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 | 職場修練
你與張忠謀的距離:相差13倍的閱讀時間
1.幾年前的報紙曾刊過一個數據:儘管8成台灣人認為讀書很重要,但台灣人每天平均看書時間僅23分鐘。
2.同篇報導提到,被許多人視為偶像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每天花5小時讀書。
3.當我們習慣手機上網,對重要、不重要的資訊,花費同等時間和專注力,要將一本動輒300頁的好書從頭讀完,就成了艱鉅挑戰。
身為一個台灣男性,我常常覺得有種羞恥感,因為大部分的台灣男人,都是離開學校就很少讀書的。
當然,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無論性別,勉強買了一本好書放在床頭,卻一年也看不到十幾頁,這樣的大人還是很多的。
最不堪的,莫過於堅持股票操盤必勝指南、汽車圖鑑、泳裝美女寫真集、如何成為網路行銷高手也是書,堅持自己是讀書人的那種。因為「資訊不等於知識」這個道理,不懂得享受讀書的人是無法理解的。
我喜歡去台北市徐州路一家叫做「貓下去」的餐廳(編按:「貓下去」已遷址至敦化北路),除了因為這些廚子都是很有想法、也很能夠在理想和商業操作之間找到平衡點的年輕人之外,另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餐廳的書架上,總是有幾本魚的圖鑑,當天進貨現撈的魚,整個餐館從服務生到廚師,都會仔細地讀今天這種魚的各種特性,以及對於料理的建議,所以客人可以除了「今天的魚很新鮮」之外,得到更豐富的知識,讓吃的樂趣,跟「獲得新知」的樂趣相得益彰,時常我會一面吃,一面拿起圖鑑,津津有味對照學習。
幾年前作家龍應台去成功大學醫學院的畢業典禮上致詞,她強調畢業不是學習的終結,而是「站在制度性學習的終點,自主性學習的起點」。實際上,對我來說,學習最美好的滋味,確實就是在不用考試之後才開始的,一直到現在,只要在學期中我正好回到台灣時,遇到星期天,我還是會回台大去參加學弟妹舉辦的讀書會,因為那種對世界好奇,求知的美好滋味,已經變成了我的第二直覺。
我記得在報紙上看到一項調查指出,就算8成的台灣人都認為讀書很重要,卻有450萬台灣人不看書,每周讀書的時間只剩2.72小時,平均每天只花23分鐘看書。同一篇文章裡面提到,被年輕人視為偶像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每天花5小時讀書。所以「5小時」和「23分鐘」,或許就是平凡者與創業家的差別。這還是至少3年多前的數字,想必現在的人,每天讀不用考、不實用的書,恐怕比23分鐘更少了。
秋天剛開學的第一個周末,我跟一個在美國波士頓地區衛斯理大學的教授朋友Elkins吃飯,問她今年的新學生素質如何,這位已經在這間著名的女校任教20多年的教授,非常感慨地說:「我很驚訝,現在的年輕人,知道的有多麼少!」
現在剛進入大學的年輕人,基本上從懂事開始,就過著有網路的生活,所以照理來說,她們的知識應該是比任何一代都要豐富才對,但事實是,她們比任何一代的衛斯理高材生,知道得更少。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她們對什麼都很好奇,也很有想學習的興趣,只是她們幾乎從小到大,沒有從頭到尾讀過一本書,對於各種話題,都能夠說上一兩句,再多就不知道了。」Elkins教授說,「所以當我開出書單,她們發現這個學期要讀6本書的時候,都露出非常惶恐的表情。」一兩句,剛好是推特或是臉書一則朝生暮死的訊息的長度。
「我們從小讀書都知道,書不用每一頁都花同樣的時間去閱讀,有些值得慢慢推敲,有些則可以快快掃過,但是我這些網路時代中長大的新學生們,顯然不知道如何調整閱讀的速度。」
台灣出版界的大哥郝明義,在《越讀者》中形容那些不知如何利用「網路」與「書」享用閱讀所帶來的樂趣與機會的人為「第三類文盲」,提醒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識字、上網,讀過大學就沒事了,因為當人類文明越高,更該在意自己閱讀的究竟是人類智慧的菁華,或是渣滓。但當我們習慣了拿著手機上網,花同樣的時間與專注力,看臉書上的朋友抱怨辦公室樓層的廁所馬桶內緣有疑似主管的大便痕跡,跟去了解孟山都公司(Monsanto)的基因改造種子改變全世界的農業未來,重要與不重要的資訊與知識統統混雜在一起,長此以往,要再拿起一本2、300頁不算實用也不用考試的好書來完整讀一遍,就變成艱鉅的挑戰。
我從學生時代開始背著背包四處旅行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對於閱讀,我也有著同樣的好奇心,只讀有用的書,就像只去喜歡的地方旅行,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狹小,閱讀的成本相較之下比旅行低得多,所以更可以奢侈地無限擴展知識的廣度,認識各種看起來或有用,或沒用的知識。
就像我發現,很多在旅行中帶給我最大的驚喜跟觀念的衝擊的地方,竟然是原本甚至沒有想要前去旅行的地方;在閱讀的旅行中,我也越來越認識那些有趣但是無用的知識,閱讀後卻往往幫助我觸類旁通,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海闊天空地來看待我的專業,將我從專業領域的禁錮中釋放出來,借助知識再生的力量,讓我更接近自由思考。
畫家一年不作畫,鋼琴家一年不彈奏,老虎伍茲一年不打高爾夫球,恐怕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回復到原本的水準,一個一年忘了閱讀的人,就快速向著第三類文盲的方向奔去,不需要幾年,就會完全失去了閱讀的能力,成為那個成天坐在電視機前面,拿著遙控器不停轉台的糟老頭。
給自己10樣人生禮物:成就動詞型的生命地圖就在這10個關鍵
作者:褚士瑩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期:2021/07/12
作者簡介
褚士瑩
一個從小就喜歡到世界盡頭去旅行的國際NGO工作者,專業訓練來自埃及AUC大學唸新聞,及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
2001年起計畫遍佈世界各地,七大洋五大洲只缺南極洲跟南冰洋,他很愛自己的工作。在緬甸衝突地區的和平工作,讓褚士瑩意識到發展工作的極限,因此從2015年赴英國倫敦瑞士哲學作家艾倫.狄波頓成立的「The School Of Life」(人生學校),後來在法國「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ractices」(哲學踐行學院)師事奧斯卡.柏尼菲博士,學習哲學諮商,目標是在緬甸內戰衝突地區成立一個草根哲學機構,鼓勵武裝部隊跟難民營中長大的孩子一起思考「和平為什麼比較好?」,進一步用哲學思考來面對世界上各種戰爭、貧窮、難民、移工、歧視等複雜的問題。
在台灣期間,他串連在地與國際團隊,一起關心兒童與成人的思考教育、訓練NGO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客工、新移民、部落、環境、社區營造、小農與永續農業、自閉症成人、失智症家屬的支持。中文出版品包括《在西拉雅呼喊全世界》《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我為什麼去法國上哲學課?實踐篇》《誰說我不夠好?》《企鵝都比你有特色》《一個旅人,在西拉雅》《野蠻生長》(大田出版)等五十多本作品。
責任編輯:李頤欣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