在旅遊時,打開軟體就能知道這個景點與哪些文學作品有關。提供心靈美好感受的能力,仍是人文學科無可取代的優勢。
劉雅芬認為,未來的工作需求包含資訊類的規劃人員或數據解讀師。如果人文學科的學生能具備資訊或數據解讀能力,在未來的職涯發展上也有較多選擇。
人文學科與資訊工程思維大不同
劉雅芬認為,「跨界最重要的是換個腦袋思考。」必須了解彼此的不同。她比喻,人文學院的訓練像是用磚塊蓋房子,一磚一瓦層疊架構出來的概念,必須仔細的、逐字逐句的理解文本,從中看到不同處,慢慢累積、彙整出成果;但數位人文的研究方式是站在現有的研究基礎,像是現代建築用的鋼骨結構,必須花很多時間先打好地基,但等到鋼骨結構完成後,建造速度就很快了。
人文學科的研究可能是邊看邊改,劉雅芬笑說:「我們滾動式修正。」而資料庫或數位人文的思維卻不一樣,文科的人可能會要求工程師根據需求調整程式碼,卻發現工程師面有難色。這是因為雙方在思維上的不同,不懂程式運算邏輯的人,輕忽調整程式背後必須要改動許多架構。如果文科的人能瞭解一點運算邏輯的話,在前期的研究階段就有機會構思更完整。
與其恐懼被AI取代,不如好好學習如何與AI相處
面對世界的轉變,劉雅芬認為:「與其恐懼,不如好好相處。」從積極的探索與學習,確認自己的興趣與天份,增加未來選擇的可能。從個人角度出發,是希望不被時代所淘汰;而整個學門也需要積極面對未來產業的轉變。學生透過學習程式語言的邏輯與企劃思維,並瞭解產業變化,都能讓自己具備核心能力,在不同產業領域站穩腳步。
劉雅芬比喻,數位人文往右走的話,程式語言是協助自己發展人文研究的工具;如果往左邊走就是AI技術面,人文學科也能協助AI的發展,例如語意判斷、訓練斷句及斷詞等能力。
*本文獲「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授權轉載,原文:從被動使用者轉為主動規劃者 人文學科面對科技的改變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
財團法人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AIF)以促進產業之人工智慧科技提升、應用發展及社會永續為宗旨,以客製化訓練、知識推廣及專案服務,賦能企業建立自己的 AI 團隊,發揮既有優勢、提升價值並促進轉型。同時扮演產業與學術界的關鍵樞鈕,密切與企業及學術界合作,有效介接學術能量,讓台灣產業在這波AI浪潮中踩穩腳步,掌握轉型成長的最佳契機。AIF也設立內容平台「知勢」,以深入淺出專業內容分享最新技術及應用,歡迎訂閱我們的電子報:https://edge.aif.tw/subscribe/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