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面對孩子負面情緒,家長越安慰越糟的3句話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面對孩子負面情緒,家長越安慰越糟的3句話

面對孩子負面情緒,家長越安慰越糟的3句話
真正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是父母親要學習的。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冰千里
獨立觀點 2021.11.29
摘要

1.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常常會講出3種傷人的口頭禪,分別為:安慰與講道理、自責與自我暴露、制止與爭吵。

2.「接納」的三重境界是:允許、認可、看見,真正的「允許」是讓他說、讓他鬧、讓他哭,你唯一能做的只有聽,接著認可孩子情緒的表達、認可他的無奈、他的期待,而「看見」是了解負面情緒的產生是因為孩子期待與父母更親密。

*本文獲「冰千里」授權轉載,首發來源:冰千里(ID:bingqianli520)

要接得住孩子的負面情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很多父母,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常常會講出3種傷人的口頭禪,去逃避孩子的情緒給自己帶來的麻煩。這不但會讓孩子為表達情緒感到羞恥;甚至還會讓孩子從此閉嘴,不再向父母敞開心扉。

許多人對我的評價之一,就是無論情緒多糟糕,我都能接得住。這個「接得住」就是所謂的「接納」,親子關係亦是如此。孩子讓你感受好,無須接納。聽話、懂事、會學習、勤奮刻苦有禮貌,那你還接納什麼?你應該興奮。因為你的期待他都滿足了,是他接納了你,你不需要接納他,只需躺在功勞簿上竊喜即可。所以「接納」的前提是:孩子沒有滿足你的期待。

廣告

比如:你讓他寫作業,他卻在玩遊戲;你希望他懂禮貌,他卻對你吼叫;你希望他開心快樂,他卻悶悶不樂;你希望他溫和善良,他卻亂發脾氣、不停抱怨、摔東西;你希望他冰雪聰明,他卻又笨又蠢;你希望他一切順利,他卻抽煙、喝酒、自殘自傷。

只有當孩子與你的期待不符甚至相反的時候,才需要「接納」。「接納」的內涵是: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接納孩子的不好。事實上,你覺得一個人不好,卻還要接納他,本身就不合常理。所以你認為的不好,其實是錯的,你要越過這些不好看清本質,這就是本文的主題。

「接納」有三重境界:允許、認可、看見

允許,就是願意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很多父母沒有這個能力,當孩子表達任何不開心,父母往往採取以下3種態度,無論有心還是無意。

第一種:安慰與講道理

廣告

「別難過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別和他一般見識」、「多往好處想,別往心裡去」、「你應該這麼這麼這麼想」。也許你認為這些話很有道理,但這類安慰就是在告訴孩子:「你的事我不管」、「你要自己承擔」、「我不願看見你的難過」。

敏感的孩子還會感到「被指責」與「羞恥」。上面這些安慰詞都帶有某種責備,好像在說:「你不應該難過」、「不應該在意」、「不應該往心裡去」。孩子會認為自己「表達了不該表達的東西」從而對「表達」感到羞恥。想一想,每次你安慰了別人以後,是不是很輕鬆?好像你做了該做的事,盡了應盡的義務,然後就沒責任了,就輕鬆了,但對方是否真能做到不往心裡去呢?

有時還會為對方繼續悲傷而生氣,這人怎麼那麼煩人,怎麼勸都沒用!這類安慰在本質上是一種「逃避」,你在用勸慰的方式,讓自己逃開他的難過給你帶來的「麻煩」。有時安慰的確管點用,那是由於你的在場,並非安慰本身。

第二種:自責與自我暴露

還有的父母會說:「都怪我不好」、「我真糊塗」、「我們也盡力了」、「我也很辛苦啊」、「我那時可比你慘多了」、「不缺吃不缺喝,你知足點吧」、「外婆對我更糟」這比安慰更可怕,安慰最起碼出於「某種自以為是的愛」,這些話卻來自「恨」。孩子的態度激起了你對自己父母的恨意,並正在讓孩子替你承擔恨意。你的自責會讓孩子內疚,讓他覺得連累了父母。他們除了要應對自己的糟糕外,還要去緩解你的無能為力。這種雙重壓力會讓孩子崩潰,外在表現的要不是更抓狂、失控,就是立刻閉嘴,獨自舔舐傷口。

第三種:制止與爭吵

「別再說了!煩死了!」、「閉嘴,滾!」、「有完沒完!我忍你好久了!」、「要鬧出去鬧,要哭滾出去哭!」、「別上學了,看你學成這樣!」毋容置疑,這做法不需要幾次,保證孩子今後絕不會如此。他會欺騙你、隱瞞你,會透過其他辦法刺激你,會對外尋求幫助或徹底閉嘴。這類父母視孩子為敵人,充滿怨恨和報復,借孩子情緒來洩憤。其實,真正的「允許」很簡單:你在場,讓他說、讓他鬧、讓他哭,你唯一能做的只有「聽」。

第二重、第三重境界是「看見」與「認可」

你要先「看見」,才能做到「認可」;甚至要先「看見」,才能做到「允許」。「看見」負面情緒背後的動力,這動力就是:期待親密。請問,你會對誰發火?答案很簡單,與你無關之人不會讓你有情緒。能讓你發火的對象,都是你認為安全的、親密的,準確的說是「讓你恨鐵不成鋼的人」。儘管他一再令你失望,但你卻離不開他,還是有期待,希望他能認可你、親近你、重視你。所以,無論孩子多麼難教,都是因為他沒辦法讓你「愛他」。可以說,一個從來不在你面前求表現的孩子,是徹底絕望了。

還能在你面前表現不好,證明他是勇敢的!而不是唯唯諾諾俯首認命,只是勇敢的孩子越來越少了,有的眼神透著世故,舉動像個小大人。一旦你了解,就會進入反思,會思索孩子究竟在表達什麼,會思索過去一切家庭關係,會思索孩子以及自己生命歷程。思索中,某些事件與感受也開始浮出水面。於是,你開始愧疚,開始補償,開始理解自己,並開始心疼孩子。那麼「認可」也就不是問題。

你會認可孩子情緒的表達、認可這份勇氣、認可他的無奈、他的期待,並為孩子還能對你而不對別人表達而心存感激——這個過程,才是「真實的接納」。當然,做到「真實接納」十分艱難。第一,你要自我接納。不能自我接納就無法接納他人。如果有,也大多是強迫接納,十分消耗。活著是單程路,誰也無法重新來過。所謂「往事不堪回首」指的是厭惡、貶低過去的自己,恨不能把那經歷徹底抹去。

但最自我接納的做法是,你不要抹去,要「敬畏」,當初任何決定與選擇,都是當時「比較而言最優的」,如同人質透過沒有尊嚴的討好綁匪來保全性命。越理解自己的傷痛,就越不容易投給孩子,就不會把包容變成縱容,就不會矯枉過正。

例如:被嚴重控制是你的傷,很可能會給孩子過度放縱的自由;沒錢讀書是你的傷,很可能把賭注全押在孩子學業上;沒人疼沒人愛是你的傷,很可能就會溺愛孩子。過去可以補償,但前提是對自己的過去有清晰認識。

第二,你的負面情緒要有去處。無論什麼辦法,不管工作還是瑜伽,不管諮詢還是課程,不管伴侶還是情人,不管知己還是閨蜜,你一定要找到接納自己負面情緒的他人或場域。

你的攻擊、壓抑、憤怒在這裡都可以被接住、被容納、被理解。被接納越多,就越有經驗接納孩子,這是良性循環。否則就是惡性循環——孩子表達攻擊,而你的攻擊還無處發洩。

第三,允許自己接不住孩子,孩子只能陪你一程,他有他的使命,你有你的使命。你們交織又分離是必然,也是自然。交織的歲月裡,沒有任何父母可以一直接納孩子。但又恰恰是這種「不夠好」,給了關係一個縫隙,孩子才有機會自我發展。這並不矛盾。

因為「不夠好」和「傷害」完全是兩個面向。所以我最好的建議不是讓你無條件接納,而是有條件接納,類似某種「需求互換」。如果你不同意父母也會依賴孩子,無意識就會粉飾太平,很容易就變成以愛為名的控制。但凡兩人深度互動,一定是彼此滿足,而不是一方總在付出,另一方總在索取。

你對孩子也有需要,需明示而非含糊其辭。你希望孩子考好學校、希望孩子勤儉節約懂禮貌、希望孩子學鋼琴美術,你就要清楚這些是你的需要,要明確告訴孩子。比如:「媽媽希望你學鋼琴,因為你學了我就開心,就更喜歡你,你願意滿足我嗎?」不是說:「讓你學鋼琴是為你好,讓你出人頭地有才華」,好像顯得多麼偉大似的。

明示需求與否,決定了你們關係是否和諧。此刻,孩子學會了3點:

1.我的需要可以像媽媽那樣直接表達。

2.我也是有能力滿足別人的,無論他多麼權威。

3.我與媽媽是平等的。

需求互換就是人格的對等,也是接納的本質,同時要承受一個風險:孩子可能不會滿足你,如同你不會滿足他。

*本文獲「冰千里」授權轉載,原文

作者簡介

冰千里,知名心理諮詢師,心理學作家,一個孤獨的心靈探索者,著有《解鎖親密關係》、《親密而獨立》,新書《心靈書寫》全網熱銷中,願你好好愛自己。個人公眾號:冰千里(bingqianli520)


責任編輯:鍾守沂
核稿編輯:李頤欣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家長 教小孩 媽媽 負面情緒 教育 教養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