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1.遠距工作是疫情之下的「不得不」,也不一定是比進公司工作更先進的方式,可能未來自由職業者的人數會增加,但遠遠沒到「主流」。
2.很多人羨慕自由職業,羨慕的不是「職業」,而是「自由」。那什麼樣的人更適合自由工作呢?
有一種說法,今年是企業辦公軟體的春天,是遠距辦公的元年,未來我們的工作習慣和工作形式會發生重大改變。
很多人問我的看法。自由職業,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嗎?我們是不是都可以成為夢寐以求的自由職業者?
我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常年出差的人,每年差不多都要出差100天,「自由職業」對我來說是常態。
藉此機會,與你分享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幫你加深對自由職業的理解,也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先說我的結論吧:自由職業不太可能成為未來的趨勢和主流。
啊?為什麼?
疫情的發展,讓我們之前不得不在家辦公。但是:在家,是幫助疫情平復。辦公,是幫助經濟復甦。在家辦公,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只是一種中間的妥協狀態。
如果拉一條線,最左邊是完全無法上班,最右邊是去辦公室上班,中間就是在家遠距辦公。從左至右,效率越來越高。
由於疫情剛開始遠距辦公時,不少人和我抱怨,這裡不舒服,那裡不適應。我說你別關心這些,也不建議你關心這些。
比較正確的思考方式是,我原來沒辦法工作的,遠距辦公讓我至少可以上班了。
但現在疫情逐漸控制,企業逐漸復工,很多人很快會回到線下的辦公室。現場辦公,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效率更高。
遠距辦公,是由於疫情之下的「不得不」。遠距辦公,也不是比現場辦公更先進的工作方式。
可能未來自由職業者的人數會增加,但遠遠沒到「主流」。而且,很多人不太適合自由職業。
很多人羨慕自由職業,羨慕的不是「職業」,而是「自由」。
說白了,是覺得更放鬆了。這可能是個誤會。
自由職業者的「自由」,是時間安排上的自由。比如平常是9點上班,現在可以下午2點才工作。但是工作的強度,一點都沒有減少,甚至更大。
在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有996工作制——每天早上9點做到晚上9點,一個星期做6天。甚至有些是711——每天從早上7點做到晚上11點,全年無休。
對於我自己而言,基本是常年711。996對我來說,可以看成是放假。對於很多其他自由職業者來說,也是這樣的。他們至少都是以996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自由職業者為自己打工,沒人給他們發薪水,所以不敢偷懶。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我特別贊同:
衡量一個人是否自律的方法,就是給他一點自由。
很多人一旦「自由」了,就開始喝酒、唱歌、縱樂。說減肥的人變胖了,說看書的書落灰了。
這句話反過來也一樣:
自律是自由的前提。
如果不夠自律,說工作吧,會變成躺在沙發玩遊戲。說運動吧,會變成在房間待得太久,去客廳散散步。
自由職業者們往往更勤奮,而且是可怕的勤奮,還是高效而可怕的勤奮。
除了不夠自律,另一個挑戰是溝通能力的不足。
遠距辦公,嚴重降低了溝通效率。大家在辦公室的時候,遇到問題,一抬頭就能跟旁邊同事說一嘴,需要協助就喊一聲,還能快速召開會議等等。這些事情,遠距辦公都做不到。
很多人說,待在家裡,工作反而做不好。
比如,開會的時候,對方點頭搖頭視訊裡都看不清楚,有沒有認真聽也不知道,氛圍太奇怪了,都變得不會講話了。
比如,要溝通進度的時候,說寫一封email給我吧。然後變成,你發語音給我吧。再變成,不然我們視訊吧。最後說,實在不行回到辦公室再討論吧。
比如,年輕人在合租房裡沒有獨立空間,總是受到干擾。成家的人有了獨立空間,但是又有老人孩子,不能專注。
溝通效率降低,是遠距辦公的問題。溝通能力不足,是自由職業者的挑戰。
也許有人問,那有沒有什麼工作更適合自由職業?或者怎樣才能訓練剛剛提到的那些能力?
先說第一個問題吧。確實有一些工作,天生更適合自由職業。比如作家,比如設計。
因為他們的溝通界面比較簡單,協作成本比較低,更加強調單兵作戰能力。需要溝通的時候,他們往往也已經習慣和熟練使用各種互聯網工具。
如果你的工作是屬於這種溝通和交付界面比較簡單的,更有機會成為自由職業者。
如果你的工作是在巨大的協作體裡面,需要扮演多個角色和大量溝通,反而不太建議。不是不行,而是效率會降低。
那,什麼樣的人,更適合自由職業?
我把人分為了四種導向:
1)時間導向(8小時上班);
2)任務導向(說一不做二);
3)目標導向(秋收按時交數);
4)願景導向(內心驅動行為)。
第一種人,對時間負責,其實最不適合自由職業。他們可能平常9點遲到上班,晚上6點準時打卡下班。即使在辦公室有時都會走神,在家裡更難盯著自己。
第二種人,執行力強,能把工作做好。這是自由職業的基礎。
第三種人,是天生的自由職業者。為了完成目標,自己會想辦法,把目標拆解成20個步驟,主動調整,整合資源,推進目標。
第四種人,他們從來就沒有自由職業的概念。因為對自己的夢想負責,在哪里工作,怎麼工作,對他們來說都是一樣的。
想成為自由職業,至少是第二種人,最好是第三種人,能驅動自己,對目標負責。
那第二個問題,怎麼培養剛剛提到的能力?比如自律。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但至少我這麼想,我認為培養自律的唯一方法,就是在自律中找到樂趣。
如果強逼自己,你一定要這樣哦、你必須這麼做哦,沒過多久就會瘋掉的,會產生強烈的反抗。
那些能在7點起床的人,可能不是每天很痛苦地強迫自己爬起來,而是喜歡寧靜的街道,或者悅耳的鳥鳴,或者早起工作的高效率。
有人問我,你活成了一隻瑞士鐘錶,不累嗎?我不覺得累。這種看似枯燥機械的自律,是秩序煥發出的美麗。
那溝通能力呢?
你試著隔著一塊螢幕,把一件事情解釋清楚。用最精煉精準的語言,講清楚。把每一次溝通,當成是訓練。訓練結構化的說話習慣,訓練把一封郵件寫得簡潔。
在溝通中,有一點特別重要,同理心。有了同理心,你才能聽懂別人說的話,也才能讓別人聽懂你說的話。同樣,如果我們用同理心,再來重新思考自由職業這件事,就會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想自由職業。
有些人想自由職業,是真的想自由職業。
有些人想自由職業,只是不想上班。
他們覺得自由職業特別輕鬆,如果能一邊喝著咖啡,一邊穿著睡衣就把工作做了,那為什麼不這樣呢。
他們不是想遠端辦公,只是不想辦公。
但我最後想說的是,不管自由職業未來會不會成為主流,你想不想成為自由職業者,都不應該浪費這次特殊時期的機會。
把這段時間當成修煉,修煉那些我們提到的能力,這樣等到大家醒來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早已經搶跑了一大段路。
希望你能有自己喜歡的「職業」,也祝願每個人都能有夢寐以求的「自由」。
※本文獲劉潤公眾號授權轉載,原文:为什么我不建议大多数人做自由职业者?
責任編輯:洪婉恬
劉潤
潤米諮詢董事長,網路轉型專家,擁有23萬以上用戶的私人商學院——「得到」專欄《劉潤•5分鐘商學院》創始人。中國最貴的商業轉型諮詢師,前微軟戰略協作總監,海爾、百度、恆基、中遠等眾多大企業的戰略顧問。
工作、公益之外,愛好旅行,徒步戈壁,環騎青海湖,到達珠峰大本營,登上南極大陸,抵達北極點,探訪達爾文島,登頂非洲吉力馬扎羅。
著有《2012,買張船票去南極》、《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從微軟到北極點》《互聯網+》、《互聯網+戰略篇:傳統企業,互聯網在踢門》、《趨勢紅利》。