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與企業界脫節,也與國際脫節?台灣新創困局,一個「三贏解方」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創業心法

與企業界脫節,也與國際脫節?台灣新創困局,一個「三贏解方」

與企業界脫節,也與國際脫節?台灣新創困局,一個「三贏解方」
台灣創投,非常適合作為本土新創與企業、國際之間的嫁接者。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林宇輝
獨立觀點 2022.04.18
摘要

1.台灣新創投資過度集中、投資金額成長緩慢,且與企業、國際脫節,創業方與投資方之間存有巨大鴻溝。

2.本文作者以創投創辦人角度觀察,台灣新創如今的困境,正是新世代創投公司展現價值的所在。

3.創投非常適合作為中間人,輔導新創,提高合作效率,協助企業找到合適投資標的,引進國內外企業相結合。

筆者在2015年成立創投後,最常聽到的談話就是生不逢時、創投產業已經沒落。

與企業脫節、與國際脫節⋯台灣新創「長不大」了?

從政府推展創新創業政策以來,新創圈看似風生水起,創業加速器的家數倍數成長,已突破60家。從數字上看,過去幾年投資新創公司的案件數與金額的確都有成長(圖一),但是新創圈實質上並未感受到太大改變,創業方與投資方之間仍存在巨大鴻溝。

圖一:台灣新創歷年所獲投資案件數及金額。
圖一:台灣新創歷年所獲投資案件數及金額。 (來源:林宇輝 提供)

廣告

再把數字分析得更細:根據台經院研究,2020年台灣新創總投資額8.73億美元,其中近4成(3.38億美元)集中在頭部的10個項目(圖二)。也就是說,剩下的300家新創公司(約96.7%)去分剩下的6成金額。

排除掉頭部的10家新創,這5年來新創投資案件數雖然倍數成長(143家→300家),但總金額成長卻不到3成(4.17億美元→5.35億美元),難怪新創圈並未感受到明顯的改善。

圖二:2020年前十大新創投資案。
圖二:2020年前十大新創投資案。 (來源:林宇輝 提供)

筆者觀察台經院的研究(圖三)發現,除了投資過度集中、投資金額成長緩慢,台灣新創圈更大的隱憂是台灣企業參與新創投資件數的佔比正逐年下降,5年內減少了10%,國際投資機構的佔比也在低檔原地踏步。從數據上來看,與企業脫節、與國際脫節,才是阻礙台灣新創成長的主因,也拉大了創業方與投資方之間的鴻溝。

廣告

圖三:台灣企業參與新創投資件數逐年下降。
圖三:台灣企業參與新創投資件數逐年下降。 (來源:林宇輝 提供)

台灣新創困境,正是創投的價值所在

創投基金必須在7至10年內為投資人創造財務報酬,這是衡量創投成績最重要的指標。筆者建議新創公司,若想獲得創投的支持,從創業初期便可多加思考:台灣有哪些產業優勢?這些產業需要怎樣的技術?如何透過與台灣大型企業的合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跨入國際市場?如此,才能吸引更多台灣企業和國際機構的投資。

在創投眼中,企業的支持能驗證新創公司技術與產品的可行性,國際投資機構的支持則是讓未來的業績有更大的想像空間,讓創投相信新創公司可以創造出基金所需要的財務回報。

但,新創公司的資源畢竟有限,要做到上述「結合產業,走出國際」確實很難,因此筆者認為,這正是新世代創投必須創造的「價值」。或許很多人以為創投只需要獨具慧眼,找到優質標的投資,等著獲利出場就好,甚少有人去談論創投應該創造什麼「價值」。然而,在資金氾濫的大環境,台灣創投若不積極創造價值,在國際市場上就不存在絲毫的競爭力。

台灣創投發展以2000年為分水嶺,2000年之前可稱為VC1.0,仰賴政府大量的資金支持及賦稅減免,台灣經濟起飛,帶領台灣創投產業進入了爆發期,也是創投業者最懷念的時代。2000年後為VC2.0,雖然少了賦稅減免的優勢,但台灣許多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已建立完成,不少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已經展露頭角,如台塑四寶、電子五哥。此後十餘年,各領域的標竿企業展開了一連串垂直整合,造就創投業新一波高峰。

如今進入VC3.0的時代,全球資金氾濫,台灣創投在資金規模上處於絕對劣勢,又缺少內需市場支撐,過去仰賴的垂直整合市場也已經進入成熟期,相關供應鏈內的新投資機會遽減。有鑑於此,台灣創投若仍想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必須站在台灣龍頭產業的肩膀上,協助其與國際新創接軌。以科技業為例,下個世代最具有顛覆性的幾個領域,幾乎全都跟台灣電子業脫不了關係,例如元宇宙、電動車、自駕車、工業4.0、物聯網、智慧醫療、人工智慧,這些最夯的領域全部都需要各式各樣的電子設備作為載體,每一個都有軟硬整合的需求,這正是台灣創投在VC3.0時代中,再創輝煌的機會。

話雖如此,但台灣企業過去的習慣都是重內部研發,輕外部合作,更遑論投資新創。根據2020年台灣知名媒體所做的問卷調查顯示,台灣超過7成的企業沒有與新創圈有任何合作,只有9%投資新創公司。反觀全球百大企業:根據Global Corporate Venturing調查,2018年74%企業有投資新創。CB Insight報告也指出,全球企業參與新創投資的件數與金額大幅成長(圖四),所有調查報告都顯示:台灣企業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

圖四:2019年,全球企業參與新創投資的件數與金額,創下歷史新高。
圖四:2019年,全球企業參與新創投資的件數與金額,創下歷史新高。 (來源:林宇輝 提供)

調查也顯示,台灣企業甚少參與新創投資的主要原因有3:投資報酬不佳、缺少案源、與新創公司合作不順。上述3個問題皆圍繞著同一個關鍵核心——企業如何找到契合的新創公司順利合作。而創投非常適合作為中間人的角色,透過創投從中輔導,提高雙方的合作效率,不只能協助企業找到合適的投資標的,新創公司與大型企業合作的難題也能解決大半。

台灣創投,如何嫁接企業、國際、本土新創?

在VC3.0時代,要成為成功的創投,不單要了解台灣企業的策略與文化,也必須了解新創公司的技術與思維,才有能力協助企業找到與之契合的新創,並從中扮演好協調者的角色;畢竟新創公司與大型企業的文化、語言、市場觀點都存在極大的差異,尤其當雙方國籍、時區都不同的時候,產生誤會的機率又會加倍。創投必須在兩者之間發揮調節的作用,降低摩擦,提高合作效率,創造三贏的局面。

筆者所參與管理的基金,過去數年都專注於建立台灣供應鏈的人脈,定期與各大企業交流技術與策略的方向,同時在美國與台灣尋找有機會合作的新創,筆者基金投資的項目中,8成以上都跟台灣電子業有合作關係。舉例來說,數年前投資的一家台灣AI降噪公司,投資後該技術成功被推薦給多家國內外的筆電品牌及電競品牌使用,也介紹了產業投資人加碼投資;2021年投資了一家國際知名的自駕卡車公司,在投資前,我們順利將其系統設計的訂單移轉給一家台灣知名的代工廠,在過程中,我們也進一步確認了這家自駕卡車新創的技術能力、執行能力、客戶掌握度等關鍵資訊,最終不只我們投資了該項目,也協助該代工廠完成了策略投資,更加鞏固雙方的合作關係。

綜上所述,新創公司與企業、國際的脫節雖然是台灣新創圈低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卻也是台灣創投的絕佳契機。以電子業為例,台灣擁有最完整的供應鏈,國際競爭力首屈一指,缺點是與國際企業相較之下,略顯保守與封閉。欲改善台灣整體的新創環境,創投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作為台灣出發的創投,應善用台灣產業的優勢,扮演好中間人的角色,引進國內外創新的科技與企業相結合,以確保在下一個世代的新興產業中,台灣的供應鏈不會缺席。

作者簡介

林宇輝,現任聚達創業投資管理顧問董事總經理

過去曾在台灣花旗銀行、廣達電腦、達見科技等公司擔任要職,協助評估上市櫃客戶風險;監管與優化各部門財務狀況。2010年創辦愛魅奇交友網站,累積會員數超過 15 萬。2015年創辦聚達創投,成立至今累計共管理三檔創投基金,自2015年至2021年,已有7間成功出場。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鍾守沂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脫節 資金 台灣 林宇輝 創投 新創 競爭力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